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人民热爱的诗人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篇和事迹长期地为人民所传诵,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欢迎与爱戴。只要是读过唐诗的人,很少人不知道“黄河之水天上来”、“白发三千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些名句的;像“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以及“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这一类的绝句小诗,更是流传得极为广泛的。这种情形也可以从关于他的事迹的传说中看出来,我们如果翻一下《方舆胜览》或《大清一统志》等书中关于地方名胜的记载,那关于李白的楼榭遗址的古迹,几乎布满了大半个中国。这固然是因为他游历的地方很多,“凡江、汉、荆、襄、吴、楚、巴、蜀,与夫秦、晋、齐、鲁山水名胜之区,亦何所不登眺”〔1〕。他诗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对于祖国的壮丽山河的歌颂;祖国的很多重要地方,他都去过,也都有诗篇来歌咏。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因为到过那些地方的或者作过诗的人也多得很,而后人特别尊重李白的遗迹游踪,用建筑来指明和保护,用诗文来题咏和记载,那就充分地说明了人民对这样一位诗人的景慕与爱戴,他们是以李白在他们那个地方流连过而引为光荣的。

关于李白的许多传说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唐朝就有人说他是“太白星”托生,又说他是“岁星”落世,又说他腰间生有“傲骨”,不能屈身。这当然是由于他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的诗篇精神,以及他反庸俗的傲岸态度所引申出来的。他对皇帝自称是“偃蹇(倨傲的意思)臣”〔2〕,让当时为很多公卿大夫所巴结的太监高力士替他脱靴,这些都是人民所喜欢的。《醒世恒言》中有《李太白醉写吓蛮书》一篇(也收入《今古奇观》中),可以说就是集中了关于李白的事迹和传说而写出的,由此更增加了这些故事的普遍性。因为唐玄宗曾请他写过《答蕃书》,因此到由传说形成的小说里,《答蕃书》便变成《吓蛮书》了。又如根据前人记载,在我国著名画家所绘的图画作品中,以李白事迹为题材的也非常多,如《李白脱靴图》、《李白泛月图》等就是;从这一事实中,也可以看出后人对他的景慕来。此外,他的诗写得特别好,那当然是经过刻苦学习所致,因此不只各地有好些“李白读书台”之类的古迹,而且也形成了一些传说。《方舆胜览》记李白在四川眉州象耳山读书,想要中途放弃,后来在山下小溪旁遇见一个姓武的老媪正在那里磨铁杵,李白问她干什么,回答是“要做针”。李白很感动,遂归山终业。那小溪因此被称为磨针溪。至今民间还有“铁杵磨成绣花针,功到自然成”的谣谚。《酉阳杂俎》记李白曾前后三拟《文选》,因为不如意,都烧了,只留下《恨赋》和《别赋》(今只存《拟恨赋》一篇)。这些就好像传说李白是“锦心绣口,明月肺肠”一样,都可以看作是对于他的刻苦钻研和艺术成就的一种歌颂。

李白“醉后水中捉月而死”的传说是最富于浪漫情调的,也是最能代表人民对于李白的怀念和向往的。王定保《唐摭言》中记载说:“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人水中捉月而死。”那地方还因此筑了一个“捉月台”。这当然不是事实,李白病剧时还把手集草稿交给了他的族叔李阳冰,赋《临终歌》才逝世的。但这个传说本身却是很能说明李白的性格的。李白本来爱漫游,“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境,终年不移”〔3〕的豪迈行为是常有的;另外他与崔宗之“尝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旁若无人”〔4〕,这个表示他的傲岸性格的故事也是为人所传诵的;他自己在诗中也曾说“解我紫绮裘,且换金陵酒”〔5〕,再加上他在诗中所常写的关于明月的歌颂,就自然会形成那个“捉月而死”的传说了。对于李白说来,明月是一种皎洁真率的象征。他自己的字是太白,他的妹妹叫月圆,他的孩子叫明月奴,叫玻璨,都是皎洁透明的象征。他说“欲上青天揽明月”,“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正因为他厌恶了社会上的污浊和庸俗,要求纯洁清新,才对明月有那么多的赞颂。乔仲常绘有《李白捉月图》,蔡琏题诗说:“寒江觅得钓鱼船,月影江心月在天。世人不能容此老,画图常看水中仙。”正因为当时的社会不能容纳这样狂傲地蔑视礼法制度的人,像他自己所说“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6〕,他才对“明月”(一种理想的寄托)寄托了那样多的深情。

类似这样的传说还有很多,酒店的牌子上写着“太白遗风”,戏里面有《太白醉酒》,甚至在和他没有什么关系的《打金枝》这一出戏中,郭子仪也在他的唱词里表白了李白曾经赏识过他的故事,而这些都是为人所常常传诵的。

这位诗人的性格是很卓特的。他不只会作诗,而且会论兵击剑,还曾为打抱不平杀过人。又善书法,黄山谷说他草书的风格“大类其诗”〔7〕。善饮酒是不用说的了,当时人就叫他“醉圣”;并且还会鼓琴,又健于谈论,当时人称赞他的谈论叫“李白粲花之论”〔8〕。据唐朝诗人魏万(即魏颢)的记载,说李白“眸子炯然,哆(大貌)如饿虎”,崔宗之在《赠李十二》诗中也说他“双眸光照人”;这样一位神采奕奕、两只大眼睛、傲岸豪迈的诗人,怀着满身的才能,但在社会上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和重视,而那些权贵们却又有哪一点长处能人得我们诗人的眼睛呢!因此他“谑浪赤墀青琐贤”〔9〕,无情地嘲笑了这些人;而对于当时一种社会风习所加给人的束缚和羁绊,他感到很大的愤懑;因此他甚至有时憧憬于一种无拘束的世界。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历代人民就用他们的理解来创造了和丰富了许多关于李白的传说,这些传说尽管并不一定和实际的史实相符合,但它们却是与李白的主要精神相符合的。例如最为人所称道传诵的,就是他的使高力士脱靴和杨贵妃捧砚的故事;而这和他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苏轼《李太白碑阴记》说他“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方孝孺《吊李白》中说他“脱靴力士只羞颜,捧砚杨妃劳玉指”。王樨登在《李翰林分体全集序》中曾赞美他说:“沉湎至尊之前,啸傲御座之侧;目中不知有开元天子,何况太真妃、高力士哉!”这些都说明了人民对他的热爱,也说明了人民之所以热爱他的原因。曹学俭《万县西山太白祠堂记》中对于这些传说曾加评论说:“事在有无,语类不经;人心爱之,夸诩为真。树若曾倚,其色敷荣;泉若曾酌,其声清泠。”这几句话是说得极其中肯的。正因为人民热爱他,才形成了一些关于他的美丽的传说;树木和泉水也好像都与他有关了,优美的山河也好像因为曾有过他的登临和题咏而更壮丽了;这都表示了历代人民对于我们伟大诗人的景慕和爱戴。

至于他的诗,那更是有定评的。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10〕自从中唐以后,李、杜的高下常常是历代文人们的话题,这就说明了他的诗的艺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屈原、杜甫等一两位第一流的作家才可以与他并论,而且也是具有各不相同的风格和特色的。当然,要了解这样一位古典作家和他的不朽的诗篇,仅仅依靠我们所熟悉的关于他的一些传说的知识是很不够的;那只能给我们一个轮廓的,但同时也是模糊的印象。我们应该更详细地了解他一生中的经历和遭遇,看他在生活中究竟有些什么事迹,他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创作了那些诗篇的。这将对我们了解他的作品和他的为人会有不少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