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章恋母情结
  弗洛伊德式分析的中心理论是他对于恋母情结的构想,这一构想来自于俄狄浦斯神话。在这个原始的范例中,承载了许多构建弗洛伊德*伟大思想的根基,例如他的结构性心理模型、冲动理论、阉割焦虑,以及许多其他的理论。恋母情结的主题在电影中是无处不在的,因为它描绘了角色发展的两个*基本要素:道德与智慧的整合和成年人浪漫关系的形成。当你写剧本的时候,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情节要素和角色发展,但故事里的核心议题却很少与这两个要素产生严重的分歧。不管影片中发生了什么事,主要角色通常都会企图获得某种道德上的胜利,或者仅仅是在试图获取他所爱之人的芳心。许多电影情节都具备了这两种要素。所以,彻底了解恋母情结是编剧要讲好一个故事的重要基础,而这个故事是具有角色发展的基本心理议题的。
  恋母情结可以用具体的或象征的方式来诠释。在弗洛伊德的“性心理”观点中,男婴有在性上与母亲结合的欲念。弗洛伊德在他的“婴儿期性心理”理论中直言不讳地解释过,婴儿与小孩如成人一样,有强烈的性欲。根据这个说法,吸吮乳房、拥抱、洗澡、亲吻和所有其他婴儿与母亲间的亲密行为,本质上就是一种性的经验。有一种不那么直接的解释将恋母情结视作一种隐喻,即儿子对母亲的爱与情感的欲求,而非一种性结合的欲望。对于弗洛伊德理论的全面了解,需要从一种整体性的角度来理解儿子对母亲的欲望,即一种对爱和情感的需求,而这种需求也充满了性的欲望。儿子会长大成人,*终爱与性的欲望将会投射到另一个女人的身上,因此,恋母情结的解决就成了浪漫关系形成的关键元素。
  1.1恋父情结
  弗洛伊德的观点已经由于他的男性中心主义而饱受攻击,但是弗洛伊德并不对自己从本质上将男性议题解释为普遍心理议题的倾向而感到歉意。尽管他的临床工作多数是针对女性病人展开的,弗洛伊德仍然承认:“我从事了三十年的研究,但仍然无法回答那些从未被解答过的重大问题:到底女人要的是什么?”当然,恋母情结只是弗洛伊德男性中心主义的一个案例,而弗洛伊德理论的修正者也提出了恋父情结,作为恋母情结的女性观点的对位。在这一观点中,幼女对她的父亲发展出一种热烈的欲望。
  1.2厄洛斯与桑纳托斯
  儿子对母亲充满矛盾的迷恋只是恋母情结中的一面,他不可避免地将会明白,父亲是他获得母亲的爱与注意的对手,而且这位对手的能力是远远强过自己的。这个对抗导致儿子对父亲产生侵略感与敌意。像俄狄浦斯一样,杀死他的父亲拉伊俄斯,然后娶了母亲伊俄卡斯忒。儿子希望能彻底打败他的对手,以获得母亲的爱,并将母亲完全据为己有。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男孩对父母产生的分裂的感情(对母亲的爱与对父亲的敌意),反映了两种基本的冲动──性爱与死亡。正如恋母情结的神话主题一样,厄洛斯(性爱)与桑纳托斯(死亡)也是两个神话人物。厄洛斯作为母亲阿佛洛狄特(爱与美的女神)的随从,代表了爱与性之神,也是希腊语“性爱的”(erotic)的词根。桑纳托斯身为夜之女神尼克斯的儿子,成为了死神的化身。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厄洛斯代表了创造与抚育生命的冲动(爱与性),而桑纳托斯则代表了死亡的冲动(恨与侵略)。厄洛斯与桑纳托斯两者蕴藏着*佳的戏剧创造力,能为任何一部影片增添趣味。如果你能把爱、恨、性与暴力等元素混合在诸如内在冲突、嫉妒和对抗的经典主题之中,你就拥有了能让人兴奋的情节应具备的所有元素。
  1.3精神官能冲突作为爱的障碍
  在写剧本时,你一定要记住恋母情结的核心是精神官能的冲突。孩子成长的同时,基于普遍认知的“**禁忌”概念,开始意识到对母亲产生性欲是不合适的。所以男孩会压抑自己对母亲的欲望,因而在他的性格中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冲突。在电影中,这种内在精神官能冲突通常以一种外在障碍来表达,它会阻碍角色去爱并追求他的欲求对象。几乎所有的剧本都含有某种对爱的兴趣。在浪漫爱情电影里,对爱的兴趣就是主要的情节;但即使在其他类型的电影里,如果缺少了对爱的兴趣,电影也会显得空洞和匮乏。一部电影如果没有爱,也就缺少了“心”。因为父母与儿女的关系代表一个人生命中主要的爱的关系,因此恋母情结本质上是所有浪漫关系的象征。而恋母情结的解决,在人的生命中每一个随之而来的爱情关系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力。对恋母主题的透彻理解,是每个编剧创造具有心理共鸣的爱情故事的基石。
