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1、世界是怎么回事儿
很久以前,天和地连接在一起,像个滚圆的鸡蛋;里 面漆黑一团,混沌空荡,什么都没有。不知过了多久,混 沌中,忽地孕育出一个巨人来。
这个巨人,就是盘古。他自诞生始,就一直酣睡。他 睡了整整1.8万年,才睁开眼睛。可是,他什么都看不见, 由于地方狭窄,他也翻不了身。他便制造出斧头,以斧力劈,刹那间,只听一声巨响,蛋壳裂为两半,天地倏地分 开,周遭明亮起来。
就这样,天一点点地上升,地一点点下沉。盘古担心 天和地还会合并到一起,便脚踏大地,手擎蓝天,使天和 地的距离越来越远。天与地每升降一分,他的身体也增长 一分。他由此成长为一个超级巨人。
盘古的情绪,与天气变化紧密相关。如果他很高兴, 天气就变得晴朗;如果他生气了,天空就会阴沉沉的;如 果他忧伤哭泣,天上便会落下雨珠;如果他轻轻地叹息, 就会有风刮过。
盘古和天地一同成长着,不知不觉中,又过去了1.8万 年。盘古的个头,长到了9万里。他再也不用担心天和地 会合拢了。
盘古非常高兴,想躺下来休息一下。然而,他已然 疲惫不堪,耗尽了所有力气。在他倒下的刹那,他的四 肢,变成了泰山、衡山、华山、恒山;他的头,变成了嵩 山;他的眼睛,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头发,变成了点 点繁星;他的气息,变成了风云;他的声音,变成了闪电 雷鸣;他的肌肉,变成了土壤;他的经脉,变成了条条道 路;他的牙齿、骨头,变成了埋藏在地下的矿产和宝藏; 他的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海;他的汗水,变成了雨水和甘 露;他的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他的灵魂,变成了鸟兽 鱼虫……
盘古牺牲自己、开天辟地,是一个创世神话。远古时, 文字还没有发明,史前人类的思想,需要依靠神话等载体, 口耳相传。因而,盘古开天辟地看起来可笑,实际上蕴含 着哲学思想的雏形。
它表明了史前人类对天地万物的探索,朴素地探讨了 人类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人类如何而来,又如何而去。
盘古创世的神话,反映了史前人类对天地形成的思考。
盘古的身体,化为天地万物,还蕴含着一个伟大的哲学 观——人和万物原本就是一个有机整体。
这为后来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提供了土壤。

2、 114 个“德”
商纣王的暴虐,让朝廷气氛变得特别恐怖。有的大臣直言进谏,却不幸被纣王杀害了。 此后,大臣们纷纷出逃,弃官出走,远避灾祸,只有箕子一个人坚决地留了下来。 箕子是纣王的叔叔,更是著名的思想家,为绝世之贤。
箕子很有头脑,他在很久之前,就敏锐地认识到江山不稳, 便将一些社会问题记录下来,呈奏给纣王,耐心地规劝纣 王处理朝政。但纣王沉湎于酒色,根本不听。
当箕子看到群臣外逃后,心中焦虑,便再次苦心劝谏。 纣王鬼迷心窍,当下盛怒,把箕子关进了囚牢。箕子一夜之间变为了奴隶。箕子入狱后,纣王越发暴虐,各诸侯国先后起兵造反。 箕子听到后,知道商朝即将面临终结,痛苦极了。想
到都城日后将沦为废墟,他不忍再看到眼前的景象,便以发遮面,仿佛疯疯癫癫的样子;心情郁闷的时候,他便弹 唱《箕子操》,排解心中的愤懑。
果然,不久后周武王灭掉了商朝,纣王自焚而死。箕 子趁乱离开囚牢,远行到陵川的一座深山,隐居起来。
在山间,箕子把纯天然的黑白两色石头,摆在地上, 用以研究难题,或观测天象。
周武王创立了周朝后,素闻箕子是贤者,便四处寻访, 终于找到了箕子。周武王一心想把国家治理好,便虚心向 箕子求教。
箕子虽然饱含亡国之痛,但还是被周武王的诚心感动 了。他便将大禹时代流传下来的“洪范九畴”传授给了周武王。
洪范九畴,又称《洪范》,被记录在《尚书》中。 “洪”,是大的意思;“范”,是典范、规则的意思;“九畴”, 是9种方法的意思。“洪范九畴”就是指9种治国的方法。
《洪范》次正式提到了“五行”,使其成为中国哲 学的重要范畴。当时,与五行思想同样“时髦”的哲学范畴,还有 “德”。它在《尚书》中一共露脸了114次,而很重要的 “道”字,才出现了12次,少得可怜。可见,“德”,极有风头。
《洪范》的“三德”,一个是正直,一个是刚克,一个是柔克。也就是说,天刚、地柔、人直集于一身,才算得 上有“德”。
这对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周武王得到《洪范》后,大喜过望,请求箕子出山,助他治理国家,箕子拒绝了。他依然将自己看作是商朝的臣子,拒绝在周朝为官。
据说,后来箕子准备了一只木筏,东渡大海,漂流到一个半岛上。箕子见岛屿秀丽,便给这座岛取名为“朝 鲜”。他同时又把中国文化一同带到了朝鲜,成为朝鲜的祖先。

