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高墙深院里的“小开” 张叔驯(1899—1948,谱名乃骥)是张氏家族数 位传奇人物中极具个性的新派人 物,也是一位深受家族成员和众多朋友喜欢的“快乐 王子”。20世纪30年代,他成为中 国秀的收藏家之一,被誉为中国古钱币收藏大王 。
     他是张石铭的第七个孩子,也是张石铭的元配夫 人徐咸安生的小的一个孩子。
    他从小聪明伶俐,长得虎头虎脑,一双大眼睛像是总 在探究着什么,很讨大人喜欢。
     如同很多传统的大家庭一样,他的父亲担心家里 的财气会给孩子的安全造成隐患, 不放心他们外出读书,于是就把他们圈在大宅院里, 高薪聘请先生住在家里,教孩子们 读书。以至于张家的孩子们在离开石路大宅院之前, 都不曾进过新式学堂,他们的学问 全是在高墙深院里跟私塾先生学的,尽管石路距离新 潮汹涌的南京路只有两条马路。
     张叔驯的国文老师是浙江海宁著名的“陈阁老” 的后代。陈家祖上有人在清廷里 做高官,获得朝廷很多赏赐,在海宁有很大的宅院。
    陈老先生本人是一位学问渊博的 老夫子,晚清时在京城里当翰林,辛亥革命以后家道 中落,寓居上海,成为张家的家庭 教师。论年龄,他应当跟张石铭差不多。
     这位陈老先生为张家立下了很大功劳,教了张芹 伯、张乃骅、张叔驯一代人,又教 了张葱玉、张南琛、张泽琏一代人。经他教授的这些 张家子弟,其中有三位后来在文化 界卓有建树——张芹伯成了著名藏书家;张叔驯是古 钱币大王;张葱玉成为流的 书画鉴定大师。这位陈老先生的女儿陈德和也是张家 的家庭教师,负责教女孩子,也 教了两代人,她们是张湘英、张淑英、张颖初、张微 。陈老先生在张石铭去世后数年仍 健在,还跟随张叔驯一家搬至淮海中路的大花园里住 ,抗战前在那里病逝。
     名师出高徒。张叔驯师从这样一位老学究,从小 打下的国学根底自然不同凡响, 加之家学熏陶,朝夕过眼之物不是古籍就是古物,其 文化学养和价值取向,自然与传统 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在他11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徐咸安不幸去世了, 他一下子陷入了茫然。他是他母 亲小的一个孩子,平时受宠爱。两个哥哥年龄都 与他相差很大,他们一个整天忙 在自己的书屋里,另一个整天忙在外面,是个社会活 动家,好在还有一个小的姐姐 张智哉(老六,张家后代称其六亲伯。徐咸安生的其 他几个女儿都早天)年龄与之相 仿,可以陪他度过不少时光。在后来的数十年问,这 位六姐是家族中与之亲近的人。
     父亲对他非常关爱,但是父亲的关爱是理性的, 对他管教很严,不乐意看到他到 院子之外去玩。其父治家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 每天早饭过后,走到大院第二进 的花厅里,在一张雕刻精美的红木椅子上坐下,手里 拿着一本线装书。他的确是在看 书,不时地翻动书页,但是他的耳朵可以听到整个大 宅院的所有声响。尤其是他的眼 睛,能够直接看到院子里的那个照壁,所有从照壁两 侧进进出出的人,都逃不过他的 眼睛。家里的佣人和账房先生哪个勤快,哪个偷懒, 哪个来得早,哪个走得晚,他都看 得清清楚楚。小孩子若要到院子外面去,必须向老太 爷讲清楚,出去干什么,得到允许 才能出去。
     然而,上海滩十里洋场毕竟是个新鲜玩意儿层出 不穷的地方,外面的世界毕竟比 大宅门里的生活丰富得多,有趣得多,对年轻人有着 强大的吸引力。青年时代的张叔 驯无法满足高墙深院里的生活了,外出的欲望不可遏 制。
     1928年他父亲去世的时候,张叔驯已年近三十, 娶妻育子,而且在古钱界已经很 有名气了。在这前一年,他创办了中国份钱币学 的杂志《古泉杂志》①,俨然古钱 界的领军人物了。
     1932年张家南号懿德堂分家的时候,张叔驯已经 三十出头了。他获得了二百多万 元遗产,一下子成了双份的百万富翁,从此经济上获 得了独立,有了自己的账房,可以 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了。由于他那与生俱来的追逐新 事物的天性,以及对中国古钱的 特殊爱好,他的钞票很快有了两个不错的去处:一个 是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建起了 一栋很讲究的大花园洋房,从此告别了石路上他父亲 苦心经营的张家老宅院;另一个 是在古钱收集上“大手笔”,短短几年时间,就把沪 上那些老牌的钱币收藏家甩在了后 头。他似乎有无穷的精力、无穷的求知欲,总在探求 新知,对于新“玩意儿”的追求永 无止境,拿现在的话来说,他简直就像个超级大玩家 。
     ……P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