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篇始计篇
  不可轻易发动战争
  【原文】
  孙子曰:兵①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
  ①兵:当名词用时,指士兵、军队、兵器;当动词用时,指用兵,此处指战争。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首要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是否要发动战争,以及如何作战,都必须经过缜密的分析、观察、研究,再作决策。
  【历史再现】
  吴越争霸
  公元前497年,越国①国王允常去世。吴国②国王阖(hé)闾(lǘ)是允常的宿敌,他听说这个消息后,没有多加考虑,就想趁越国办丧事的
  ①[越国]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中国东南方的诸侯国,都城在今天浙江绍兴一带。②[吴国]大致位于今天江苏、安徽地区,与越国接壤。
  机会出兵攻打。第二年,阖闾亲自率兵攻打越国。
  吴军入侵时,允常的儿子勾践已经即位。父亲的亡灵尚未安息,仇敌就来侵犯,这让勾践十分愤怒。他挑选了几十名勇猛的士兵,分成三批,称为“敢死队”。吴军来犯时,勾践分三次派出敢死队,让他们冲到吴军阵营前面。敢死队冲出去后却不作战,而是对着吴军怒吼,然后齐齐拔刀自刎,三次都是这样。吴军从未见过这样的战法,个个目瞪口呆。就在这时,勾践派出越军突袭吴军。吴军猝不及防,四处逃散,吴王阖闾也被射伤,不久就去世了。
  阖闾临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不要忘记勾践的杀父之仇。夫差谨记在心,夫差即位后,开始养精蓄锐,重整吴军,就这样过了两年。越王勾践听说夫差日夜带领吴军操练兵法,一心想杀死自己为父报仇。他就想先发制人,主动出击。大臣范蠡劝阻说:“兵器说到底是凶器,无论什么样的战争,首先都是违背道德的,主动攻击更是不得已的下策。所以好不要这么做。”勾践不听范蠡的劝说。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率兵攻打吴国。吴王夫差出动全国的精兵强将,勇猛迎敌,后大败越军,把越王围困在会稽山①。
  ①[会稽山]位于浙江绍兴境内,传说是大禹建立中国个朝代“夏”的所在地,中华文明对山脉的崇拜,始于会稽山。
  这个时候,勾践才明白过来,将战争当儿戏是大错特错的。他追悔万分,叹息道:“看来我要死在这里了!”他听取范蠡的建议,向吴王请罪,请求做他的奴仆。吴王答应不灭越国,并饶勾践一命,将他押送到吴国做奴隶。此后三年,勾践忍辱负重,让夫差消除了戒心,允许他重返越国。
  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①,修整国家。几年过去,越国实力已经大致恢复。但是勾践没有轻易出击,而是听从大夫逄(páng)同的建议,结交齐国,并与楚国、晋国交好,等待时机联合三国之力攻打吴国。
  公元前484年,吴王受小人挑拨,杀了忠臣伍子胥②,勾践向范蠡询问说:“吴王杀光了忠臣,现在身边都是些阿谀奉承之人,现在我们可以出兵了吗?”范蠡回答:“还不行。”
  公元前482年春天,吴王带领精英部队去会盟诸侯③,吴国都城没有强兵防守。勾践问范蠡:“现在可以进攻吴国了吗?”范蠡说:“可以了。”
  勾践派出两千名水军和四万精兵,又派六千名训练有素的近卫军和一千名将领,向吴国进发,一举击溃吴都守军,吴国太子也被杀死。在外与诸侯会盟的吴王听说国都沦陷后,让人封锁消息,然后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评估了越国军队的实力,认为还不足以灭亡吴国,于是答应讲和。
  此后四年,勾践多次发兵攻打吴国,但都没有急于求成。在此期间,吴王夫差却屡次对外国用兵。公元前476年,吴国与齐国、晋国交
  ①[卧薪尝胆]卧薪,睡在柴草上;尝胆,舔尝苦胆。勾践回国后,担心自己会贪图安逸,忘记耻辱,于是用艰苦的生活时刻提醒自己。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子,只铺些柴草,又在屋里挂一只苦胆,经常舔尝。后世用“卧薪尝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②[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帮助吴国成为诸侯一霸的功臣。后来吴王夫差因为听信谗言,杀害了伍子胥。③[会盟诸侯]春秋战国时期,弱小的诸侯国为了抵御大国侵略,联合作战,或强大的诸侯国胁迫小国加入自己的阵营,召开诸侯会议商讨结盟事宜,称为诸侯会盟。
  战,吴军疲惫不堪。勾践趁机再次出兵,大败吴军,围困吴国都城两年多。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自刎,吴国灭亡。
  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争斗,是中国历富戏剧性的故事之一。两国你来我往,各有胜负,每次胜负的关键,无不是看谁准备得更充分,准备充分者获胜,而草率用兵者失败。
