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章
  经典小说篇
  西游记
  时间:2008年4月10日(新教育小学开放周)
  班级:江苏宝应新教育小学五(3)班
  教材:干国祥根据《西游记》原著改编
  背景描述
  新教育小学开放周,是新教育研究中心驻扎在江苏宝应实验小学时,向全国开放的一种公益教育培训模式。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大家共同研讨、磨课、案例分析,以及开展新教育理论学习。
  这一次开放周,大家想要聚焦一个伟大文本《西游记》的教学。先由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马继芬用将近两个星期时间,用整本书共读的方式,共读了《西游记》原著。然后在这个开放周上,几位老师把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相关选段按顺序汇编,进行了语文学科的教学:马玲上《猴王出世》,陈金铭上《大闹天宫》,干国祥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紧承《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由干国祥上《西游记》整本书的主题探讨课。
  整本书共读(包括漫长的推进课和后的主题探讨课),是新教育儿童课程的重要项目;而经典的细读,则是“构筑理想课堂”的重要内容。所以这整个课程,以及下面的两节课,其实是把这两方面的内容做了一个整合。
  作为文化经典的教学,其教学目的主要就是尽可能本真地、深入地理解原文本,而不是把它当成某种语文知识的载体。反过来,文本中涉及的一些语文知识(如神话的象征)和与阅读行为相关的语文方法(如批注的方法),倒是理解文本的必不可少的工具。这两点,在本课中都体现得较为明显。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课时:什么是阅读
  “个问题,是让你来说:读《三打白骨精》,你有什么问题?”
  同时,屏幕上的文字更清楚地告诉和要求学生:“什么是阅读?阅读就是向文章提问,并在文章里找到答案。”
  “天上的神仙不是在天上看着吗,可是当唐僧说孙悟空误杀人,他们为什么不下来作证呢?”一个学生问。
  “对呀,神仙明明在旁边,却为什么不来作证呢?”干老师先肯定了这是一个问题,然后又点拨道,“孙悟空是让他们来作证的吗?”
  “不是的。”
  “那让他们来干什么?”
  “盯着白骨精。”
  “所以,上次很多同学几乎都做(指预习批注)错了。”这时,大屏幕上出现了描写这个情节的相关段落,悟空和众神的重点语句用重点号标出强调出来,内容如下——
  行者掣出棒来……思量道:“不打杀他,他一时间抄空儿把师父捞了去,却不又费心劳力去救他?还打的是!就一棍子打杀他,师父念起那咒,常言道:‘虎毒不吃儿。’凭着我巧言花语,嘴伶舌便,哄他一哄,也罢了。”
  好大圣,念动咒语,叫当坊土地、本处山神道:“这妖精三番来戏弄我师父,这一番却要打杀他。你与我在半空中作证,不许走了。”众神听令,谁敢不从,都在云端里照应。那大圣棍起处,打倒妖魔,才断绝了灵光。
  师:“这里,我提出了两个问题,为什么这次打死了妖精?原因在哪里?”
  “因为神仙们在半空中,现出神光来罩住白骨精。”这一点学生从文章中都读出来了。
  “嗯,这时他能不能化身逃跑?对,不能。”师又问,“刚才这个同学说这些神仙能不能出来作证,我下节课告诉你。这节课我们要说的是孙悟空想让众神替自己的清白作证吗?”
  “不是。”
  “哪里看出不是?”
  生:“孙悟空说‘凭着我巧言花语,嘴伶舌便,哄他一哄,也罢了’。”
  “哦,‘哄他一哄’,这个‘他’指的是谁?”
