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别有用心的御宴
  地处八方要冲的大宋国都开封,在公元10 世纪60 年代发生了一件极不寻常的事,手握重兵的高级将领纷纷挂印告退,离开了心爱的军队;衣冠儒带的文臣被赋予了更多的实权,甚至已有不少儒生开始奔赴四方要镇,去接掌过去由军人独揽的地方行政及财务机关的印信。据悉,这件事肇端于皇上主持的一次宫廷宴会,历史学家因此称其为“杯酒释兵权”。宴会的主持人和谋划者未曾料到,他们此举正为中国历史的一个新时代拉开了序幕。
  有关政府上层的人事变动,普通百姓是逐渐才知晓的。这倒不怪他们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封建时期的政治要闻并非人人同享,如同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朝代,厚厚的宫墙将京师居民隔为两个世界。尽管身为天子近邻,普通市民却无缘得见大内的琼楼玉宇,无法测度宫中的时政气候。他们对政治的关心,只能体现在无条件的为官府纳贡服役和随时为皇宫内的主子尽忠效力上了。不过,政治弄得越诡秘,越能引起人们的好奇。通过不同渠道,高级将领相继被解职的消息得到了证实。这使大家十分诧异:军人出身的当今圣上,何以在黄袍加
  身的同时便结束了军人的统治?
  只有那些自皇宫逐出的退役将军对新皇帝赵匡胤的心思一清二楚。打从他们聆听了圣上酒醉时的一番肺腑之言后,就立马明白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他们将不得不饮下自己酿制的这杯苦酒。
  出席建隆二年(961 年)七月那次别有用心御宴的,几乎都是皇帝昔日谋反班子的军事骨干,有几个人还是太祖赵匡胤的拜把子兄弟。他们领导着禁军的两大系统——殿前司和侍卫亲军。一年半以前,赵匡胤依靠这支禁军和指挥这支部队的结义兄弟,一举推翻了皇宫的前主人,自己做了皇帝,手下将领也因拥戴之功,荣升新职。每当这些将领踏入皇宫大门,他们心中便充满了自豪,仿佛这座富丽堂皇的宫苑是由他们亲手建造的一般。他们非常乐意时常与圣上共饮话旧,那会使皇上想起与弟兄们一道拼杀疆场的岁月,想到这些社稷功臣为本朝奠基所做的巨大贡献。
  太祖赵匡胤的确对往昔念念不忘,但眼光绝非将领们那样短浅。时时浮现在皇帝脑海中的是近一百年来军阀割据称雄的场面,正是这种时势将他造就成了英雄,他不希望再出现这样的英雄,因而必须改变时势。他邀请将领们聚饮,并不是向他们讨教良策,办法早已由忠心耿耿的谋士赵普拟好,今天所要做的,不过是告诉禁军首领,为了大宋皇帝的安全,他们必须交出手中的军队。
  当然,这种意图经过皇帝一番颇具匠心的修饰,变得十分婉转。据史官记录,太祖在酒酣之际,是这样开言的:“朕若没有诸位鼎力相助,哪会有今天的位子。但做皇帝却不比你们当将军舒心啊!我几乎没一天能睡好觉。”将领们不解,深居宫苑,御驾万民,这是多么快活的事呀!怎么圣上倒忧心忡忡起来了?
  太祖这才道出问题的核心:“你们知道我整日苦恼什么吗?因为这皇位谁不想坐呀!”
  众人闻言大惊失色,连忙跪在地上道:“陛下为何说这样的话?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
  太祖摇头道:“我知道你们是不存异心的,可你们手下想要富贵的人能没异心吗?一旦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想不干也不成了。”
  将领们这才明白了皇上失眠的症结所在,原来是对兄弟们起了疑心,这才设下圈套让他们钻。可事到临头,候补谋反者的名声谁也不敢承当,他们只好一齐流着泪请求圣上指明一条生路。
  太祖早已胸有成竹,说道:“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想要富贵,不过是多积蓄钱财,及时行乐。你们何不解去兵权,出守大藩,多买些田宅,为子孙置下永久产业,再置些歌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我与你们互结亲家,这样君臣之间两无猜忌,上下平安,不是也很好吗?”
  皇帝亮出了底牌,将领们将在权力和生命之间作出选择。无人选择前者,因为没有了生命,再多的权力也失去了意义。次日,禁军将领们纷纷称病告老。一幕削兵权的悲剧,竟以皆大欢喜的结局谢幕[1]。
  宋太祖无情夺走了结义兄弟的兵权,击碎了他们头脑中可能萌生的称帝念头。可事实上他本人绝非冷酷之辈。圣上的仁慈宽厚,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京城下了雪,太祖马上想到西征将帅难御风寒,当即脱下了自己的貂皮外袍赐赠给大将王全斌[2];骁武指挥使董遵诲早年曾对落魄时投上门来的太祖出言不逊,圣上不计前嫌,仍派他出守边境要塞,并亲赐珍珠盘龙衣,嘉其战功[3];皇上的心怀叵测的弟弟赵光义生了病,他亲自为之灸治,赵光义无缘无故当面杀了他的爱妾,太祖也只是一笑了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