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后记
《孔子家语》的价值决不在《论语》之下,但由于被误认为出于三国时期王肃伪造,其中大量的珍贵资料长期被弃置不用,至为可惜!由于学术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孔子家语》的重要价值。然而,当人们欲利用《孔子家语》研究相关历史问题时,却发现并没有合适的版本可资利用,仅有的个别译注本也存在种种问题,因此,学术界迫切需要一个精良的《孔子家语》通行本,以适应学术发展的新形势。《孔子家语通解》将在坚持学术性第一的原则下,充分考虑现状,进行序说、分段、注释、翻译以适应更多的读者,进而有利于推动孔子、早期儒学和中国“元典”文化的研究。
本书以“通解”为名,首先有通盘解说全书的意思。其次,我们认为,《孔子家语》中不少篇的“解”出于后人,而“解”《家语》自然不会是有意“作伪”,而应该是让人们更容易了解该书。我们所做的工作也是如此。
本书的《代前言》是对《家语》成书、流传及真伪等问题的梳理,体现了我们对《家语》相关问题的基本看法,将它置于书前,是为了简要说明人们认识《家语》的过程。每篇正文之前以“序说”通说全篇,帮助读者理解全文;而后按段落分为“原文”、“注释”、“通解”三部分。
本通解注意学术性与普及性的结合。今天,《家语》的许多学术问题还没有得到统一认识,基于此,本书立足学术前沿、展示研究成果,注意序说与注、解的科学严谨,同时也力求观点平实,注意读者的适用范围。在深入研究《家语》全书及各篇的基础上,本书的序说认真、细致、准确、条理,注释与通解则网罗、综合各家,充分吸收现有注解成果,既做到择善而从,不标新立异,又爬梳剔抉,陶冶浑成。
文摘
本篇以“相鲁”为篇题。“相”有辅助、帮助之意,也有主持礼仪的意思。本篇依次记录了孔子在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等不同职位上的经历。本篇记述了孔子执政于鲁国期间的政绩,显示了孔子卓越的政治才能。
孔子初仕,秉政中都,在那里大力推行教化,一年之后达到理想的效果,使各地诸侯纷纷效仿。改任司空后,“别五土之性,物各得其所生之宜”,还趁机劝导季桓子,把别葬的昭公同诸先公的坟墓沟合为一处,既维护了礼制,又掩盖季桓子的父亲季平子的“不臣”,从而也维护了君权礼制。
孔子最辉煌的政绩是夹谷之会和隳三都。孔子洞察毫末,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显示了他已具备政治家的才干。两国会盟时,孔子更有出色表现,面对强横的齐国,孔子既智且勇,不卑不亢,坚持以礼制行事,维护了鲁国的尊严和国家利益,迫使齐景公返还长期侵占的鲁国土地。隳三都之举更在于推行政化,以强公室,弱私家,尊君卑臣。孔子的这一举动,体现了他一贯的“君君臣臣”的政治思想。
实际上,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孔子处在鲁国三桓当政时期,“无道”的鲁国却使孔子无从进一步施展自己的执政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