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前言·向世界开一朵自己的花
  ——迈向真正的课堂
  放弃漫步,练习舞步——用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约束自己、规范自己,以期达到教育的自由之境,即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从习惯于讨论“怎么教”,回溯到先讨论“教什么”。
  从“教什么”追问到“文本的核心价值”,其价值侧重在内容所蕴含的人文价值,还是形式所蕴含的表达价值,或者可提供做某种操练的材料价值?这三者,就是把教学内容分别侧重于精神思想、表达智慧、阅读程序。
  从“文本核心价值”的辨析开始,区分不同的文体,以及两类经典——文化经典与教材典型。前者如《枫桥夜泊》,后者如《中国石拱桥》。
  不仅“知其然”(形式),而且“知其所以然”(本质)。
  不仅读懂这个文本(内容+形式),而且在读懂的过程中努力走向“学会学习”(程序、方法)。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能够说明哪些“道理”(语文知识)?
  课文不仅仅是某个道理的举例,它还是一个语文全息图,它包容了几乎全部层面的语文问题。
  我们真正关注的,不是一堂课,而是整个课程。
  课程,就是我们行走的这段旅程中的全部:意愿、计划、资源、行动、反思、建构下的经验。课程就是“道”,就是被我们用脚走出来的道路。
  课程,就是通过这条道路,走到道路终端的那个人。他就是我们的思考。
  理论是灰色的,一朵绽放的花里有一千个未说出的真理。
  敬畏并服从于事实,理论只是帮助我们理解事实的工具。
  我们的艰苦练习只为向世界开出一朵属于自己的花,在那朵花里有着所有经历并深切感受过的词语与理论,但永远不会有一个词语,能够解释它的全部。它既是一个全息的文本,又是一首关于存在意义的诗篇。
  引言?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
  标志着新教育实验开始转型的2006年北京研讨会对“构筑理想课堂”这个项目的介绍是:“通过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将人类文化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追求高效课堂与个性课堂。”
  作为教师,有一个问题将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职业生涯,而且往往是直到我们离开讲台退休时,仍然没能获得一个明确的答案。
  这个问题就是: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
  有时候,课堂上学生喜悦的眼神,课后同事的赞誉会把我们推到人生的极乐时刻,让我们获得一种罕有的成就感。但更多时候,我们却深陷于机械、枯燥、刻板以及自我怀疑之中,觉得世界上再没有比教学更难琢磨、更难把握的事情了。课堂教学的技艺究竟是否存在?如何获得?如果说它是一项技术,为何师范院校及培训机构却没有传授这项技术的课程?如果说它是一门艺术,为何更多的时候,旨在促进生命成长的课堂,却显得比任何其他人类活动都更死气沉沉?
  为了解决同样的难题,几十年来,中国绝大多数学校的教研活动,基本上聚焦于“听课”这种教师课堂行为观察及改进的教研方式上。占据这种教研活动的课堂话语,同时也是教育杂志、面向一线教师的各种培训及会议、校际和学区的教研活动上最为流行的课堂话语。这种话语基本上围绕一个焦点而展开,这个焦点就是:怎样在众人面前上出一堂精彩的、打动人、吸引人的好课?
  这就是几十年来课堂教学研究的最主要范式,其极端的表现形式,就是讲台上的公开课。
  公开以便观摩的课堂,是教学行为得以研讨的前提,也是年轻教师走上讲台最好的范例。事实上,这种公开的观摩活动,对中国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影响极大,其积极意义不容否认。但是,大家也都清楚一个事实,就是这种课堂话语中所探讨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内容,研究指向的,并非是普通的、日常的课堂教学,是特指优质课比赛、公开课展示所需要的那种特定的课。一位老师坦诚地认为,“选公开课,第一感觉最是要紧;没感觉的课文,千万碰不得”。也就是说,为了上好这种课,教材是特选的,课堂教学流程是反复演练的,现场效果被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步。
  这意味着,百分之九十的教研活动,是用于研究几乎只占百分之一的特殊课——每位老师每个学期上一堂公开课,这堂课与日常教学关系并不大,日常的课堂教学,事实上并未按照这种公开课的模式在进行。也因此,日常课堂教学究竟如何操作,怎样真正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些问题就被简单粗率地斥为应试教育推下了桌面,只能成为一种潜话语,形成了“明说优质课、暗搞题海战”的潜规则。这样,在公开表演课占据公开的、桌面上话语的同时,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成为更日常的、更为普遍的学校课堂教学事实话语,成为真正统治课堂教学的潜台词与潜规则。这套从来没有在杂志上公开宣告自己的话语,事实上每一个教师都心知肚明,虽然几乎没有人会公开宣称它的合法性。
  显然,以上两种课堂话语,都不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也不是我们想要的构筑理想课堂的话语。值得关注的是最近几年里,有两种新的课堂教学话语,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及教师所接受。它们分别是以洋思、杜郎口等学校为代表的本土校本课堂改革话语,和以王荣生、顾泠沅等人为代表的课程理论+实验话语。
  继承公开课所想解决的疑难问题,洋思、杜郎口等学校的课堂改革话语,主要着力点仍然是课堂程式的改革,但这次他们想改变的,不是某一堂课,而是每一堂课。改革者试图通过课堂教学流程的最优化,让所有课堂、所有学科取得显著的成效。目前这种课堂教学改革的势力堪称一股热潮,而且因为从教师的表演改变为学生的学习,从少数课的卓越表演改变为追求每一堂课的实效,它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值得我们关注,并致以敬意。
  而继承几十年来的课堂教学理论研究,参照国外的课程及教学理论,许多学院派研究者,已经更为密切地参与课程开发、校际教研以及关于课堂实践的对话。这些理论话语通过大量的国外著作的翻译,通过新课程改革的契机,更通过一些优秀研究人员的身体力行,正在逐步地渗透到课堂上。但显然,这种话语是以上几种课堂话语中最为复杂的;对一线老师而言,是较难理解与掌握的;就目前的实际占有率来看,也是最为狭窄的。但我们可以乐观地推断,因为这种话语的历史深度以及科学的态度,它或许是最有持久生命力的,并能对明天的课堂教学产生深远影响的。
  综述以上四种话语,是想对此刻正在言说的新教育课堂话语做一自我定位。新教育的构筑理想课堂,就是对以上四种话语的理解、批判性吸收、调和、综合与扬弃。
  它想要拥有公开优质课的课堂活力,但更想让活力呈现于日常的课堂中;它想拥有应试课堂话语想要的成绩,但希望是以一种人性的、人道的、科学的方式;它想像洋思、杜郎口等校本课堂改革话语一样,是简明的、基于自身的,但也希望是能够经得起学理解释的;它同样希望自己是能够被高度理论化的,但却是更注重应用于实际课堂的。
  它并不是想自诩为终极真理,也不是一定要确立如何宏大的架构,更不想唯我独尊。它希望成为当代众多课堂实践探索队伍中的一支,形成一种自我理解、自我反思与修正的关于课堂教学的话语。
  当然,理论必须认识到它自身的局限,最终实际决定今天和未来课堂的,仍然不可能是理论的正确与先进,而是家长们、校长们、教育局长们的意志,是教师的个体知识,是各个学校的历史与氛围。新教育关于理想课堂的探索与言说,只要它不想迎合市场主义,不想迎合应试大潮,不想打出一个哗众取宠的招牌以吸引盲目的人群,它就必定更多地属于未来,而且这一点,也还依赖于它自己在时间中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