  “唐僧。”
  “我打死了妖精,哄他一哄,也就罢了。孙悟空有没有想过让其他人替他作证啊,他只想着我哄他一哄,就算了。”学生都被老师描述的孙悟空“自作聪明”的样子逗乐了。
  “还有哪里可以看出他不想让人作证?”老师又引着学生细读课文。
  “‘这妖精三番来戏弄我师父,这一番却要打杀他。你与我在半空中作证,不许走了。’这里谁替谁作什么证?”老师让学生把这句话又读了一遍。
  “作证我这一棒要打死他(白骨精)。看我打不打得死他。但是又奇怪了,为什么要他们来作证呢?”在这里的文本中“作证”一词与学生当下语境所理解的“作证”是有区别的,干老师就此做了比较详细的解释,“其实不是要他们为他在唐僧面前做出证明,孙悟空心高气傲,他不能对神仙们说,我这一棒还打不死他(白骨精),你们要来帮我忙,他不肯说这样示弱的话。所以他说你们‘替我作证’,可是‘众神听令,谁敢不从’,这些神仙们不是傻瓜,都知道这意思,孙悟空说的意思其实就是:不是看他打不打得死白骨精,而是要帮他打死(因为那怪物的‘解尸法’手段着实厉害,前两次就这样被他走脱了),所以孙悟空才要他们在半空里替他作证,不许(白骨精)走了。走了他拿谁算账,拿众神算账。所以‘众神听令,谁敢不从,都在云端里照应’。怎么个‘照应’?各显出神通来,把这个妖精的神通给罩住,不让他再遁身,直等到孙悟空打到了妖魔,才断绝了灵光。这断绝了灵光什么意思?”
  “就是都收了宝贝。”
  “对,收了神通,众神这才消散,走了。所以唐僧、猪八戒是看不到众神的,只能感觉到周围有神光。你看,问题重要吧?继续提问。”
  “为什么孙悟空不在次就让这些神仙作证啊?”
  “他怎么知道次打不死呢?”老师反问了一句,其他学生都笑了。
  “我觉得是因为,刚才老师说了孙悟空心高气傲,他不可能因为自己还没做事情,就让神仙来帮他忙,这样子也很丢面子的。”一个学生补充。
  “对啊,这样做还是孙悟空吗?”老师又反问道,“这样做便是你小悟空,而不是他孙悟空了。”老师让学生继续提问。
  生问:“为什么唐僧相信猪八戒而不相信孙悟空呢?”
  “好问题!为什么唐僧相信猪八戒而不相信孙悟空?问得好,答案等会儿揭晓。还有问题吗?”他把这个问题先悬置起来,示意其他同学再来提问。
  “唐僧不是可怜孙悟空吗,为什么还要把孙悟空勒得像亚腰儿葫芦一样?”生问。
  “哦,‘亚腰儿葫芦’就是说紧箍咒把孙悟空的头勒得像个葫芦一样,中间细两头鼓起来,为什么要惩罚孙悟空呢?和上面一个问题相关,答案也等会儿分晓。”这个问题老师也先悬置处理。没有同学再提出问题了。
  尝试加批注
  “其实大家还有问题,比如说在这处,文章一细读就会有问题。”大屏幕上打出了课文中的这段话。
  唐僧一见,惊得从马上摔下来,坐在地上,不由分说,一口气念了二十遍紧箍咒。悟空头痛难忍,连忙哀告。唐僧喝道:“你为何不听劝说,把人打死一个,又打死一个?”“它是妖精!”唐僧非常生气:“胡说!哪有那么多妖精!你无心向善,有意作恶,你去吧!”悟空说:“师父若真不要我,就请退下我头上的金箍儿!”唐僧大惊:“我只学过紧箍咒,却没有什么松箍咒儿!”悟空说:“若无松箍咒,你还带我走吧。”唐僧无奈:“我再饶你这一次,但不可再行凶了。”悟空忙点头答应,扶着唐僧上了马,继续前行。
  干老师把学生在预习时做的批注也显示在相关文字旁边,他先说的是一个叫朱琪的同学针对孙悟空提出要“松箍咒”的念头的批注:“孙悟空应该一心一意地保护唐僧,没有其他的念头,可是为什么还有松箍咒的念头呢?”
