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亲历高考
  第1篇:站上高考的起点
  2012年8月1日,高中三年级的我们提前开学了。当我已然站在宽阔的操场之上,就意味着,我已经站上了高考的跑道,站上了高考的起跑线。
  这是高三的开学典礼。我低着头,看着绿色人工草皮上,被太阳照射出来的同学们忽忽晃动的、互相遮挡的黑色身影。此时此刻的此情此景,令我想起,就在两天前,发生的事情。
  夏秋交际,还有两天就开学了,只有转天一天的休息时间,我还可以好好的睡一觉,享受一下开学前的安稳觉。我知道,魔鬼一般的高三,一旦开了学,就再没有这样的好时光了。
  这一宿,我睡得很沉很沉,直到惯性一般的清晨醒来。天蒙蒙亮,我还想再睡。于是一翻身,闭上眼,睡起了回头觉。我似乎梦到了一个大操场,同学们整齐的排着队列,校长在讲话。忽的,校长叫到我的名字,让我出列。可我并没有做错什么啊。全校学生的所有目光都转向了我,我被这些齐刷刷的眼睛盯得手足无措,呼吸急促……
  我猛然从睡梦中惊醒,这才知晓,是一个梦境。
  窗外,太阳已经高悬天空。我懒恙恙的醒着双眼,原来是梦境将我带回到了高中的入学。
  还记得,2010年的夏天,在升入高中的开学典礼上,2000名学生在炎炎夏日的朝阳下伫立着。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声起,我微闭着双眼,像一个即将登场比赛的足球运动员,将自己的右手紧紧地贴在自己的胸口。“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危险的时刻,每个人被迫着发出后的吼声……”如今,我这个老兵,经过两年高中生活的摸爬滚打,似乎已经没有了手捂胸口的那份豪迈。
  扩音器里忽然传来学校的指令:请各班主任带好本班队伍,开学典礼马上开始。
  我的思绪被广播里的强大音量拽了回来。两年过去了,我站在同样的操场上,思绪万千。
  高三的开学典礼开始了。升国旗、奏国歌。
  我们随着扩音器里播放的国歌,一起高唱着,像是即将奔赴战场的勇士,又像是即将押赴刑场的囚徒。我感到:勇士和囚徒的界限,其实就在一念之间。我当然要做个勇士,无论后高考的结果如何?一本、二本、亦或是三本。对于人生而言,我以为,高考的成绩可能真的不那么重要,高考的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我要在高考的过程中,去体验我青春的人生,去捍卫自己作为一个青年的荣誉和尊严。
  我的心沸腾着、壮烈着、憧憬着……
  当国歌唱罢,我临近的一个同学,继续唠叨着:起来,即将高考的奴隶,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课程,高三同学到了紧要的时刻,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愤怒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高考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旁边的同学看着这位演绎了国歌歌词的男生,那男生立刻有些局促,先是底下了头,紧接着,又若无其事的仰起他那略显稚气的脸,朝着周围的同学会意地微笑着,一种洋洋自得、满不在乎的样子。
  操场上依旧站立着整齐的队伍,太阳依旧展示着它夏日的热度。我知道,被人们称为学生时代为苦难的炼狱般的岁月已经开始了。所有的艰难险阻,都将在这一年,不间断地考验着我们的身体和神经。
  我站在炙热的操场上,回想着过去的两年。春天的霏雨、夏天的蝉鸣、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飘雪,伴着我们疲惫的脚步、困乏的眼睛、凝固的血液,来到了高考年。
  我站在熟悉的操场上,只是感觉操场上的人数比两年前的开学典礼少了许多。因为,这是我们高三提前开学的典礼。
  我看着一张张熟悉的同学们的瘦弱的面孔。我知道,这个暑假,谁都没闲着。
  我知道,今天是8月1日。今天高三开学的日子恰逢八一建军节。
  85年前的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从此,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军队,有了自己的枪杆子。终,创建了我们的共和国,有了属于人民的政权。
  85年后的今天,我们这些后来的共和国的青年学子,不在需要紧握枪杆子,而是要紧握笔杆子,但我们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确是如出一辙。那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坚强崛起和伟大复兴!为了这个宏伟的目标,一代一代的学生,迎着朝阳,一步一步地走来了!