3、神走了,人来了
彗星拖曳着长长的尾巴,耀眼绚烂,美丽无比。古人
不明白彗星的性质,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颇为胆怯、恐 惧,把它视为灾祸的象征,称它为“扫帚星”。
因此,每当彗星划过天际,古人都要战战兢兢地祈祷、 占卜,预测灾难。在这些魂不守舍的人群中,大思想家子 产却是一个例外。
公元前525年,郑国人裨灶在夜观天象时,蓦地发现, 一颗彗星竟然出现在了火星的位置上!
裨灶据此推测,陈国、郑国、宋国、卫国都将发生 火灾。其实,彗星移位是一种正常的星体运行,只是古人并不清楚,都吃惊不小,吓坏了。裨灶便向郑国执政子产请求,用玉祭奠神灵,以消除火灾。
子产不信,不同意。 第二年春天,宋国、卫国、陈国3个国家,真的发生了火灾。裨灶叹息道:“不听我的话,这回看到了吧,三国都 应验了,郑国马上也要发生火灾了。”
郑国人都很害怕,纷纷恳求子产,要祭祀天地,消除火灾。
子产劝解大家说,天象出现异常,是受天的控制;而 火灾的发生,则是受人间的控制。天道远,人道近,一个 在天,一个在地,怎么能用天上的变化预测地上的变故 呢?有些人的预言,可能会误打误撞地碰准一次,但他们 并不了解天道和人故。
大家平静下来,而郑国果然没有发生火灾。 没有起火,却突然发了大水,泛滥的怒涛,淹没了田地、房屋。 郑国人纷纷传说,在城外的湖里,有两条龙互相争斗,
正是它们引起了水灾,如果不对这两条龙进行祭祀,它们 还会继续危害人间。
子产依旧不同意祭祀。 子产解释说,龙的行踪飘忽,无人可以捉摸;人类打仗时,互相攻伐,龙从来没有过问过我们;现在,龙与龙作战,也无须我们来过问。龙也没有求助于我们,我们不 必考虑这件事了。
子产禁止祭祀龙,不久后,洪水得到治理,郑国一片安宁。
按照子产的观点,人道要优于天道,人道要首先考察; 天道蕴含着自然规律,但人故的影响更大。
这种思想,意义重大。此前,世人更重视神;此后, 世人更重视人。天地间迎来了一个新时代——神走了,人 来了。
这是非常先进的思想,它促进了唯物主义思想观的形成。世人不再迷信天,迷信魂灵,而是尊重起人的自身价 值,向着自然主义、人文理性的方向发展。

4、“仁”等于“爱人”
孔子25岁时,已经拥有了渊博的知识。有很多人慕名 前来,拜他为师。有一个学生,名叫南宫敬叔,是贵族子 弟,非常有钱。孔子想去周王室的都城洛邑游历,便由南 宫敬叔资助了车子、仆从,风尘仆仆地出发了。
经过长途奔波,孔子和南宫敬叔来到了洛邑。他们经 过短暂的休息后,前去拜访老子。
老子是周王室的守藏史,精通周礼,思想独特。他听说鲁国的孔丘来拜访自己后,亲自迎出门来,把孔子和南宫敬叔让进了客堂。
在平和的氛围中,欢洽的交谈开始了。 孔子问道,什么情况下,要请出宗庙之神呢? 老子回答,当天子去世,或诸侯去世时,需要把各个宗庙的神请到太庙,这表示,列祖列宗在一起聚会,参加国丧。
孔 子又 问 ,如 果大夫家的小孩死了, 年龄在8~11岁,那么, 要像安葬成年人那样 使用衣棺吗?
老 子回 答 ,不 能 使用衣棺,也不能埋 葬在祖坟中,要埋在 野外的荒地里。
孔子向老子问礼, 问了许多。当他向老 子告别的时候,老子 觉察到,年轻的孔子 有些骄矜和急功近利, 便语重心长地提出了告诫。
老 子说 , 在离 别 的时候,有钱人会赠送给离人一些财物;有道德的人,被称作“仁人”的人, 会赠送给离人一些良言。我没有钱财,只有几句心腹良言, 说与你听:如果一个人总认为自己聪明、认识比其他人都 深刻,还总是指责别人,批评他人,揭露别人的隐私,他 就很危险了。
这一番良言,深深地打动了孔子。他体会到了仁爱的 内涵,将其牢牢地记在了心上。
多年后,当孔子40岁时,他再次去拜访老子。 老子60岁了,辞却了官职,归隐在林泉间。孔子带着一些典籍前往,打算通过老子把书藏在周王室。 然而,孔子却吃了一个闭门羹:老子不见他。老子的
心思是,周王室衰微,名存实亡,藏书业已七零八落,如果将这些珍贵书籍藏在周王室,很可能会毁掉它们。另外, 老子的思想境界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不愿沾染凡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