  此批注后还显示了干老师为这个批注打的等级:三颗星。干老师说:“我认为这个问题提得好。”接着他又出示了一个叫任一舟的同学也根据这段话做的批注:“唐僧大惊:‘我只学过紧箍咒,却没有什么松箍咒儿!’(批注:唐僧这话一定是假的,一定是想留住孙悟空。)”
  “大家觉得任一舟的批注对不对?”干老师让同学们判断。
  “不对。”
  “怎么说不对?”
  “他想让自己回老家,留点面子,省得……”一个男生却抛开这个话题,自顾自地要表达自己对悟空要松箍咒的看法了。
  “我们要说的不是这个评价对不对?”干老师打住了他的话。
  “唐僧是去西天取经去的圣僧,他是不会说谎的。”后面一个同学的发言就针对问题本身了。
  “嗯,唐僧是不说谎的,他的特点之一就是诚实。所以说唐僧是说假话,这就是瞎猜了。”干老师为这个批注打的等级是一颗星。
  “有一个同学这样解释。”大屏幕上又出现了一个批注:“紧箍咒让孙悟空只能一直跟着唐僧,没了自由,所以他才如此向往能松下金箍。”
  于是学生们又开始对这个批注作自己的判断,一个女生说:“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孙悟空还想跟师父一起去西天取经,他知道师父不可能去掉紧箍咒,因为如果菩萨告诉师父紧箍咒,又告诉了师父松箍咒的话,师父心慈,假如悟空做了什么好事,师父大发慈悲,就真的会把金箍给解下来了,所以师父不可能有什么松箍咒。孙悟空这么说,他是知道师父不会有的,他还想继续跟着师父取经。”
  “你们看,这位同学分析了三个人物的心理,个是菩萨,菩萨知道唐僧的善良,又分析了唐僧,还分析了孙悟空。”老师对这个女同学的回答表示非常称赞。下一个批注:“悟空利用师父没有松箍咒儿这一点,和师父继续去西天取经。”对此,老师评价道:“说得好啊。这个解释,我们认为才对了。所以这个松箍咒是大有学问的,就表明了孙悟空怎样啊?”
  “聪明。”学生说。
  “聪明?换一个词语,叫什么?”老师问。
  “机智。”学生又说。
  “机智?为了实现跟师父去取经的目的,坚定不移地要去,那叫什么?”
  “那叫忠心耿耿。”老师给这几个同学的批注打了五颗星。
  后,老师又出示了一个批注,这是这次预习中为精妙的一个批注了,同样也得到了五颗星。老师把这个榜样批注展示给大家:“悟空足智多谋,他知道只有菩萨会松,却明知故问。侧面可见他重情义——自己明明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但是忍不下心……他明知师父辨不清妖怪,但仍冒着被师父误解的危险三打白骨精。”倪旭雯同学读了自己的批注之后,也收获了全班同学钦佩的掌声。“这几位同学的批注,我都给加了五星,这就叫细读课文啊。读得认真仔细。”老师再一次称赞道。
  预习的作用
  “好,现在该我来问问题了。先问一个问题:西天取经共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五‘人’。他们在取经过程中记录‘功劳簿’,按功论赏。在本次白骨精事件中,你如何为他们一一打分?”