  1.4恋母情结的对抗
  正如儿子视父亲为获得母亲之爱的对手,电影角色也常常要面对他们的爱情兴趣的对手。在影片《毕业生》(TheGraduate,1967)中,当本(达斯汀·霍夫曼饰)与罗宾逊太太(安妮·班考夫特饰)发生暧昧关系后,罗宾逊先生(莫瑞·汉密尔顿饰)就成了本的对手。之后,本与罗宾逊太太的女儿伊莲(凯瑟琳·罗斯饰)产生恋情,这个对手又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他试图违背罗宾逊先生的意愿而与他的女儿私奔。首先,本因为喜欢罗宾逊先生的妻子而成为一位竞争者,然后他又因为喜欢罗宾逊先生的女儿而成为另一个竞争者。一般而言,对抗的主题并不会像本与罗宾逊先生之间的对抗那样有明显的恋母情结性质。在《乱世佳人》(GoneWiththeWind,1939)中,斯嘉丽(费·雯丽饰)与梅勒妮(奥利维娅·德·哈维兰饰)在对阿什利(莱斯利·霍华德饰)的爱上,经历了一种更为直接的对抗。
  对抗的主题并不只局限在浪漫故事里。电影角色在他们所追求的各种目标中,常常都要面对敌手。在《甜心先生》(JerryMaguire,2000)中,杰瑞(汤姆·克鲁斯饰)被他那可恶的对手鲍伯(杰·摩尔饰)从自己的代理公司逼退。在诸如《洛奇》(Rocky,1976)和《龙威小子》(TheKarateKid,1984)这样的运动题材影片中,主角在整部影片里被一个欲望所推动,即击败可怕的对手。这种主题甚至对马也一样,《奔腾年代》(Seabiscuit,2003)中的“海饼干”被驱使着去击败那个恶名昭彰的对手“海军上将”——一匹更大、更年轻,也更强壮的马,具备更优良的品种和训练。在《锡杯》(TinCup,1996)中,罗伊(凯文·科斯特纳饰)与他的对手(丹·约翰森饰)是为了两项主要的目的而竞争的,其一是获取高尔夫球比赛的胜利,其二是猎取他所爱之人(蕾妮·罗素饰)的芳心。这种具有双重魔力的、处理对抗主题的手段,是一种被运用在剧本中的典型技法,借以在主角与他的对手间建立巨大的冲突。在影片结束时,主角可以在两方面战胜敌手,一方面赢得了球赛冠军,另一方面也获得了美人的芳心。
  1.5禁果
  有些电影会描写实际的恋母情结,影片中儿子真的想与母亲发生性关系。在《打猴子》(SpankingtheMonkey,1994)中,一个年轻的儿子因受中年母亲的诱惑,而进入一种不道德的**关系。在《诱惑我小妈》(Tadpole,2002)中,一个高中男孩意图追求他的继母。但更常见的情况是,恋母情结被放在一个与母亲毫不相干的人物身上。在《毕业生》里,本受到母亲那年长的朋友罗宾逊太太的诱惑。而在《哈洛与慕德》(HaroldandMaude,1971)中,哈洛(巴德·科特饰)对慕德(露丝·戈登饰)这位比自己年长六十多岁的女人产生了“性趣”。在所有这些例子当中,男主角似乎都表现出一种情感的需求和不成熟。他们只是成长在男人身体内的小男孩,正在寻找一个母亲的角色来照顾他们的情感需求,同时寻找一位充满诱惑力的女人来满足他们的性欲。
  在所有这些关于爱情的故事里,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禁果。正如父母对孩子有性的欲望是被禁止的一样,与年长的女人发生性关系也是一种充满象征性的、对文化禁忌的侵犯。禁果因素在爱情故事里是相当普遍的存在,莎士比亚*著名的爱情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andJuliet)是关于两个年轻人坠入了爱河,即使他们这两个敌对家族——“蒙塔古”与“凯普莱特”——之间的婚姻是不被许可的。当我们写一个含有禁果因素的爱情故事时,请记得这些故事需要很典型地以悲剧收场。*终罗密欧与朱丽叶自杀了。当俄狄浦斯知晓他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挖出了自己的眼睛,而伊俄卡斯忒也自杀了。《毕业生》中,本和罗宾逊太太的关系*终以彼此相恨而收场,而《哈洛与慕德》也以慕德的自杀收场。当“爱能征服一切”这种曾经流行的结局被应用在各种情节中时,即人们在获取爱情之前会面临许多外部的拦阻,那些由禁果驱动的情节线所带来的结局,几乎全是以悲剧收场,因为这种内在冲突是由自身关系不正当的本质所导致的。为了解决冲突,这种浪漫关系必须中止,或者转换成其他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