  上课的铃声响了。不,不是上课的铃声,应该是战斗的军号声吹响了。我们高三的学生,将开始投入后一年高考的阻击战、攻坚战、大决战。
  第2篇:我选择文科
  进入高二,的决策是文理分科的选择。面对这样的大事情,对于我而言,就如同是寻求真理一样艰难。我反复征求父母的意见,到底是选择文科还是理科?他们总是回答得相当干脆:“你自己决定。”父母将后的决定权交给了我自己。
  自古以来,中国科举制衍生出了一句名言:武能定国、文能安邦。这里面似乎没有理工科什么事情。但是,那毕竟是在舞枪弄棒的古代。在现代社会,和平与发展成了时代的主题,理工自然可以算做是个武行了。
  改革开放以来,自从中国重新恢复了高考,又有一句名言流行开来:“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理工科无论从其实用价值上看,还是从其就业前景上看,似乎都成为了时代的新宠。理工科用数字和技术改变了生活的形态,扶危挤困于苍生。
  回顾历史:中国著有《本草纲目》的医药大师李时珍、桥梁设计专家李春、记录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的《梦溪笔谈》作者沈括、造纸发明家蔡伦、写有《数书九章》的的数学家秦九韶、天文学家张衡,这些中国理工科名家永载史册。在国外,“万有引力”创立者牛顿、物理学家伽利略、发明家爱迪生、数学家笛卡尔、天文学家哥白尼、人类学家达尔文、化学家诺贝尔、“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这些国外著名的理工科名家光照千秋。
  文科,人文的学科,难道真的落伍了吗?
  我们可曾记得幼年学过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蒙学读物;我们可曾记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志》这些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我们可曾记得《周易》、《楚辞》、《史记》这些脍炙人口的中华典籍;我们可曾记得《唐诗》、《宋词》、《元曲》这些耳熟能详的千古诗篇;我们可曾记得《诗经》、《论语》、《礼记》这些圣言书经;我们可曾记得《孙子兵法》、《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这些军国政要。
  在我们的眼前,依然经常浮现着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拜伦的《唐璜》;依然经常浮现着卢梭的《爱弥儿》、歌德的《浮士德》、小仲马的《茶花女》;依然经常浮现着泰戈尔的诗歌、高尔基的散文、达芬奇的绘画;依然经常浮现着莎士比亚的戏剧、托尔斯泰的小说、古巴比伦的神话。
  没有文史哲,我们很难知道什么是社会,什么是宗教,什么是历史,什么是文化,什么是艺术,不知道这一切,我们人类就不知道什么是人类。
  我知道,人是有类别的。人和人的思维方式、性格特点、生活习惯、价值趋向各有不同又各有所常。我缺少学习数理化的天分,尽管我没有治国安邦的雄心壮志,也没有通古论今的胸襟情怀。但思前想后,我以为,人活在世间,伦理美德、文化交往、法理规范、人伦天性、修养情操,这些作为人基本应该拥有却有很多人没有的人生之本,还是要学习一些,武装自己的。否则,人要么就是一部造粪的机器,要么就是别人的工具,要么就是缺少情商的人类附庸,要么就是浪荡江湖的行尸走肉。那将失去认识自己、理解人生精华的机会而枉费一生。
  在中国近代史的名人堂里,弃理工转学文史的巨匠也比比皆是。鲁迅、郭沫若、钱春绮等,或是为了唤醒中国大众的觉醒,或是为了中国文学的复兴,或是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先后弃医弃理而从文,开创了自己一翻新天地。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决定选择文科,去哪个人文专业的学府,去与德者为师,去与智者为伴,去与兵者为伍,去与仁者为友。做一个一生接近德者、接近智者、接近兵者、接近仁者的人。去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人生阅历、人生智慧。
  我决定选择文科,还希望自己是一个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传承者,好还是一个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传播者。
  我希望大学以后的我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成。我将用我毕生的所学为我!我将用我毕生的所学为人!
