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机械大师马钧
  马钧,三国时期魏国人。他小的时候有口吃的毛病,不善于跟别人打交道;但特别爱思考、钻研机械方面的知识。马钧长大后,改进并创造了不少机械工具,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那时候,人们纺织丝织品,使用的织绫机还是一百二十个脚踏具的,织一匹花绫布就需要花费两个月的时间。马钧为了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提高生产效率,设计了一种新式织绫机。这种织绫机简化了脚踏具,改造成了上下开合,梭子来回穿织的新式织绫机。这种织绫机造型好看,操作又很简单,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工作效率提高了四五倍,而且织出的花纹图案奇特,花型变化多端。这种织绫机很快便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推动了中国古代丝织工业的发展。
  后来,马钧在魏国当官居住在洛阳。他看到洛阳城里闲置着一大块适合种植蔬菜的坡地,老百姓很想利用起来,却无法解决浇地水源的问题。于是他又开始投入引水灌溉机械的研究。经过反复研究、试验,他终研究出了一种十分轻便的翻车,把河里的水引到了那块土坡,解决了浇水的问题。这种翻车除了可以提水,还可以在雨涝的时候向外排水。
  一天,有人进献给魏王一种木偶百戏,造型极为精美,只是美中不足的是不能动。魏王就问马钧能否使木偶活动起来。马钧肯定地说:“没有问题。”
  之后,他用木头制成了原动轮,用水力带动其转动,制成了“水转百戏”木偶装置。上面的木头人很快转动了起来,击鼓的击鼓,吹箫的吹箫,跳舞的跳舞,耍剑的耍剑,骑马的骑马,还有的可以在绳子上倒立着。“水转百戏”的研制成功,在我国古代木偶艺术中,是非常卓越的创造。
  马钧在军事方面也有不少发明创造。他根据传说,在没有资料和模型参考的前提下,制造出了指南车。还设计出了一种新型的轮转式投石车,是利用一个木轮子,把石头挂在木轮上,装上机械带动轮子转动,就可以把石头接连不断地投射出去。
  马钧对我们整个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做出了贡献,被称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机械大师。
  西汉农学家赵过
  赵过,西汉时期人物,曾在汉武帝时期担任过搜罗粮食的高级武官,主管征收军粮的事务。
  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人们种植方法比较死板单一,今年垄沟,明年还是垄沟,结果种下的庄稼一年比一年收成差,慢慢连种子都收不回来了。这样没过几年,农民们不得不将土地荒置起来,等地力自行恢复之后,再重新耕种。
  赵过任职期间,总结和推广了代田法。这样一来土地几十年都不用撂荒了,农民的收成也大为增加。
  后来,赵过还配套发明了先进的农具耦犁,耕作时采用的是“二牛三人”的组合。两个人在前面各牵一头牛,后面再站一个人扶着犁,不仅减轻了人们的劳力,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每季度可耕种五百亩地。对于无钱购买的人家,赵过免费教大家如何相互协作,进行人力挽犁。这种人力挽犁虽然没有“耦犁”好,但每天少也可以耕种十三亩,多则可以耕种三十亩。
  赵过除了发明了“耦犁”,还发明了耧车。耧车主要由三只开沟的耧脚和播种的三孔耧斗构成。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大大节省了播种的时间。不过操作耧车也是一项技术活。如果摇得过快的话,那么播种的密度就大,就会造成庄稼高而且比较细,容易倒。如果摇得过慢的话,那么一亩地种的粮食就少,影响收成了。看来想省事使用耧车,还真得先努力学习操作技术才行。
  赵过和他所创造的新农具和新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地动仪的发明者张衡
  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他一生发明了许多神奇的科学仪器,对我国乃至世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6岁的时候,为了增长见识,开开眼界,张衡离开家乡,来到了长安和洛阳游历学习。几年之后,张衡成了洛阳比较有名气的学者之一。
  34岁那年,张衡偶然间看到了一本《太玄经》,里面全都是关于天文和数学方面的知识。张衡看了之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一发不可收,开始研究这类学问。后来,张衡被调任为太史令,负责观察天象。从此,他坚持每天观测日月星辰,探索它们在天空中的运行规律,并做好记录。
  后,他把探索研究的结果写成了一本书,名叫《灵宪》,书中首次使用了赤道、黄道、南极、北极等名词,还画了中国张完整的星图。此外,书中还指出了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夜晚看到的白色月光其实是太阳光的反射。就连月食形成的原因也有相关解释。
  张衡还根据太阳在天空运行的规律,对冬天日短夜长、夏天日长夜短的现象给予了说明。为了给人们详细地解释天体运行的规律,张衡发明了浑天仪。这是世界上早的自动天文仪器,靠流水产生的动力而转动。其主体是一个大铜球,上面刻着恒星、南北极、经纬度和赤道等,形状就和现在的地球仪类似。在铜球旋转的时候,刻在上面的恒星也会旋转,从东边升起,然后由西边落下,正好和天空中恒星东升西落的情形一致。
  作为太史令,不仅要观察天象,还担负着记录和解救各种自然灾害的任务。那时候交通落后,自然灾害又频繁,一个地区发生地震时,根本来不及上报给京城组织抢救。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张衡开始探索地震发生之前的各种征兆,经过不断观察和研究,终于研制出了世界上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地动仪是铜制的,形状就像一只酒坛,周围铸着八条龙,代表着八个方向。龙头朝下,龙嘴里各含一颗小铜球。在每个龙头下面,都蹲着一只张着大嘴的铜蛤蟆。如果某个方向地震了,对应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张开,嘴里的小铜球会落进下方蛤蟆的嘴里。人们很容易就知道地震的时间和方向了。
  138年2月的某一天,地动仪上代表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下面的蛤蟆嘴里多了一颗铜球,这说明洛阳西边发生了地震。几天之后,有人传来消息称陇西(今天的甘肃省西南部)一带发生了地震,时间和地动仪龙嘴张开那天吻合。从此开始,朝廷正式使用地动仪探测地震方位了。
  除了地动仪以外,张衡还发明了世界上台观测气象的仪器——候风仪。
  张衡为我国天文学、机械学和地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