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第二章拖延不是“症”
  ?什么是拖延
  与“拖延”对应的的英文单词是procrastination,称其为短语也许更恰当,是由拉丁语衍生而来。其拉丁字源的解释是,“Pro”是“向前”,“crastinus”的意思是“为明天”,即“推迟到明天”。这个词16世纪才进入英语,,此时拖延并未含有贬义。到了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开始以后,拖延开始有了道德含义,它意味着个体没有履行自己应该履行的义务。拖延与推迟是有区别的,推迟很多时候是作为一种计划来执行,它有可能是个体处理某些事情时所采取的一种策略,而拖延则不是计划中的事情,相反它往往是对个体计划要做事情的一种延期或耽搁。
  18世纪,萨缪尔?约翰逊将拖延描述为“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具有的重大弱点之一”,并且对他自身的这种倾向感到失望和痛苦:“我无法克制责备自己一直忽视那些终不得不做的事情,并且每一刻的闲散都增加了我的痛苦。”拖延这个问题一直在变得越来越糟糕,根据卡尔加里大学商业教授皮尔斯?斯蒂尔对超过2.4万人的调查,从1978年到2002年,承认自己有拖延症困境的人数百分比增加了三倍,95%的受访者承认至少偶尔会犯拖延的毛病,25%的人说自己的拖延症持续很久。在中国,2250人曾参加过网易的一项心理调查,其中72.8%的人坦言自己患上了拖延症。拖延逐渐被视为一个典型的现代问题。
  一些研究者对拖延进行了简单的分类。
  一类是基于情景的拖延。这种拖延行为和决定只在某种特定场合出现,或者只在某一特定任务背景和时间下更多地表现出来,这种拖延与情景紧密相关,个体可能会在某种情境下对某项任务(如学习)进行拖延,但是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如社会实践或看电视)不拖延。情景拖延有代表性的是学校里面的学业拖延。
  另一类是基于人格特质的拖延。这种个体在执行任务和决策时具有推迟或者延期的行为倾向,这时候,拖延作为一种人格特质下的外在行为表现,并且与某些人格特质有关。这种基于人格特质的拖延具有相对稳定性,即个体在大多数的情境和时间下都会表现出拖延行为。特质拖延又可分为唤醒型拖延与逃避型拖延。唤起性拖延的拖延动机是为了寻求冲刺目标时的快乐,这类拖延者是压力偏好者,认为自己在时间压力下工作会更有效率;回避性拖延的拖延动机在于如果任务没有按时完成,那别人只会认为自己是没有付出足够努力而不是没有完成任务能力,从而可以回避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以保护自尊和自我价值。
  ?拖延不是“症”
  拖延不是“症”。你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简称DSM,由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是美国或其他国家常用来诊断精神疾病的指导手册)和中国精神卫生疾病手册CDSM上都找不到拖延症的名字。
  从几年前开始,我们经常听到“拖延症”这个中文名词,在拖延后加个“症”字,便表现出一种临床学的意义,事实上,真正与“拖延症”更相符的英文应该是chronicprocrastination,也就是“惯常性拖延”,与上面讲到的特质性拖延接近。这是一个充斥了各种症状的时代,人们会患上各种症,强迫症、抑郁症、妄想症、飞行恐惧症,林林总总,似乎总有一款适合你。凡事一旦被成为“症”,就更能引起大众的注意。
  如何诊断一个人是不是得了“拖延症”?答案是无法诊断。拖延症从来就不是一个诊断名词。这几年“拖延症”被炒得很火热,于是很多人就忘了它只是一个比喻而已。
  当然,拖延的确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它是一种现象,谁都有可能遇到,也可能很严重,甚至可能成为生活中的一大困扰。但是这种现象并不具有单一的心理成因,其背后的原因千差万别,没有单一的心理成因,也就无法构成专业意义的诊断。
  虽说拖延不能算做一种心理症,但过度拖延的人还是需要一定的心理治疗。拖延本身很可能是其它一些心理障碍的外在表现。比如,A拖延做作业可能是因为他抑郁;B拖延打电话可能是因为他有社交焦虑;C拖延做家务可能是因为对老公不爽……
  那么,治疗“拖延”的目标是什么?许多人可能觉得,当然是停止拖延啊,其实并非如此。如果经过治疗,来访者吃得香,睡得好,日子充实,爱好丰富,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满足于现状,那么就算他继续不做作业不复习,靠着临时抱佛脚的考前突击,60分低空掠过,这个治疗都是有意义的,因为这个来访者心理很健康。拖延的人可以健康地拖延下去,正如缺钱的人可以健康地缺钱下去一样。但当我们把拖延称为“拖延症”时,其实已经把拖延看成了病态的行为。
  的确有人认为拖延跟抑郁症、强迫症、多动症、药物成瘾等诸多疾病有关,应该是病;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拖延只是上述疾病所引起的症状。拖延到底算不算的上心理症?标准说法是,尚存争议,并没有清晰的结论出现。研究结论显示,目前,以及可期的将来,尚不会出现针对拖延的特效药物。研究者更倾向于把拖延叫作“典型的自律障碍”。
  ?自贴标签的“拖延者”
  但凡做事拖拉的现代人,无论情况严重与否,都自发地向同一群体靠拢,纷纷自称“拖延症患者”,这一身份认同几乎与早些年的白领、soho、丁克等群体称谓一样,成为走在潮流之上的象征。大有“身边的人都在拖延,我怎么好意思不拖”的趋势。
  且不说人们的拖延是真的还是自称的或者被传染的,只要一个人身上发生了拖延的事件,就必定会对他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轻则几天睡不好,重则工作生活一团糟。这时候,“拖延症患者”这一群体便仿佛一颗救命稻草,即便没有同伴与其互诉衷肠,也大可对人说,我有病,这些糟糕的事情都是是这病造成的,如此,旁人非但不会大加责怪,鄙夷的眼神还顿时转化为同情的目光,说不定还能听到不少附和的声音——我也深受其害啊!
  许多自称“重度拖延症患者”的人,是自愿跳进拖延症这个大坑里的,甚至连这个坑都是自己挖的。
  举个例子,一个人开始觉得自己做事情挺拖沓的,总完不成任务,但他这时候还不知道有个词叫拖延症,他的拖沓也一直停留在轻度的阶段。后来,他上网一看,知道了有个专门的词儿叫拖延症,再看看其他自称为拖延症患者的症状,发现他确实是得了这种病,还发现自己有很多病友,有人拖延的比他还严重。于是他觉得自己找到组织了,形成了自我认同,认定自己确实是拖延症患者中的一员,此时,他成功的变成了一名拖延症患者。
  真的成为了拖延症患者后,他开始关注各种拖延症小组,看到各种各样的案例,许多症状简直就是自己的翻版,他再次自我认同:“你看,我就说嘛,我是拖延症患者!……哎哟,还有人可以拖延的那么严重啊,我看我也有这个趋势。”
  好了,他又陷入了“我的拖延症可能会更加严重”的状态中,开始用更加严厉的拖延标准打量自己。这就是陷入恶性循环的开始,他简直就是在运用“自我实现的预言”,但请大家不要学习,这是一个反面教材。他在“我是拖延症患者”的信念中越陷越深,于是预言成真,他的拖延症越来越严重。
  他开始向别人讲述自己是多么多么拖延,并且告诉其他人,这东西叫拖延症,然后其他人也开始对比自己,觉得,哎呀!我也有啊!于是其他人也陷入了跟他一样的恶性循环,当一群人开始朝拖延进发的时候,问题就真的开始严重了。许多拖延者都在循环的自我认同中陷入了拖延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