  屏幕上出现了这样的表格,学生马上热烈地争论起来。
  人物按功论赏结果奖次
  唐僧
  孙悟空
  猪八戒
  沙僧
  白龙马
  两分钟后,老师组织学生交流。
  一个女生首先说出他们小组的意见:“唐僧一等奖,孙悟空二等奖,沙僧和白龙马是三等奖,猪八戒是四等奖。”她在说的时候不时遭到其他同学的异议,以至于干老师问有没有跟他们意见完全相同的,没有人表示赞同。
  这时,其他组纷纷举手要发表自己的意见,一个男生说:“孙悟空,沙僧白龙马第二,唐僧第三,猪八戒没奖。”他的发言引来一串笑声,但反对者倒不是很多,他说完后,举手的只有两三组了。
  “孙悟空一等奖,唐僧二等奖,沙僧白龙马还有猪八戒没奖。”又一个女生起来说道。她的话同样也带来了争议,还有几个同学争着要发言,老师说:“停!我们只是评奖,意见众说纷纭。我们现在来看看他们评出的后的奖次吧。”随之,大屏幕上出现了这样的结果:
  人物按功论赏结果奖次
  唐僧旃檀功德佛一等奖
  孙悟空斗战胜佛一等奖
  猪八戒净坛使者三等奖
  沙僧金身罗汉三等奖
  白龙马八部天龙马三等奖
  老师简单向学生介绍了佛、罗汉这些佛教名称的意思,用奖次来表示即为右边的:唐僧和孙悟空一等奖;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都是三等奖,没有二等奖。“那么这个结果和我们刚才评的不一样,是这个封赏不公正,还是这次降妖活动中未能体现各人相应的功绩?”老师问。
  “未能体现各人相应的功绩。”学生一致认为封赏是公正的,但这次活动中未能体现。“那我告诉大家,我们细读课文,就是在课文中找出答案。等会儿答案课文中写得清清楚楚,这个奖和‘三打白骨精’是一模一样的。”
  “嗯?”听了老师这样说,学生都表示出很大的疑惑来。
  “为什么?等会儿揭晓,先把问题留在你这里。”干老师同前面一样,继续卖着关子。到这里,其实是把学生预习作业中学到的结果都呈现了出来。
  “刚才我们只是把同学们学习的结果呈现了出来,表明我们在课前已经读出了什么,读到了哪里了。通过细读,同学们这次预习完成得非常好,我们再来欣赏一些批注。”
  细读课文
  大屏幕上又投出了课文中的一段话,上面有干老师的批注:
  一天,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高山前,只见山势险峻,峰岩重叠。走了一天的路,唐僧感觉饥饿,就让孙悟空去找些吃的。(批注1:三个徒弟,唐僧为何先想到孙悟空?这是对悟空能力的信任。)
  悟空跳上云端,四处观看,见南山有熟透的山桃,便要摘些来给师父充饥。(批注2:悟空想:“师父是凡身,不比八戒和悟净,耐得饿。”这是对师父的关心。)(批注3:山势险恶,师父饥饿,有能力的悟空外出,这无不表示,故事即将发生……)
  他向学生说明,旁边的几处批注是他做的。因为时间关系,让学生看了就一带而过。“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干老师紧紧围绕着“阅读、提出问题”的核心,同时也是向学生做着示范,“做师父真好!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为何要听手无缚鸡之力的唐僧的话?”
  他的这个问题刚出,下面就有一个学生举手,要求回答。“这是因为——孙悟空是唐僧救出来的,所以他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个孩子不断调整着自己的思路。
  “哦,报恩。认为是报恩的举手。”有少数几个同学举了手。
  “孙悟空头上戴着金箍,如果孙悟空不听话,唐僧就要念紧箍咒了。”一个同学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这个观点得到了很多同学的赞同,预习中也有很多同学在这里批注了:“因为孙悟空想解开金箍儿。”
  但是还有同学起来为“报恩说”寻找理由:“因为唐僧救了孙悟空,孙悟空要报答他,如果不报答他,三界就都会知道孙悟空是恩将仇报,不报恩的。而且孙悟空自己也会丢面子。”
  “你这还是在强调‘报恩’,但是跟这个不矛盾。”老师评价道。学生说:“如果孙悟空想解开金箍的话,那么他会在唐僧面前做一些好事,让唐僧对他……”“刚刚我们已经讨论过了,唐僧有没有松箍咒?”干老师问。
  “没有。”
  “这个问题很简单,”干老师先判定那些认为“孙悟空是因为紧箍咒的原因才听从唐僧的话”的观点是错误的,接着说,“我也做了一个批注:想解开金箍儿的好办法是让妖怪把唐僧吃掉!”学生“轰”一下都乐了。
  “可不就是这么一回子事情嘛。妖怪一口把唐僧吃掉,那我的紧箍咒还有什么要紧的!”
