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在华为的成长过程中,为什么每个人,尤其是管理层都要展开自我批评?针对这一问题,任正非曾这样解释:“华为还是一个年轻的公司,尽管它充满了活力和激情,但也充塞着幼稚和自傲,我们的管理还不规范。只有不断地自我批判,才能使我们尽快成熟起来。我们不是为批判而批判,不是为全面否定而批判,而是为优化和建设而批判,总的目标是要导向公司整体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任正非是在国内诸多的商学院课堂上被教授反复提及的人物。
    任正非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个典型的“学毛著标兵”,他不仅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智慧,研究毛泽东思想,更有着毛泽东式的言行和气魄。其中,任正非把毛泽东的“自我批评”思想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任正非的思维模式中,任何企业的管理者,都有可能会遭遇到管理的瓶颈或临界点,在这个时候,他们往往最需要的就是自我超越。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地做到自我超越呢?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自我否定,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这就好比蛇蜕皮,它只有经历一次次的蜕皮的过程才能获得一次次的成长。华为的快速成长,正是源于华为管理团队不断否定过去,否定自我,不断地进行自我批评的结果。
    在批评的过程中,强调的是自我批判而不是相互批评。关于这一点,任正非也有自己的解释:“我们倡导自我批判,但不提倡相互批评,因为批评不好把握度,如果批判火药味很浓,就容易造成队伍之间的矛盾。而自己批判自己呢,人们不会自己下猛力,对自己都会手下留情。即使用鸡毛掸子轻轻打一下,也比不打好,多打几年,你就会百炼成钢了。" 
    在将这种“自我批评”的思想广泛用于华为的管理的同时,任正非也积极地用它不断修善自身。任正非从不在意自己被否定,相反,他会将这种否定当作是一种获得自身提高的机会。
    在一次交谈过程中,任正非问华为的培训管理人员:“你们知道不知道,我为什么比你们水平高?”大家面面相觑之后连连摇头。任正非说:“原因就是我能够从我的每一次经历--不论是成功或是失败中,汲取到比别人多一点点的东西。因为我经历的事情比你们多,而每一次的收获也比你们多,我的水平也就自然会比你们高。”任正非所言非虚,他之后为华为所做的事情都能给予佐证。
    任正非曾经对华为各级接班人提出了这样的基本要求:“要具备自我批评精神,在‘否定之否定’中创造性地发展。”因为在任正非看来,作为一个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最可怕的事情并不是做出了错误的决策,而是在意识到错误之后还不具备“自我批评”的精神,以至于一错再错下去,最终陷入无法挽回的沼泽里。
    同时,任正非还把“自我批评”作为整个华为继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华为公司从现在开始,一切不能自我批判的员工,将不能再被提拔。三年以后,一切不能自我批判的干部将全部免职,不能再担任管理工作。”正是基于这样强烈的“自我批评”意识,华为公司才不断地创造辉煌,同时也给别的企业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其实,这种促进力能够不断放大到所有的企业当中。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以及决策者,如果没有这种自我批评的精神,不懂得从自身去寻找漏洞和缺点,便不能及时地改正错误和完善自我,那么进步也就遥遥无期了。因此,只有不断地自我批评,企业家才能尽快地成熟起来。

    真正成功的企业家,会将自我批评、自我否定的精神完整地贯穿于自己的思想之中,从而不断地缔造辉煌!
    只有执著的人最后才能活下来,而且活得很好。歌德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世上只有两条路能通往成功的目标并成就伟大的事业,那就是:力量和坚韧。”每个人都拥有无限可能,力量并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它潜藏在每个人的内心,只要人们肯挖掘,将心底的执著付诸行动,纵使曾经最不起眼的人,最终也能成就一番大作为。坚韧和执著从来都不负众望,因为它沉默的力量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壮大,直到所向披靡,无以抗拒。
    这种执著的精神和坚韧的力量在商学院的莘莘学子身上有所体现。商学院的价值取决于能为未来创造出多少优秀且具有创造性的商界人才,从而改变商业的历史,并为世人带来新价值观以及新价值。
    华旗资讯集团总裁冯军的案例就被商学院的很多教授所称道。正是因为守着自己心中的那份执著和坚韧,冯军才最终扛起了“中华的旗帜”,带领着华旗一步一步走向更灿烂的未来。
    任何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心底都燃烧着一个执著的火把,它照亮着前方的路,也温暖着企业的军心。而对冯军来说,性格中的执著可以说是他的成功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他不是那种轻易放弃的人,这或许与他的成长环境息息相关--冯军生于西安,拥有典型的西安人特征,憨直而又执著。这个从中关村里走出来的草根英雄,就是靠坚韧和执著将自己人生的不可能逆转成为可能。
    有人曾经问冯军:“从‘铁饭碗’到‘个体户’,做这个决定需要多长时间?" 
    冯军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瞬间”。
    企业发展至今,让冯军最为欣慰的一点,就是当下的这一切,都是当年那个从清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骑着三轮车一点点挣来的。
    冯军原本可以安心待在事业单位里当一个小组长,然后为每月多发100元奖金而开心不已。但是,就像冯军说的,“瞬间”即可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在那个没有背景关系、缺少人脉资源的时代,冯军的创业选择无疑是向世俗发起的一种挑战。他时常会将人生的改变归结在环境的改变上--“一个时代创造了可以让人赢的机会”。 
    冯军虽然貌不惊人,却有极好的口才。二十几年前,冯军游走于中关村的众多商家之间,进行IT产品的推销。冯军所走过的坎坷之路,也是中关村里多数小企业主曾经走过或正在走的路。但二十几年后的今天,在当年众多的同路人中,只有冯军维持了华旗屹立不倒的神话。冯军何以成功?其实就是凭着他坚韧执著、憨厚中直的性格和不断突破的尝试。
    然而,回首那最初的路,历程之艰难还是无法言说的。2012年2月28日晚上,冯军和王石等人一起聚餐。闲谈之余他们惊讶地发现,几乎所有坐在饭桌旁的人,创业起点都集中在两个时间点上——1979年和1992年。然后,大家各自唏嘘不已,感慨良多。谈到自己的创业经历,冯军诙谐地说:“吃亏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