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卷首
  怎能让一只小鸟羞愧于飞行
  文|林茶居
  暑假期间,老家的朋友带女儿来北京玩。
  小丫头鬼精鬼灵,人见人爱。不过,我很快发现,当我像当年那样夸她好看的时候,她只是礼节性地回了个笑。朋友说,这孩子,老觉得自己长得黑,成天嚷着要护肤,要美白。
  大概是遗传,小丫头的皮肤确实"不白"。"搞不懂现在怎么对自己如此没信心!"朋友有点无奈。小丫头也有她的理由:"你瞧我那些同学,都白天鹅似的,我在她们中间,就是丑小鸭一个。"末了,还不忘嗔怪一句:"你自己黑就算了,还把我生得这么黑!"
  人的成长,总是伴随着各种烦恼。而这一代孩子的烦恼,可谓日趋"成人化",诸如小丫头这样,纠结于肤色;另外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烦心于"胖"。
  在乎身体变化,希望长得"好看",这是女孩子的天性,自然无可厚非。但对自己天生的样子感到厌烦甚至排斥,可能就有点问题了。
  与此类似,今天的男孩子当中,有一种越来越明显的中性取向,也就是那种男不男女不女的声音、装饰、动作、表情、习惯用语及说话口气--这种"中性",绝非"中和",更非"综合",而是男性气象和女性气质的同时萎缩与坍塌。前些年,网络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话,据说是一位大学女生的QQ签名:你看现在的男生,比我们白,比我们瘦,还跟我们抢男生。
  这些问题,必须放到整个时代语境中来审视。由电视娱乐节目、都市题材影视剧和以郭敬明《小时代》为代表的流行读物所建构的青春模式和审美标准,单一,煽情,具有烤热、催熟的功用,正在形塑这一代孩子的语言方式和生活习惯,并成为他们同伴交往和"相互教育"的精神坐标系。
  回到一个孩子的生存环境中来讲,对他们产生直接影响的除了同伴文化外,主要就是家庭文化和学校文化。每个时代,总有人们所无法把控和超越的宿命,但在孩子的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里,成人、教师都应该为之创造一个开放、多元的成长环境,避免他们陷入诸如唯白是美、唯瘦是荣之类的流俗之中。
  孩子的身体安全要关注,心理安全同样不能忽视--这个心理安全的问题,至少包括对"美"的多元理解和开放的心态--当一个人纠缠于某种狭隘的观念而无法自拔时,心理就容易出岔子。具体说来就是,你可以接受别人的"白即美",但不会为自己肤色偏黑而痛苦;你可以羡慕同学身材苗条,但不因为自己不是"窈窕淑女"而牺牲身体健康努力"减肥"……
  一个孩子的成长,如果成为对自己天生那部分的简单否定,成为为了顺应某种流俗而打乱生命节拍的所谓"社会性适应",那差不多可以用我以前写过的一句诗来表达:一只小鸟,羞愧于飞行。
  新学年,小丫头就上初中了。但愿她未来的校园生活,不是"非黑即白",不是"非胖即瘦";但愿她能慢慢恢复对自己的样子的自信,不再羞愧于自己的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