  “还有菩萨呢!”
  “这跟他已经没有关系了,他已经解脱了。”老师解释道。
  大屏幕上又出现了后面的课文内容:
  悟空刚走,唐僧就被妖怪白骨精发现了。白骨精不胜欢喜,自言自语道:“造化!造化!都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今天机会来了!”它正要上前,见唐僧身边有猪八戒和沙僧保护,就摇身变作美貌的村姑,拎了一罐斋饭,径直走到唐僧面前,说是特地来请他们用斋的。唐僧一再推辞,八戒嘴馋,夺过罐子就要动口。
  在白骨精化为美貌村姑送来斋饭,唐僧一再推辞处,干老师呈现了他阅读时曾做过的一个批注:唐僧想:“悟空说万事小心,还是谨慎为妙。且不久悟空就会取来东西,虽不美味,总可充饥。”
  干老师说:“我在这里做了批注,现在发现这个批注是错误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学生还看不出来。
  老师说:“唐僧为什么不想吃?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也要学到。我们继续讨论如何做批注。”
  0
  0
  老师又说:“班里有一个叫孙媛的同学,批注得非常好!这个妙啊。我给她打了五颗星。她的批注是:八戒一开始就是因为色迷心窍而被打下天宫,在这里为妖精辩护是正常的。这个批注太妙了。”
  接下来仍然是关于批注的学习交流:
  正在这时,悟空从南山摘桃回来,睁开火眼金睛一看,认出村姑是个妖精,举起金箍棒当头就打。唐僧连忙扯住悟空。(老师批注:唐僧是肉眼,自然看不到这个美女是妖怪,所以,扯住悟空是很正常的,不扯住才不正常。)悟空说:“它是个妖精,是来骗你的。”说着,就朝妖精劈脸一棒。妖精扔下一具假尸首,化作一缕轻烟逃走了。
  出现这段改写后的课文后,干老师说:“有同学在这里批注:悟空想:‘哼,这个有眼无珠的老头!’这个老头指的是谁?”
  学生说:“唐僧。”“这个批注对不对?”老师又问。
  “不对。”“还有同学也在这里做了批注:‘悟空想:师父是肉眼凡胎,看不出谁是妖精,若不除去,只怕对师父不利,还是先除去,再向师父解释吧。’悟空当时的心理活动,哪个解释得更好一些呢?”
  “后面一个比较好。”
  “我让大家对心理活动做批注的,我认为,后面一个批注比较好,所以我给她打了两颗星。”老师说。大屏幕上又出现了一段文字:
  唐僧责怪悟空无故伤人性命。悟空打开罐子,从里面跳出来几只青蛙、癞蛤蟆,根本没有什么斋饭。唐僧这才有些相信那村姑是妖怪。
  在这里干老师呈现了万旭辉同学的批注:虽然证明了悟空是清白的,但唐僧还是半信半疑。干老师为这个批注评三颗星。
  师徒们吃了桃子继续赶路。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手拄着弯头竹杖,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悟空见又是那妖精变的,也不说话,当头就是一棒。(学生翟尚云批注:悟空怕师父阻拦。干老师课堂点评:“批注得好!”)白骨精见棍棒落下,又用法术脱了身,丢了具假尸首在路上。
  唐僧一见,惊得从马上摔下来,坐在地上,不由分说,一口气念了二十遍紧箍咒。(学生杨启航批注:唐僧太呆了,明知孙悟空有火眼金睛能识妖精,却还不相信。)
  这段文字中学生批注得比较多,老师在读课文时即时呈现学生的相关批注并简要点评外,对于后面“唐僧太呆了”的批注做了详细的辨析:“这里是说唐僧呆吗?他为什么惊得从马上摔下来?让他大吃一惊的是什么?”