  第3篇:突击英语
  面对高考,进入高三的我,每天都要背英语单词,这已经成为了我学习的惯例。今天也不例外。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的语言,能否熟练的驾御它、掌握它、使用它,很重要。这个道理,每一个中国的高中生心里都很清楚。不仅因为高考,更因为它的实用价值。当然,目前的情势下,更因为高考。因为英语在高考分数中占了150分,真是典型的实用主义思想。呵呵。
  我接触英语的时间很早,父母在我四岁的时候就花费6千元钱,为我报了幼儿英语辅导班,被称做是一个叫做“YOU AND ME”的全球培训项目。直至今天,当时的学习光盘还完好无损的保存在我家写字桌的抽屉里。刚上初中的时候,我还报名参加过“新东方”英语培训。可我并没有从心里准备好学习英语,只是走马观花,热热闹闹的跟着稀里糊涂的走了几次过场。尽管如此,我的英语语感还是或多或少的被潜移默化了出来。
  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的初期,我虽然知道英语重要,父母也始终和我不厌其烦的唠叨着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可我就是提不起精神。“玩”,贯穿了我10余年校园生活的全过程。到了高三,我真的是有些后悔了。随着高考的迫近,一次又一次各种考试中英语成绩的低靡表现,令我有些着急了。为什么不早一点下手学习英语呢?别的课程都可以突击,惟有英语学习是个慢工夫的事儿。
  高二暑假的前夕,父亲的同事从网上给我购买了一本题为《考拉小巫的英语学习日记》的书,是一个留美大学生写的,内容是怎样学好英语,我随手翻了几页。我所翻看的几页,就是我对关于这本书的全部印象。这种印象只有三个字,就是“背单词”。“考拉小巫”告诉我的核心内容就是强背英语单词,每天背100个。
  我照着这个方法开始了自己补学英语的突击。这种突击学习是极其痛苦的,而且高二期末考试迫在眉睫,我放弃了其它的课程,开始专攻英语单词,每天背100个,连续背了2个月。背了前面,忘了后面,背了后面,忘了前面。我知道这很正常,但这样的情况足以让我崩溃,我不止一次的想要放弃,但我告诉自己,不能!
  我坚持了下来,我每天坚持背100个英语单词,背了忘,忘了再背。2个月后,我的英语学习终于追上了大部队。尽管,这种追赶是痛苦的,是以其它5门课程全线退步的代价换取的,但我依然感觉值得。
  我的心里笑了,一种痛苦的笑,笑的又是那么的痛苦,更是那么的欣慰。从此,我懂得了坚持的重要性。我知道了,即便是困难的事情,即便是令你感到绝望和崩溃的事情,你也不要轻易的放弃,要尝试着,坚持着挺过去。
  第4篇:欧洲见闻
  高二的暑假,不到20天的时间,当我的同学们都在开始大范围的补课,以为进入高三准备冲刺大打基础的时候。我的父母却带着我,从北京国际机场起飞,踏上了前往永恒之都罗马的飞机,开始了我们一家三口意大利、瑞士、法国的欧洲三国游。
  这是我有生以来的次远行。
  坐在国航的飞机上,透过舷窗,当云彩已经在我视线下方的时候,新鲜的一切才刚刚开始。经过了13个小时的飞行,当飞机的尾翼轻轻掠过亚平宁山脉的瞬间,我对着自己说:罗马,我来了!
  在意大利、在罗马、在梵提冈,我们沿着电影《罗马假日》的路线,参观了著名的圣彼得大教堂、古罗马斗兽场、君士坦丁凯旋门、许愿池、古罗马市政厅……穿越这些千年的遗迹,我感受到了罗马的永恒。在佛罗伦萨,站在大卫广场,鸟瞰阿诺河的绵延与壮阔,深入进去,那一条条的无名街道和一座座的著名教堂,还有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菲尔这些盖世绝伦的艺术大师,以及他们所设计建造的光辉璀璨的瑰丽建筑,帮助我感受着欧洲文艺复兴的不朽气息。在比萨,我望着斜塔的顶层,仿佛看到了伽利略投掷铁球的身影,而我就是一个见证历史的人。在威尼斯,乘坐贡多拉、眺望叹息桥、置身于圣马可广场,领略水城那独具风情的美。在五渔村,沿着爱情的长廊,看着父母手牵着手的走过,在海边,光着脚,荡涤着澈蓝的地中海的水浪,体会着苍海共长天一色的景致,真想住下来了。在米兰,坐在米兰大教堂的台阶上,聆听米兰钟楼在下午4点时分敲击的钟声。
  在瑞士、在卢塞恩,我纵情于俊山绿水的心境,乘着可以旋转180度的缆车登上海拔3000多米高的雪峰,在湖心公园嬉戏白天鹅,散步在瑞士名表街包揽手工制造业的精华,落日时分品味田园山峦的恬静和秀美,婉若人间的天堂。
  在法国、在巴黎,仰望埃菲尔铁塔的刚毅与雄健,跨越凯旋门到协和广场感怀拿破仑的雄心与壮志,品味法国式蜗牛、牡蛎和虾蟹的鲜美,感叹卢浮宫里绝美的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精品,在游船上抒情于赛纳河上的异国盛宴,在凡尔塞宫的后花园体验欧洲园林的湖光山色,夜晚的香榭丽舍大街更是游客如梭、霓虹光影。
  这就是我对欧洲三国的表象认识。然而,令我去之不忘的还是我亲历接触的欧洲人和欧洲事。
  在欧洲三国的10余天,我所看到的欧洲人是平缓舒适的。他们作息的时间不像我们这般紧张。成人上班的时间大多9点以后,孩子们上午上学也大多是在9点左右,这不得不令我心向往之。比照我们6点多起床,7点钟到校的作息时间,简直宽松了不知多少?
