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 我是谁“生平简介
  
  阿兰?鲍伯利和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都极少在公众场合谈及私事,有关他俩的所有报道恐怕也只够在明信片上撑上只言片语。这对黄金搭档笔下曾诞生过数部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音乐剧,但他们究竟是谁?我们不妨先来捋一遍他们的作品。鲍伯利和勋伯格的音乐剧世界有一个核心主题———我是谁?
  在阿兰和克劳德米歇尔的作品中,充当情节催化剂的通常都是政治事件,而由此身份问题就更显重要,它既关乎个人利益,又影响社会伦理。选择决定命运,这一主题在《悲惨世界》和《西贡小姐》里贯穿始终,而身份危机的深刻性更在《马丁?盖尔》中达到巅峰。
  《悲惨世界》中,冉?阿让自省:“我是谁?”安灼拉在ABC咖啡馆向同学们高呼:“现在时局紧迫/我们要找到自我!”《西贡小姐》则侧重讨论了国籍,尤其是美国身份的问题。回忆起越南的往事,克里斯告诉艾伦:“我是谁?我无从知晓。”金坚信儿子只有加入美国籍,才能过上好日子:“你想做谁就做谁!”工程师在稻田经过了三年的洗脑,仍然忘不了“美国梦”,对自己的真实身份避之不及:“我还是我……口口声声胡叔叔,心心念念山姆大叔。”而后的《马丁?盖尔》更把身份问题提升为全剧的核心,当阿尔诺最终反问自己“现在的这个我到底是谁?”时,我们方才恍然,这也许不是创作者刻意为之,而是潜意识使然。一番回顾后,阿兰和克劳德米歇尔才发现自我认知的问题在他们的作品中是如此突出,然而更重要的是,他们意识到这其实与自己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
  ……
  同样,克劳德米歇尔觉得自己对法国和匈牙利的感情都不深。“我从小国家意识淡薄。虽然生在法国,可没见家里保留什么世代相袭的传统,换哪儿出生不都一样?不过,这也意味着哪儿都不真正属于我。我住法国是因为我的第一任妻子当时在巴黎工作,她是电视新闻记者,所以我们就在那儿安了家。不然,我或许也会住伦敦或纽约。”
  音乐剧界似乎有一个传统,那些最优秀的创作者都是犹太人,他们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不必担心作品的题材不符合国家利益,无根感赋予了他们创作上完全的自由。阿兰和克劳德米歇尔也不例外。事实上,最引人入胜的艺术作品往往都出自这些人之手,他们的人生或多或少都有些错位,而艺术正是要冲破离乱,建立秩序。艺术家天性敏感,一旦碰到陌生或混乱的事物,或者身处异乡,即能擦出思想的火花,激发创造力。凡此种种都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人生与个性,更重要的是,影响了他们如何认识自己。
  ……
  ■ 页上文字:合写歌词者 纸间词韵:联合作词
  
  与人搭档为音乐剧作词,难免与单独创作截然迥异。尽管在合写的形式下,可以彼此
  交流,思维碰撞,也许还会从新的点子中捕捉到灵感,但整体的歌词必须高度一致,而且搭
  档间的工作关系尤为特殊,双方都得舍弃自我。阿兰是公认的法语作词人之翘楚,《悲惨
  世界》在巴黎开演时,吹毛求疵如法国媒体,也不吝赞美之辞,将其比作作词界的维克多?
  雨果。但尽管现在阿兰已能流畅自如地使用英语,英语毕竟不是他的母语,再者歌词初稿
  是他用法语写的,因此,为每一场剧挑选最优秀的联合作词,就显得至关紧要了。在阿兰
  看来:“要找到一位好的作词者太难了,如果他已经有了自己的作品,何必还要和我坐在一
  间屋里,跟我合写歌词呢?自视太高的人是绝不愿意接受的。我期盼的搭档,既要尊重我
  用法语写就的原稿,同时又要清楚,我对他贡献的一切想法都心怀敬意,另外还得明白,我
  绝无意贬低他的身价。现在我每次动笔,初稿都变得愈发丰满,处处都埋下了‘伏笔’,暗示着英文版该怎样写了。”
  随着阿兰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他的需求也随之变化,另外,每部音乐剧也都需要不同类型的作词搭档。詹姆斯?芬顿是《悲惨世界》第一位联合作词,他设计了序曲这一段,并提出了咖啡馆之歌的点子,从而有了后来的《空桌空椅》一歌。他写词整整写了十八个月,但进展缓慢,原定于1984年秋季开演的剧已经延期了整整一年。最后,赫伯特?克莱茨莫临危受命,负责在1985年开演前紧凑无比的时间内,写毕新的歌词。而《西贡小姐》的要求又不同了,需要找位美国联合作词,既要深谙越战之于美国人的意味,又要美国习语信手拈来。而且这一次,得找到一位愿坐下与阿兰一起合作的作词人。理查德?迈特比是唯一够格,也是最最合适的人选。
  起初,写《马丁?盖尔》英文剧本时,阿兰是与该剧导演迪克兰?唐纳伦合作的,他精通英文,也有过些写歌的经验,但卡麦隆?麦金托什觉得初稿太过诗意了。因为《马丁?盖尔》与《悲惨世界》一样,是部法国历史剧,阿兰之后又与赫伯特?克莱茨莫搭档,两人写了十八个月,终于拟好了英文版草稿,但又遭到否决,称与该剧基调不一。就是否使用旧体句式,两人意见有所分歧,赫伯特认为,中世纪的故事至少得保留些旧体句式,而阿兰则觉得,既然是部当代音乐剧,就必须采用现代的语言,方能打动现代的观众。麦金托什在牛津大学开设桑德海姆大师班时,结识了爱德华?哈代,便邀请他来接手创作,爱德华大多数时候都是独立完成的。后来剧组决定,要重写在爱德华王子剧院上演的那场剧时,同样来自大师班的斯蒂芬?克拉克接过担子,再次与阿兰一起,合写新的版本。
  寻找最合适的作词搭档,显然困难重重,每场剧的要求都截然不同。但上述三位联合作词,实在是再妙不过的人选,以下是他们各自对创作过程的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