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家中有姐姐和弟弟,另有童仆,平时开销大。六品官的官俸,养家是不成问题的。如果李嗣的寿命长一些,当能积攒一些家底,并荫及几个儿子。可惜他患病死在了镇江。
  李商隐童年丧父,家境陡然直下。他这年龄段,刚好能明白家里发生了什么事。父亲的死,后果很严重。母亲连日号啕,连月撞击着李商隐稚嫩的心。
  镇江是待不下去了,母亲拖着一群儿女,“扶棺还乡”,回到故乡荥阳,靠少许积蓄和亲戚的接济过活。李商隐从十岁起便开始了困顿生涯,并承担起长子的角色。他后来写道:“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人生穷困,闻见所无。”
  迁徙,读书,丧父,穷困,这个范式般的四重奏回荡于李商隐的生活中。不过,这些元素是如何发生交互作用的,对后人恐怕永远是个谜。
  李商隐的内敛、多思、敏感、立志,由此而发端。换言之,他失掉好家境,赢得自己的内心纵深。这种内心纵深乃是培育感受力的首要因素。一切优秀艺术家的童年少年,都有此纵深,纵深又因人而异。
  六年多的江南生活,吴风越俗浸润,对于李商隐来说,可能有异于中原一般小孩儿的情色启蒙。
  在荥阳他埋头读书,情色启蒙隐人了皮下。
  有一位堂叔父,赫然进入李商隐的视线。堂叔上过京城的太学,十八岁已精通五经,考进士取功名易如反掌,却回到荥阳做了二十年的处士。原来因父亲生病,他是回家尽孝的,侍汤药二十年,直到父亲去世。这举动,使他的名声传到了千里之外。不断有人请他去做官,都被他婉言以拒。荥阳城里他是吏民共仰的著名处士,志向与学问深不可测。他授徒讲学,弟子众多,对穷孩子象征性地收点束惰,富家子又另当别论。徐州节度使备下重礼请他做高级幕僚,他抛给对方一句名言:“事人匪易。”这事轰动了荥阳,传于二百多里外的东都洛阳。
  李商隐对叔父崇拜得五体投地。叔父的形象替换了父亲。
  十二、三岁的男孩儿,正是需要偶像的时期。李商隐崇拜有几分神秘感的叔父,学习经典受到严格的训练,并且仰慕叔父的处士风范。处士胸中有万卷书,而逍遥自在于民间,不必摧眉折腰事权贵。李商隐后来的傲世性格,颇似这位叔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