  当我在瑞士的早晨,看到8点多才背着很轻便的书包,划着划板玩在上学路上的孩子们的时候,我不仅问当地的导游:为什么这里的孩子9点钟才上学?当地的导游告诉我:很简单,孩子们的身体在成长发育期,必须保证他们的睡眠。保证孩子们的睡眠,就是保证孩子们的身体,比喝牛奶、吃牛肉更重要。
  我听着这一番话语,望着已经走远的孩子们的背影,心里真的好生羡慕。
  在意大利米兰的购物广场,我发现了国际米兰和AC米兰足球运动商品专卖店。作为意大利的球迷,作为国米的球迷,我自然不会错过进去看一看的机会。
  我和父母走进专卖店,两名商店的工作人员热情的和我们打着招呼。我的眼睛开始专注于喜爱的各种足球商品:意大利国家队的球衣,米兰队的队旗,球星的宣传画,围巾、袖标、手表等各色小件商品……这可都是真品,绝无假冒。
  我选择了一件阿根廷籍国米球星萨内蒂的4号球衣,价格95欧元,我决定买下它。服务人员用英语和我交流,大概意思是让我们等5分钟,他去楼上现做一件新的球衣。我和父母等了一会,一位工作人员便拿来一件标有4号号码的国际米兰队战袍递给我,那球衣还是热的呢。我检查了一下,准备打包的时候,对着父亲用手指了指号码角上不明显的小褶,父亲说没事,便要母亲去付款。我的这个手指号码的小动作,被工作人员发现了。他马上过来问我发生了怎样的情况?我就又指了一下号码上的皱褶。他马上歉意地表示了SORRY,并要我们再等5分钟,去再做一件新的球衣。又过了一会,一件崭新的4号球衣放到了我的眼前。
  就在我等待球衣的时候,我又发现了一双足球战靴——1986年阿根廷获得世界杯冠军,一代球王马拉多纳签名版的纪念球靴。我激动的差点叫出了声音,马拉多纳的纪念球靴。我心里非常渴望的拥有它。
  我想:一件国际米兰队真品球衣的价格都95欧元,这可是球王马拉多纳的世界杯冠军签名纪念战靴,不知要贵上几倍啊?算了,估计买不起了。
  一个服务人员走过来,问我是否对这双球鞋感兴趣。我很是缺乏底气的点了点头。
  销售员一口气地介绍到:这是1986年销售的马拉多纳签名版纪念战靴,当时米兰专卖商店依据和马拉多纳经济公司签定的合同,被授权销售100双这款球靴,从1986年到现在卖出了98双,还有两双,一双42码,一双45码,每双球靴还有一款兰色意大利真皮皮包作为包装,配有鞋刷、鞋油等护鞋用品和一张马拉多纳的宣传画。
  我犹豫的问他价格。他语气加重的告诉我:49欧元,折合人民币不到400元钱。
  我和父母惊奇的望着这名销售人员,这怎么可能?就是回到天津买一双足球刺客战靴还要1000多块呢?
