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每个人都是棵开花的树 秦若水文 行走在江南的一个小巷口,有清淡幽远的香味袭人而来。
  有许多游人会停下脚步,深深地吸着鼻子,赞道:“ 好香,好香。”也有游人会循着香气去寻找它的来源,他们踏着青石板的小径,穿过狭窄的小巷,在一座古老的院墙前驻足。那里是香雪花海的世界,圆冠的枝头开满了绯红的花,如云如霞。赏着这美丽的花,嗅着这馨郁的香,有人问,那墙内是什么啊?呵呵,那墙内是这棵开花的树啊! 墙内是什么?很少有人静下心来问自己。大家都知道“墙内开花墙外香”,墙外的人早就嗅到了十里外的香,而墙内的人天天在那棵花树旁走来走去,却很少停下脚步来仰视一下它的存在,因为在他们的眼里看到的是花树粗糙的黑褐色树皮。
  确实是这样,大多数时候,人都是把眼光盯向外面,瞅向远处,很少把目光收回来,放在自己的身边。
  有这样一个故事:唐朝显庆六年,长安玉华寺未了一个小沙弥,初来乍到的他被安排每天在寺内扫地打杂。这个既聪明又能干的小沙弥,把院落打扫得一尘不染,什么杂务活在他手里,一会儿工夫就做好了。这个小沙弥呢,有个高远的志向,他的目的不在于扫地打杂,而是想成为二个得道高僧。在玉华寺里待得时间越长,他越觉得距他的人生目标越远。
  因为,他发现,身边的僧人们都太平常,他们统一的光头,统一的灰布衫子,统一的早课晚课,统一的低头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没有一个人看上去像高僧的样子。特别是角落里禅房的那个老和尚更是相貌平常,生活简单,除了吃饭,就是看经书。
  他决定离开玉华寺到另一个香火兴隆的西明寺去实现他的人生目标。玉华寺的住持说,好吧,你再去给后院那个禅房里的老僧送次茶水吧。回来后,住持问,你去时,那位老僧在干什么?小沙弥说,在埋头看经书。住持又问,你觉得他怎么样?小沙弥说,他很普通啊。住持接着问,你可知他是谁?小沙弥不屑地说,一个又老又不爱说话,又有些不修边幅的老僧。住持捋着胡须笑了,说,他就是三藏大师啊!啊?小沙弥惊叫起来,原来他就是名震五竺的玄奘大师啊。我每天都在他身边转来转去,想不到我就在真佛身边啊,那我还走什么。
  小沙弥没想到一个看似普通的老僧竟是名震四海隐于此处译经的玄奘大师,他身边的这个人太宁静了,宁静得让他可以去忽略不计,而他的眼光却被西明寺那沸沸扬扬的香火所吸引。
  人往往就是这样,对自己身边的人熟视无睹,眼光总是越过身边,向远处观望,希望看到会念经的外来和尚,从而多次酿造 “有眼不识金镶玉”的笑话。
  其实,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身藏不露的高人,或在这个方面很专业,或在那个方面有特长。而他们往往是用最朴素的外衣来包裹自己,他们最绚丽、最芳菲的花朵常常开在高处,开在身边人看不到的地方。
  孔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果你不想俯下身子来尊你身边的人为师,那么,最起码不要小觑你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他们都是一棵开花的树。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