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百忍成金,生命更具张力
  在物欲横生的浮华世界里,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像一辆失去刹车的车,它奔驰在冰冷的街道,却不知前方是否会突然发生什么。当猛兽寻找猎物的时候,当飞禽遭遇暴风雨的时候,它们需要的是忍耐。因为冲动会让猛兽失去捕捉猎物的机会,让飞禽葬身暴风雨。
  在很多人眼里,忍耐中包含着较多的软弱成分,其实它或许是绵里藏针,含而不露。忍耐是一种曲折隐晦的生存之道,是一种明哲保身的自我克制,它不是消极,不是颓废,而是在沉淀中等待厚积薄发的飞跃。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百忍成金,只有懂得忍耐,生命才会更具张力。
  很久之前,寺庙里的小和尚在一座不知名的山上,发现了两块颇具灵性的大石头。方丈决定用它们来雕刻释迦牟尼像,于是便请来了雕刻家进行挑选和雕刻。经过对比,雕刻师发现块石头的材质相对较好,于是便决定先雕这块石头。然而,在雕刻过程中,这块石头一直感觉很痛,就对雕刻师说:“太痛了,我想我已经撑不下去了,你别雕了!”雕刻师回答它:“你撑过两个星期就好了,那时候你就会成为万人膜拜的佛像,你只要再忍耐一下,再坚持一下就可以获得万人瞩目的辉煌。”听完雕刻师的话,这块石头没有再挣扎,继续忍着疼痛。可是,两天之后,这块石头再也忍不住了,它大发雷霆:“住手!我不干了!”面对它的极不配合,雕刻师只好无奈地摇摇头,然后把它先放在一旁。
  雕刻师把目光转向了第二块石头。在进行雕刻之前,雕刻师问第二块石头:“我现在要雕刻你,雕刻的过程十分痛苦,但是一旦雕刻成功你将会被万人膜拜,你能不能忍受疼痛?”第二块石头说:“可以,请雕刻师竭尽所能!”听完石头的回答,雕刻师便放心大胆地工作起来。
  果然,在整个雕刻过程中,第二块石头没有发出一声抱怨。两个星期后,它被雕刻成了一座完美的释迦牟尼佛像。当佛像开光以后,寺院中来膜拜的人络绎不绝,踏得寺院里尘土飞扬。方丈大师看到这种情况,就决定将块因没有完工而被废弃的石头打碎铺在地上。于是,那块因为无法忍耐痛苦而拒绝被雕刻的石头,就这样变成万人践踏的铺地石。
  【感悟】
  人,行走于世,喜与怒称,福与祸衡,利与害权,生与死较。小之一身,大之国家天下,这些都需要一个“忍”字。生存需要忍耐,解惑需要忍耐,成功需要忍耐,人的意志如果不经历千锤百炼,又何谈坚硬如钢?
  歌曲《海阔天空》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日落是沉潜,日出是成熟,只要是光,一定会灿烂的。”忍耐,它是一种韬光养晦,是一种蓄势待发。时机成熟,你将在沉潜中突破自我,展露锋芒,脱颖而出。痛苦和困境都不能将你打败,你要做的就是当忍则忍,为自己的一飞冲天等待机遇。只有量的足够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要在积累“量”的道路上学会忍耐,脚踏实地才能拥有冲破云霄的时刻。
  愚者在困境中唯唯诺诺,智者在危难时隐忍等待。然而,忍耐不是懦弱,不是逃避,而是在黑暗中怀抱希望。历经岁月的洗礼,人们的双颊会逐渐攀爬上无尽的沧桑,那里隐藏着忍耐的踪迹,刻印着成熟的美丽,这是一种蜕变,更是一种生命的张力!