  那销售员似乎读懂了我们的意思,进一步解释到。这个价格是1986年的合同销售价格,根据欧洲法律,一旦价格确定,无论过去多长时间,商家是无权涨浮价格的,否则违法。
  这双球靴我自然是买下了。但这双球靴给我留下了全新的思维理念,这样的新思维、新理念,可能会令我终生受益不尽。
  在欧洲的后一天,7月14日,正值法国国庆日。我们沿着赛纳河的河岸,走向游艇码头,准备乘游船游览赛纳河。忽然前方停着插着各国国旗,准备观摩阅兵式的几十辆大使馆豪华轿车,法国的警察在四周警觉的保安。我们走过去,不断的靠近阵戈待旦的车队,200米、100米、50米,已经太进了,我们边靠近边拍照,法国警察友好而警觉的看着我们,没有人上来阻止,直到照够了,我们离开。
  在赛纳河的游船上,法国国家空军的各式战机一组一组的超低空飞过游船、住宅和我们这些普通游客的头顶,那可是世界的法国幻影战机啊。岸上,阅兵的军队呼喊着口号,迈向了凯旋门,以至于我在船上,清晰的看到了法国士兵举起的整齐的枪刺。
  眼前的阅兵太近了,真的太近了,近的无法想象。相对法国的外国人,在那一刻,如果能够和这个国家的阅兵如此近距离,那么,世界的目光将聚焦法兰西。
  当我的耳畔,还再回响着法国战机的轰鸣声的时候,我已经坐在了巴黎国际机场的候机大厅了。
  我回忆着这10余天的欧洲之行,忽地想起了我在罗马许愿池许下的三个愿望。
  当然,个愿望就是:和我心仪的人一起重回罗马!
  第5篇:军训的代价
  作为高中的学生,上网查看学习资料,是再经常不过的事情了。一日上网,不知点击了哪家网站,进入了一个笑话频道,很是好奇,就进去逛了一下,看到了这样的一则幽默调侃:
  美国中央情报局根据卫星传回的视频,发现中国军队每年夏秋之交必有异动。中国境内各省军队集结,月余后,又神秘消失,百思不得其解。后派间谍潜入中国境内侦察,发现原来是中国所有中学学校入学军训,故警报解除。
  我参加了两次学生军训。一次是在上初中的时候,一次就是高中入学以后。每次军训的内容大体相同,学生集中一周左右的时间,在位于郊县的军训基地驻校,接受严格系统的军事训练。这种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我们参加的军训考核内容是十分严格的。40人一班,每班配备一名军事教官。军事教官大多是部队入伍的老兵,说是老兵,不过是在父母这个年纪看来的生瓜蛋子。教官们大多没有成家,自然不知孩子的特性差异,只是一味的按照军训大纲和军训条例执行。属于那种原则性极强,而灵活性不足的人群。
  军训对于我们这些学生而言,是极其艰苦的。每天5:00起床,入秋的季节,5点中,天才刚刚亮起来。全副武装的我们开始整队、点名、报号之后,接下来就是早练、正步走和长跑,然后是类似于大锅饭般的早餐。上午、下午、晚上都要重复类似的过程,我们把它叫做“一日四练”。一日四练是艰苦的,可一日三餐也是艰苦的。说起“早中晚”这三餐,几乎全素食,见不到几块肉,也吃不到几个鸡蛋。菜是凉的,绿豆汤确是热的,简直就是一个“拧锅”。
  如此大强度的训练与如此简单的伙食几乎是不成正比的。学生和带队老师向军校培训基地提出了意见。于是,后两天的伙食才有了些许的改善。
  由于环境改变了,或许我们这代独生子女对艰苦环境的适应性,相对于我们的父辈有所不及;或许是人的个体差异使然,无论是因为什么样的鬼原因,反正,同学中因训练呕吐,因强度大恐惧军训,因睡不好觉而失眠的同学偶有出现,我也身在其中。
  当八天的军训结束的那一刻,在同学们登上返程汽车的那一刻,很多人都流下了各种复杂的眼泪。当然,也包含着与教官依依不舍的惜别的泪水。
  军训结束后的同学们,件事儿是大餐一顿,第二件事儿是大睡一场。我想,也许高考结束,也是这两件事吧。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揭示一个重要的问题。同学们军训结束后,一个基本一致的观点,一个比较共鸣的心声是什么?
  大多数的同学一个共同的回答,不是意志品质凝聚了;不是身体结实了;不是适应性增强了;不是集体观念提高了,而是今后坚决不想当兵了。
  这个回答不得不引起教育界的思考。
  军训的目的和初衷与军训带给学生感受的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
  其实,我们军训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但军训的强度对于还处于发育期的学生而言,无益身体素质的增强,反而,可能是对身体的伤害。因为参加军训的学生往往不到18周岁,正处于发育期和青春期的关键阶段,力还没长齐了。
  我们的军训,如果是以国防教育为主,加以适当强度的锻炼,并引导学生对军训的兴趣,引导学生对部队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以便在不远的将来,有一部分青年的精英投身部队、心系国防、报效国家,难道不好吗?
