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穿越问题域:科学发展观重大理论问题探要》一书,围绕发展、改革与稳定,经济、政治与文化,市场、资本与权力,公正、效率与持续,自然、个人与社会等五个方面,理解并阐释科学发展观蕴含的整个问题域,以辩证的方法理解我们在经济社会的建设中必定会遭遇到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第一章发展、改革与稳定
  发展(development)、改革(reform)与稳定(stability)这三个观念就像“铁三角”一样,不可分离地纠缠在一起。众所周知,当一个社会内部面临不得不加以解决的难题时,积极的做法是在发展中(亦即不中止社会的发展)去解决这些难题,而不是在消极的等待中让难题自行化解,就像罗马诗人贺拉斯所讽刺的:
  乡下佬等候在河边,
  企望着河水流干;
  而河水流啊、流啊,
  永远流个不完。
  事实上,消极的等待只会让原本存在着的问题更加复杂化,甚至完全丧失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时机。当然,积极的发展也不是无条件的,它需要整个社会处于稳定的、有序的状态下。换言之,一旦社会处于动乱或无政府主义的状态下,社会肌体遭受严重的破坏,向前发展就会变得完全不可能。当然,光有稳定这个条件,也不等于一个社会必定能够获得相应的积极的发展。尽管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稳定本身并不提供社会发展的动力,它至多只能为社会发展创造了某种条件。我们都知道,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改革,尤其是当传统的制度成为束缚人们积极性的桎梏时,对它们的改革就成了解放人们的积极性的前提,自然也就成了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显而易见,发展、改革与稳定这三者是密切相关的。1995年9月28日,江泽民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一文中曾经指出:
  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巩固国家主权和独立;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都离不开发展。今后十五年我们有充分条件继续实现经济较快增长,必须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加快发展。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十七年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在改革中实现的。实现未来十五年的奋斗目标,关键仍在于深化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下世纪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这是我们付出了代价才取得的共识。当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各方面利益关系变动较大,各种矛盾可能会比较突出,稳定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多么好的规划、方案都将难以实现。

  毋庸讳言,在江泽民看来,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只有把每一着棋子都下好了,全局才活了。反之,如果有一着棋子下得不好,另外两着就会陷入困境中,甚至使全局受挫。因此,把握好这三者的关系,既是现代化建设中一项根本性的领导艺术,也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精神的领悟。事实上,江泽民确实道出了任何发展理论都无法回避的一组基础性关系,即发展、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如果说,江泽民比较注重从稳定这一前提出发来谈论发展和改革的话,那么,胡锦涛则比较注重从深化改革的角度出发来谈论发展和稳定的关系。2006年12月5日,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
  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坚定推进各项改革举措,妥善处理改革引起的利益关系调整,合理补偿相关方面的利益损失,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从这段论述可以看出,无论是胡锦涛谈到的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还是他谈到的妥善处理“利益关系”和补偿“利益损失”等等,其目的都是为了避免改革与发展、稳定之间可能产生的冲突,以确保改革顺利向前推进。
  总之,所有这些都启示我们,要正确地理解并阐释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把握好发展、改革和稳定这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