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什么是旅行
那么“重新发现日本”又如何呢?关于这一点拙作《爱国消费》也有所提及,准确的广告词是“重新发现日本、美丽的日本与我”,它是1970年至1977年的七年间“广告史上长城不倒”的宣传口号。藤冈如是写道:“不顾一切拼命发展的文明的丑陋一面,我们只要想起公害问题就够了。但是,与其把公害看作文明的问题,不如把它当做‘心’的问题来对待。”
“不顾一切拼命发展无疑就是‘心’的问题,银座的柳叶枯萎,隅田川的鱼大批死亡的时候,人们作何感想?我们被物质欲望鬼迷心窍,讴歌经济发展,所以估计不会有一丝感伤吧。”
“以前的旅游动辄就像卖画明信片似的贩卖目的地,这样的旅游沦落为跟看电视画面一个水平。旅游的喜悦在于自己创造的喜悦,在于发现日本,并在其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我们的宣传口号‘重新发现日本’就是这个意思。乡间布满尘土的无名小路很可能拥有悠久的历史,抑或是见证了无数的故事与传奇,还有可能闻到乡野的气息,听到收获的歌谣。这些地方需要你自己去发现、体验,这才是旅行,才是重新发现日本。”(《藤冈和贺夫全集1 重新发现日本》1988年)
作为对第二消费社会导致的物质主义的反省,“心”的问题次在广告史上被大张旗鼓地宣扬。此后藤冈成为自由制作人,游遍日本的近山地带。对他来说,“从猛烈到美”和“重新发现日本”并不单是为了工作而制作的广告,而且是他自己的人生观。

“多重自我”带来的热销
追求真正自我的消费者,与能够满足消费者“多样的自我”的企业形成了一种共犯关系,消费者接收到企业提供的关于自我的信息以后,反馈到自己身上,所以消费者经常会产生对于自我的怀疑,从而更想寻找到真正的自己,于是这种寻找自我的循环就会不断扩大。
但是这种共犯式的循环不会在人们找到的自我时终结,终消费者的态度将会变成接受多个自我,而且不管怎样,人们都无法获得全面的自我独特性。如果过度追求自我,就会使自己完全依附于宗教或国家这种性的存在。若不想变成这样,那么终人们实现的只能是一部分自我。当人们知道不存在完整的自我后,可以让一部分的自我和另一个部分的自我相重叠,就算这两个部分互相矛盾,也只能把这两个面具当作真正的自我。至少这些面具是真实的,于是现代独特的自我意识“多重自我”就诞生了。
对于企业来说,以自我为卖点已经很难再简单的吸引消费者了,就像共犯关系一样,共犯双方会经常怀疑对方或者被对方背叛。同样,企业也越来越难抓住拥有“多重自我”的消费者了。
90年代进入第三消费社会后期,“多重自我”的消费者不断增加,产生了许多令人无法理解的现象,其中音乐CD是很典型的代表。一部分CD可以热卖到几百万张,而另外一些却只能卖出几百张,而且一直保持着几万张销量的大众CD也逐渐消失,如果不引入“多重自我”的概念,这个现象是很难理解的。
假设有一百万个消费者,而且他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自我,如果他们当中25%的兴趣方向是相同的,则可以期待25万张CD的销量。
但是假如他们每个人都分裂成四个自我,100万人的“自我”就变成了400万个,400万的25%就是100万张,也就是100万人每个人都会买一张相同的CD,而这就是热销的秘密吧。
现代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拥有多重自我,其中之一必然是“与大家相同的自我”,也就是“和别人步调一致的自我”。同时他们也拥有“与别人不同的自我”,也就是“差异化的自我”。如果以“与大家相同的自我”为卖点来吸引顾客就会产生热卖的情况,而“差异化的自我”只能吸引来很少部分的顾客。所以也就很难再出现“完整自我”时代里的热卖场景。
这些情况也以生活水平上升、CD价格相对下降为背景。如果CD的价格占年轻人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过高,那么他们只能买自己喜欢的CD。如果CD价格很便宜,除了买一张自己喜欢的,还能再买一张大家都喜欢的听一听,这样一来热销就会变得相对容易,而且90年代也是婴儿潮一代的子女的数量迅速增长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