  【忍耐的智慧】
  忍耐,是一张无形的网,它过滤了人们灵魂中的杂质。在追求更大成功的时候,人们往往不得不忍辱负重,必要时作出某些牺牲。不懂忍耐,以卵击石,结局注定是毁灭。小不忍,则乱大谋。但是,忍耐须有度。过度忍耐,就是懦弱无能,一个习惯逆来顺受的身躯不会挺直,一个唯命是从的心灵也不会迸发生活的激情。这个世界需要理性的忍耐,只有懂得有原则地忍耐,才能使生命之花尽情绽放。
  守柔不争,得天庇护
  人生在世,所争之物无非两样:气与利。争气固然值得,但也不可太盛;而争利则往往被世人认为是不值得的。
  做人要做一个“谦谦君子”,看淡功名利禄,要懂得忍让,只有这样,才会心胸开阔,为人超脱,后得到的也将会超乎人们的想象,所谓“争则不足,让则有余”也是如此。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世上之物,过于“刚强”的终将被化为“绕指柔”,只有那流淌不息的水才能始终保持自己的样子。“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正因为不争不竞,天下才没有能与之争竞的。
  李泌可以说是唐朝的一位传奇人物,他历经四朝,侍奉过唐玄宗李隆基,当过唐肃宗李亨的老师,任过唐代宗李豫的行军司马,后来又成为唐德宗李适的宰相。历来的帝王宫廷,一直都是天下是非多、人事复杂的场所,然而李泌能够历经四朝不倒,就要得益于其深懂不争的道理。
  李泌的一生可谓壮阔恢弘,志得意满,但是他不为名利所累,在治理政务中,将“不争”贯穿始终。
  李泌一生四次离京,四次归隐,每一次他都能安然处之,不争不辩。
  唐玄宗天宝年间,当时隐居嵩山的李泌上书玄宗,议论时政,受到玄宗的重视,然而却遭到杨国忠的嫉恨,于是李泌被送往蕲春郡安置,结果李泌毫无怨言,趁此机会,干脆脱离官府,潜遁名山。
  肃宗时,李泌因与皇帝关系过于亲密,招来了权臣崔圆、李辅国的猜忌。评判大局既定后,为了躲避随时都可能发生的灾祸,李泌便主动要求离开权力中心,进衡山修道。
  代宗大历年间,因受当时的权相元载排斥,李泌再次被赶出朝廷。李泌依然泰然处之,没有任何的“争权”之念。元载被诛后,李泌再次得到代宗重用,却又再次受到排斥,离开朝廷,后又被德宗召回重用。
  四次被排挤出朝廷,又四次回到朝廷,且一次比一次更受重视,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李泌之所以能如此,正是因为他懂得“守柔不争”。
  每次被排挤出朝廷后,也许李泌会心存抱怨,但却没有人听过他的抱怨。他没有为自己辩争过,只是安安静静地过自己的归隐生活。正是这种“守柔不争”的心态,李泌才没有招致进一步的迫害,才能屡次东山再起。
  【感悟】
  老子说:“水善能柔弱,象道。去高就下,避实归虚,常润利万物,终不争,故欲令人法则之也。”即使河道里遍布石头,水也能从容流过,虽形状改变,但终能达目标。在为人处事中,我们如能仿效水的不争,必将“终不遇大害”。
  李泌能够四落四起,主要得益于他的“不争”的处世哲学。懂得“不争”的人是聪明的,能够做到“不争”的人是睿智的。西方有句谚语说得好:“用争夺的方法,你永远得不到满足;但如果不争,你可以得到比期盼的更多。”
  李泌一直受佛家、道家、儒家的赞颂,而他以谦退、守柔不争的态度处世,正是道家和儒家所共同提倡的。《道德经》述及“不争”思想的地方很多,而李泌也深受这些思想影响。有人可能会认为“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的这种“不争”是一种消极逃避的思想。如果仅这样想,只能说明这些人还没有领悟“不争”的精髓。百事退让,并非不争,相反,这是另一种“善胜”的“争”,是“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符合天道之“争”。
  世间万象,无论多聪明的人也都是无法完全看清的。一味逞强,只会为自己树立更多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