  “悟空是出家人,不应该杀生的。可是悟空又把一位老妇人给打死了。”一个学生说。
  “又打死了一个!这么一个老态龙钟的老奶奶,一棒就给打死了!罪恶太大了,所以吃惊得摔下马来。”老师肯定了他的看法。澄清了“唐僧为何而惊”后,老师又出示并表扬了翟尚云此处的批注:悟空太急躁了,他明知师父心地善良,却没有证实给他看,唐僧不知,当然得处罚他!
  随后,干老师又呈现了学生顾赟在这里的批注:“顾赟同学在这里批注非常之妙:‘破绽太大了,“老太太”根本不知道她“女儿”死了,怎么会哭呢?’”表扬顾赟能根据文中“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细读并批注。
  “她不该哭,但是妖怪为什么要哭?”老师又问了一个问题,探究妖怪之心。
  “他想换取唐僧的同情。”一个学生说。
  “对呀,他不顾逻辑也要骗取唐僧的同情。等会儿我们也要进行文章的细读。”干老师又留了一个悬疑。
  白骨精不甘心就这样让唐僧走了,又变成一个白发老公公,假装来找他的妻子和女儿。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边,走上前迎着妖精,笑道:“你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这个妖精。”悟空抽出金箍棒,怕师父念咒语,没有立刻动手,暗中叫来众神,吩咐道:“这妖精三番两次来蒙骗我师父,这一次定要打死它。你们在半空中作证。”众神都在云端看着。悟空抡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妖精化作一堆骷髅,脊梁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
  在这里,那个叫万旭辉的同学连续做了两个批注:妖精为什么这次没逃走呢?白骨精不经打,全靠智谋取胜。老师对万旭辉后面的批注大加赞赏,说:“批得实在太妙。‘白骨精不经打,全靠智谋取胜’就批出了白骨精的特点。整篇文章白骨精妙就妙在一个智谋。”
  接着,干老师又请一个叫刘欢颖的同学读出她对此段话的批注:“白骨精太狡猾,诡计多端,它明知道唐僧的弱点是正直善良,却一直找机会让唐僧误解孙悟空,它就是要让孙悟空远离唐僧,这样阴谋才得逞。它可把孙悟空害惨了……”老师一方面对刘欢颖的批注提出了表扬,同时针对她的批注提出:“为什么说正直善良是弱点呢?”让学生思考。
  生说:“说唐僧正直善良,是因为唐僧是圣僧,一向以慈悲为怀,连扫地都怕伤了蚂蚁的性命,可他自己又是肉眼凡胎,所以呢……”
  师问:“我要问的是这是优点还是缺点?”
  “优点。”“缺点。”其他同学倒有了不同的回答。
  “(正直善良)在孙悟空身上是优点,在唐僧身上是缺点。”女生折中道。
  “那这话咋说呢?”
  “因为唐僧肉眼凡胎,妖精变成人来迷惑他,他自己也不知道。也许还会乐善好施。”生说。
  “哦,按照你的意思我知道了,唐僧不应该正直善良。”老师按她的逻辑推出这样的结论。
  “也不是!”
  “那是什么呢?”这时,其他同学有着急举手的。老师让他们都放下,说:“待会儿我们统统都要解决。”
  这时,大屏幕上又打出这样两行文字:细读课文,需要一双火眼金睛!一支变幻莫测神笔!算是对上面关于批注的交流的总结,也是对本课深入阅读的一个总起。
  “刚才我们读的课文还都是上课前读的,我们课堂上真正深入地细读课文还没开始呢!”顿了一下,老师接着总结道,“刚才这些批注只是代表了优秀的同学读的,没上课便已经读得这么好。我刚才用大量的时间,呈现了这么多优秀同学的批注(课到此时已经24分钟了),就是想让大家向这些优秀的同学学习,以后批注文章要批注到妙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