  勾践初的战败,是因为他把战争当成儿戏,以为“先发”就能“制人”,没有意识到战争是整个国家力量的比拼。军队的多寡、武器装备是否充足、自然环境是否有利、时机是否恰当,以及国民是否支持等等,都关系到战争的胜负,甚至国家的存亡。因此,必须谨慎、细致、全面地考察各方面情况,才能决定是否应该进入战争状态。
  勾践吸取了失败的教训,卧薪尝胆十余年,即使国力恢复之后,也保持着克制,不贸然动兵。他认真听取大臣的意见,对敌我情况进行多方面分析,采取有利的作战策略。忍辱二十一年后,他终于等来时机,灭亡了吴国。
  观五事而知胜负
  【原文】
  故经①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②: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注释】
  ①经:古代指经线,在此作动词用,意思是衡量、分析。
  ②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校”同上句“经”的意思一样,指分析比较;计,古代指筹码,在此指下文“主孰有道”等几个情况;索,意思是索取获得;情,指战争中的敌我形势。
  【译文】
  战争关系国家的存亡,因此要分析敌我双方的五方面情况,对两者的情况加以比较,以此探索双方胜负的可能性。
  这五方面情况,一是道。道就是战争的正义性,也就是君王的作战意志和臣民的意愿是一致的。国民百姓支持战争,不惧生命危险,甘愿为君主而死。这就是有道。
  二是天。天是指天气、环境、寒暑、昼夜等各种自然气象、季节的因素。
  三是地。地就是地理环境,包括地势的高低、战争的路程远近、所占据地区是险要还是平坦以及战场是宽广还是狭窄等,这些都是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
  四是将。将就是率领军队的将领,将领要有作战的谋略和打仗的勇猛,对士兵要抚恤,同时须奖赏分明,严明军纪。
  五是法。法就是整个作战部队要有层次分明的组织机构,每个组织要有法令制度来管理人员的编制、资源的保障、物资的调配等战争中的事情。
  这五个方面,作为一军主脑的将领都要有充分的认识,深入的了解。通过考察分析双方的各种情况,并据此加以比较,以此预测战争的胜负。哪一方的君王更贤明,民心更齐?敌我双方的将领谁能力更强?哪一方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哪一方的军纪法规执行得更有力?军粮、武器装备等军需物资哪一方更充足?哪一方的士兵更能打仗?哪一方的奖罚分明?知道了这些情况,就能猜出谁胜谁负了。
  【历史再现】
  武王伐纣
  商纣王是商朝的后一个君主,他暴虐无道,百姓苦不堪言。武王的父亲——文王姬昌施行仁政,很多诸侯都归附了他。文王去世后,武王继承了他的爵位。武王延续父亲的仁德,广招人才,抚恤国内百姓,筹备灭商的力量,等待时机。
  武王登位后,任命具有智谋的太公望①为太师,贤能的周公旦②做辅相,又重用召公(武王的弟弟)、毕公(武王的弟弟)等贤臣辅佐自己。武王以文王为榜样,施行仁政,使全国上下齐心。他打算联合百姓,承继文王的事业。
  武王即位的第九年,为了试探各诸侯对征讨商纣王的反应,他从本营出发,一路号召集结军队。到达孟津(河南省中西部丘陵山区)时,他已经召集了八百多诸侯。有的诸侯不能前来,就派了司马、司徒、司空等下属官员前来响应武王。在孟津,武王举行了讨伐纣王的誓师仪式。他说:“我虽然无知,但我的先祖有德行,我继承了先祖的功
  ①[太公望]姜太公,即姜子牙。曾辅佐武王的父亲文王,是周朝的开朝功臣。②[周公旦]武王的弟弟,姓姬名旦,因封地在周(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北),古称周公或周公旦。武王去世后,他的儿子成王即位。成王年幼,周公代执国政,尽忠尽责。
  业,竭尽我所能完善各种制度,抚慰百姓,以完成祖先的事业。”在场诸侯听后,纷纷响应他,都说要攻打商纣王。太公姜子牙向大家发布命令说:“召集你们的士兵,跟着武王出发,落后的一律斩杀。”
  渡过河之后,军队扎营歇脚。有一团火从天上掉落到武王住的军帐上,这团火不停地转动,后变成一只赤红色的乌鸦,发出震耳的啼叫。武王把这当做不祥的
  征兆,对诸侯联军说:“此乃天命,现在还不是讨伐纣王的时候。”就率领军队回去了。
  两年后,武王听说纣昏庸更加暴虐,他杀了王子比干①,囚禁了箕子②。商朝王室内乱,很多臣子都逃奔到周国来了。武王通告全体诸侯说:“殷王罪孽深重,已经到了不可以不讨伐的地步了!”他招兵买马,得到了兵车三百乘③、猛士三千人、甲兵四万五千人,开始东征。武王的军队出发后,各个诸侯也都发动自己的军队前往孟津,与武王汇合。在联合军出征前,武王作了《太誓》,声明此次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他说:“殷王纣让自己的宠妃干预朝政,他听任妇人之言,以致
  ①比干]因劝谏父亲商纣王,被纣王挖掉心脏。②[箕子]商朝忠臣,西周灭商后,箕子率领五千商朝遗民迁移到朝鲜半岛建立“箕氏侯国”。西汉时,该国家被燕国人卫满所灭。③[乘(shèng)]古代兵车单位,四马一车为一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