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1],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2],更上一层楼。
   文词注释
  [1]白日:指落日、夕阳。由于傍晚的太阳光线黯淡变白,所以称为白日。依:依傍。此处指一轮落日依傍着鹳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西沉。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慢慢消失。
  [2]穷:尽,使达到极点。比如成语“山穷水尽”。
  声律点津
  五绝“仄起仄收”式诗律与押韵
  盛唐以后,五言绝句就已经严格遵守格律诗的规则了,在字数、押韵、平仄等方面都有规定。这首五言绝句的基本句型是首句“仄起仄收”。这里的“仄”,是古人对“上声、去声、入声”三种
  声调的统称。古人将汉语的音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声,除了平声以外,其他三声统称为“仄声”。需要注意的是,古人的四声和我们今天普通话中的四声不同。
  现在,我们来为这首诗标注一下平仄声调,我们用“∣”表示仄声,用“-”表示平声: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我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日、尽、入、欲、目、更、一”在普通话中都可以读“ ”(去声),所以理应是仄声;“海、里”是“ ”(上声),也是仄声。但为什么“白”字也是仄声呢?虽然“白”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读“bái”,是平声字。但在中古,也就是诗人王之涣生活的年代,“白”字读入声,所以应该是仄声。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入声”这一读音已经消失了,读入声的字,已经分别变成其他三声的读音。但在一些方言里,还保留着部分入声字。比如,目前在江浙沪一带方言中的“白”字,就保留了入声读音。用汉语拼音表示,读音近似“bò”。同学们如果家在南方,可以试着用方言体会一下入声字的读音。为这首诗标注完平仄之后,我们来看看它是否符合五绝的格律要求。在五绝中,首句“仄起仄收”型诗歌的全诗格律如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上面的格律中,加括号的表示这个位置上的字,可以是平声字,也可以是仄声字。现在,拿这个格律和我们标出来的这首诗的平仄对照一下,它们是不是一致呢?看完了平仄,我们来看另一个重要内容——押韵。诗歌都是要求押韵的,古今中外都是如此。但什么是“韵”呢?我们都知道,汉语拼音是由“声母、韵母、声调”组成的,有的读音可以没有声母,有的读音可以没有声调,但每一个读音都一定要有韵母。在古代,虽然没有我们今天使用的汉语拼音这种注音方式,但古人对汉语音节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他们把每一个汉字的音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声”,另一部分是“韵”。“声”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声母”,“韵”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韵母”和“声调”。在诗歌创作中,把“韵”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就是“押韵”。对于绝句来说,它的格律是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韵。至于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这首诗就是二、四句押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