  如果一个军训,让许许多多的高中生对国家的军队,产生了错误的理解和认识,那这种军训的代价可就太大了。
  学生军训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可学生军训的思路和方式,是不是也可以改一改呢?
  第6篇:小磨难、大智慧
  父辈们常说:人生不容易啊!我对父辈们的这种人生体会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
  人类不是伴随着快乐、安逸、幸福繁衍发展强大起来的,而是伴随着疾病、灾害、痛楚、困惑、艰辛和苦难繁衍发展强大起来的。在我高考前的18年里,我过早的体会了一些痛苦的感受。包括学习的历练、身体的考验、心理的逆袭,但这是自己的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人之一生通常与痛苦为舞。无论谁人,都是伴随着自己的哭声来到这个世界的,却又是伴随着别人的哭声离开这个世界的。够痛苦吧!
  人类就是在生老病死、生离死别中度日轮回的。能不痛苦?
  听父母告诉我,在我出生后的33天,就患上了急性咽喉炎。小护士对我进行了头部输液注射,够痛苦吧。
  小时侯,我和每个孩子一样,发烧感冒这样的小病小疾是常有的事情。人的心眼儿,就是在与自我身体病毒的较量中增长起来的。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会遇到疾病的挑战,还要不断地与自然灾害做斗争。1998年,我4岁,长江抗洪抢险的一幕,我没有什么印象,但影视剧中关于这一事件的真实艺术再现,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意识。那与天斗、与地斗、与自然斗争的精神,促使我们在自然灾害中成长强大。
  2003年,我9岁,当时萨斯病毒流行时的恐怖,依然印记清晰。2008年,我14岁,四川汶川地区的地震,震撼了所有国人的心灵。历史告诉我们:人民就是在苦难中坚强起来的;国家就是在苦难中兴邦起来的。我们总是在磨难中增长智慧。
  当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自我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学习就成为了我们必须跨越的“苦难”。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无论如何,学习都是一件艰苦卓绝的事情。高考自然就成为了这个“苦难”的。只有跨越它,才能看到山峰对面的风景。
  12年的寒窗,时刻鞭打着我们的躯体和神经。我们就是在与为了高考而学习的苦楚中,增长了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求学的路上,我们要经历意想不到的困难、挑战和考验。小学的时候,我的颈椎就发生了生理曲线的强直;初中的末期,我带上了近视眼镜。这些也一定应该算做是痛苦和磨难吧。
  面对这一切成长的代价,我们只好面对、必须面对。我们在与痛苦的抗争中,强大自己的内心,丰富自己的经验,增加自己的智慧。
  记得在高二的时候,一次去医院看病,一位名叫任自文的留美回国的医学博士对我说:疾病就是人生的小磨难,上苍就是要通过疾病这样的小磨难,给有灵性的人增长大智慧。
  这个大夫真的很好。他不仅是给人医病,而且,他在给人医心。他是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的高手。他在引导我积极的看待自己,积极的看待自己的身体状况,积极的看待人生。
  “小磨难增长大智慧。”这真是磨难与智慧的辩证法。我永远铭记了这位留美医学博士的经典语录。
  说起磨难,以我现有的人生阅历,我仍然觉得,的磨难还是高考。高考令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长期囚禁于教室和家中,面对数不胜数的辅导和考试,我们的心灵早已关闭了,我们的精神早已扭曲了,我们的肉体早已萎缩了。虽然我们在用自己的意志坚守,可我们毕竟还是成长中的孩子。当高考令我们的内心除了坚守一份未知的结果而坚守的时候,我们的灵魂就不会再有自由,我们的大脑就不会再有创意,我们的精神就不会再有松弛,我们的心理就不会再有纯洁。这种精神领地的磨难,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磨难,令我们增长了“至高无上”的智慧,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磨难,是否会催生我们更大的智慧,也或是催生我们更大的悲哀。
  一位澳大利亚的大学教授对中国的学生说过这样的一段话:中国的教育是关在盒子里的教育,中国的学生就是关在盒子里接受这种教育的对象。而我的工作不是给你们上课,而是将盒子打开,让中国的学生从盒子里面跳出来,永远不要回去。
  我想请心理专家解答一下:我们在高考中所经历的一切磨难,到底是通向智慧的方舟?还是走向死海的枯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