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自序  文学就在我们身边

优秀文学作品的选编选读,是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孔子纂《诗》、萧统编《文选》,都是文化与文学保存与传播的重要方式。后来的《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千家诗》等经典选本,以其精选的篇章、优美的修辞,哺育了一代代的学子。初学者对于文字、语言、修辞、篇章的学习和理解,应从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开始。

    虽然经历了各种艰难,中国当代文学仍然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其中代表作家莫言以其卓越的创作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使华语文学在世界文化圈里大放光芒。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中国文化复兴作出的杰出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文学,是世界文学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越来越多优秀的中国作家,其作品也不断地被翻译介绍到世界各国。

    这些作家是中国文学的骄傲,作为中小学生,应该了解他们的创作,阅读他们的作品,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尊心。

    中小学生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隔着大山,他们对本国当代文学几乎一无所知,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也毫不了解。二○一二年十月,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很多文化记者在采访我时都承认没读过他的作品。

    当代中国大陆的优秀小说家汪曾祺、张贤亮、王蒙、阿城、王安忆、莫言、余华、苏童、格非、阿来等,诗人北岛、顾城、多多、杨炼、张枣、欧阳江河等,以及台湾作家白先勇、陈映真、朱天文、张大春等人的作品,却多半不见于中国语文教材。

    我认为,中小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中,中国当代优秀作家应占一个重要位置。这个时期的语言更为成熟、更加贴近生活,这些作品所表现的文学世界,更容易跟读者产生共鸣。

优秀文学作品有一种抚慰人们心灵的绵长力量,能有效减缓人们的焦虑。阅读相当数量的中国当代文学优秀作品,让我们也可以透过这些作品来认识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更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减少盲目自卑的意识。

    一位朋友说过:莫言获奖,破除了中国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遥不可及的神话。读者们会惊奇地发现,自己一直在读的那些作品,原来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创作的。他们不在远处,不在云端,就在我们身边。

 

 

编  学 校

小说人物中的教师和学生形象,在当代文学作品里数量众多。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的“新时期文学”开山之作——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和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都以学校为背景,反思了化的社会政治运动对人的伤害、对人性的摧残,并在那些受害者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伤痕。

    在学校这个貌似平静的世界里,作家发现了不平静的风暴,从而把对社会、现实、理想的种种思考,融入小说里,唤起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注意。

    对于学校的观察,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

    本编选入的两篇作品中,莫言的《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采取了特殊的回忆视角,重新思考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乡村学校里的人与事。对于被下放的“右派”知识分子,莫言一改此前“反思文学”的那种苦情,而是带着乡村少年没心没肺的快乐,把一个被莫名其妙凑数划成“右派”的学校教工朱总人老师,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须一瓜的《风雨总在彩虹后》戏拟一名小学生黄博浩的语气,用不同的文体如作文、检讨书、信件、博文等结构拼接方式,表现特殊家庭背景的小学生黄博浩所看到的学校和外围世界,在不动声色中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教育的独特批判态度。

    学校不是空中楼阁,不可能离开整体的大环境,因此,社会上发生的事情都会折射到学校里,在莫言小说描写的那个特殊年代,本来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也被卷入社会运动的大潮中。

    阅读小说,不必挖空心思去总结中心思想,而要先有滋有味地读完,看有什么地方吸引你,让你感到形象生动,记忆犹新。看看作家对一些场景、细节的表达和描写,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看看小说里写到的人物和事件,能不能打动你。然后才会进一步思考作家要表达的核心想法是什么。

    有时,作家写出一部作品,并不是为了表达一个明确的、强烈的思想,可能仅仅是描述一种人生状态、一种人的命运。

    法国籍作家米兰·昆德拉说:“读者时常问:‘您究竟在想什么?您要说什么?什么是您的世界观?’这些问题对小说家来说是很尴尬的,确切地说,小说家的才智在于确定性的缺乏(l'absence de certitude),他们萦绕于脑际的念头,就是把一切肯定变换成疑问。小说家应该描绘世界的本来面目,即谜和悖论。”

    本编的两篇小说,写了不同的人物和他们所处的世界,以特殊的角度来观察学校、反映社会,对比着阅读,会有不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