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在绅士广场对面的一角,伫立着斯卡利杰的家族教堂:圣玛利亚古教堂。可以猜测,但丁当年也在这里听过弥撒。这里,高高的铁栏围着斯卡利杰家族的纪念碑,巴托罗缪德拉斯卡拉的石棺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那个时代起就一直躺在教堂外墙上凹陷的墓穴中,丝毫不引人注目。
  转过街角向东再走几步,就到了蒙太奇(即蒙太古)的宅邸,这是罗密欧在城里的家。房子的每个细节都和故事相吻合:包括它的年代,中世纪的设计风格和整体的布局。
  到此折回穿过绅士广场,走过拱道进入香草广场后左转,广场的尽头开始变窄逐渐分化成两条街道。右边一条叫做马奇尼街,自从古罗马时代起就是一条重要的商业街;它往南通向古罗马的竞技场。但左边这条往西一直通向阿迪杰河;它名叫卡佩罗街。沿这条街前进,走到离绅士广场不远处的23号,这里就是维罗纳为著名的景点:传说中朱丽叶的家。朱丽叶的家中鲜有不是访客云集的时候,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此地是见证人间真情的一座圣殿。这种地方可谓举世无双,胆小的人到了这里,若不亲自走过庭院上楼瞧瞧,那也算枉来一趟了。
  这幢房子不像蒙太古(蒙太奇)家那样有史可考,人们主要按维罗纳的传统断定这是凯普莱特的家。有人指出街道名字的由来历史悠久:卡佩罗街是“凯普莱特”这个名字的变体。这个姓氏有不少写法:如“卡佩莱蒂”,“卡普莱蒂”,“卡佩列托”,“卡佩罗”等等。但这一项并不足以证明当时年轻貌美的朱丽叶塔卡佩罗(或“卡佩莱蒂”)在1302年间曾住在此地。尽管房屋的确是中世纪的建筑,而且看上去和故事十分吻合。
  那些喜欢冷嘲热讽的人说,这房子原来不过是一间旅舍,借用了街道名字而已。我们尽可以用一句话打发这种观点:许多古宅在历史上一度都充当过旅店的角色;而这栋房子经历过七个世纪人的使用。一百年前,它是个贫民窟,房间被分割成仄仄的小隔间,庭院里丢满了垃圾,但这些都证明不了什么。
  然而,人们依旧能从这里挖掘出一点东西。二十世纪初期,意大利政府出资修葺,才使得房屋免于衰败。在它的“层”有个主房间——或称“大房间”。所谓层其实是我们美国人所说的“第二层”,意大利人称为“贵宾层”——这和罗密欧初次遇见朱丽叶时的欢庆场合十分吻合。房间经整修以后赏心悦目。可是,里面有一个细节却和剧作家台词中的描述明显不符,这一出入却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
  人所瞩目的朱丽叶家的阳台位于凯普莱特家的正面大门的上方,面朝进门的庭院。但在房子里面,阳台却只是主房间边上的一个附属建筑,这一点十分奇怪。在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演出时我们已经习惯性的认为阳台的对面是个果园。从剧本第二幕第二场可以清楚地看到罗密欧翻过围墙进入了凯普莱特家的果园(而非入口的庭院)去追求楼上的朱丽叶。那个对着果园的阳台现在去了哪里?剧作家这次是不是犯了错?或者为图方便,篡改了事实?
  果园还是阳台,这里有些蹊跷。不过朱丽叶家的院子实在过于拥挤喧嚷,我静不下心来。我要找个安静点儿的地方,看着剧本推敲一番。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三场戏,场景安排都是罗密欧在果园里而朱丽叶在楼上。然而假设几个世纪前朱丽叶家真有过果园,它的地盘肯定也已经被拥挤的城市建筑侵占了。近年来加剧的城市化进程很可能会把当年的果园挤出了原址。在意大利,一个小果园曾是富庶家庭宅邸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这里只有一个石头铺成的小院子,位于入口大门和屋子正门之间。无奈我只得权且放弃果园一说。
  可是,这阳台又该怎么说?更令人困惑的是正门上方的那个阳台。要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里压根没提到什么阳台——一次都没有。不仅在剧本里找不到这两个字,在莎士比亚的其他戏剧里(不论是否与意大利相关)都找不到这个词。同样,在莎士比亚的诗作中,也找不到“阳台”一词。
  剧作家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描写看来一目了然:用作者的原话,朱丽叶每次出现,都是在她“窗前”。剧作家本人从来没有为朱丽叶安排阳台。而且依我看,倘若朱丽叶的老父亲给美貌女儿的卧室建一个方便进出的阳台,也未免太糊涂了。再者,尽管目前这个阳台的确是中世纪的遗迹,但却是从另一幢建筑那儿移花接木拿来安到卡佩罗街23号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推广旅游业而采取的举动。朱丽叶的阳台如今虽闻名于世,原来却不在这里,至少不是在目前这个方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