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寻·问】 

 

难的,是离开沙发

【好的时光在路上,在不抱怨的路上,在满怀希望、目视远方的路上,在读懂生活、也认清自己的路上。仍然在路上,说明我们还没有放弃寻找,说明我们仍然生机勃勃,说明我们还相信自己会变得更好,说明我们还相信自己,并不孤单。】

 

 

{·《的时光在路上》平装版已经有近50万的读者,但是平时您是非常低调的作者,好像有意回避热闹的场面。所以很感谢有这次机会能够和您一起畅谈。这是您的本书吧,自己是如何看待这本书的?对自己的意义是什么?}

要是有人能告诉我这50万读者当中有多少人看了我的书之后,真正动心而后动身去了我去旅行过的地方,那我一定更开心。如果我能看到他们在我曾经体会到旅行幸福感的那些地方遇到了什么样的经历,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体验到了什么样的心情,冒出过什么有趣的念头,那一定更是件无比精彩的事。 

让我感到非常开心的是,从读者与我互动的很多反馈来看,在我书中描写过的很多人物中,受大家欢迎的人物之一是南印度喀拉拉邦的“格兰特船长”,很多读者都表示想见一见他本人,甚至有位读者真的去找过他,想搭乘一次他的“米船”。虽然很遗憾没能见到他本人,不过这位读者的旅行还是很精彩的,看到自己书中的故事被其他旅行者继续演绎下去,并且带来更多正能量的涟漪,这让我非常欣慰。我相信真正使得这本书打动读者的,正是那些我在旅行中遇到的人们。 

旅行是种“奇迹酵素”,它能产生一些虽然渺小,却是有灵且美的奇迹。如果没有旅行和阅读,我们的心灵可能在二十多岁就停止成长了,但是有了旅行和阅读对思想和身心的催化,我们可能到了80岁还能保持赤子般的纯真和对世界的好奇,保持对他人的善意和古道热肠,保持开放豁达的阳光心态,剑胆琴心、生龙活虎地一路一直欢乐下去,我们先别谈“旅行书的意义”,一起来谈谈“旅行的愈效”吧。 

 

你所说的低调,其实是留些时间给读者,等待读者的阅读体验通过生活和旅行实践,得到证实。我希望读者能够在某个时刻意外联想到书中讲述的某个故事,希望我在书中分享给大家的旅行感受和悟得的那一点点儿心得,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灵感和启发,在困惑不如意的时候可以登高望远,在脑海中想象着生活不只是眼前目下的一亩三分,而是还有更加悠远辽阔的另一番天地,等待着时过境迁、峰回路转之后的我们去发现。 

所谓写作,不过是一种让自己平静下来的心灵体操和思维游戏。和读者的交流,我也希望它仿佛是载花种竹,希望体会到那种等待花朵展颜,竹枝拔节的美感。从《好的时光在路上》出版两年多来的读者反馈来看,我的等待是值得的,我和我的读者们都从对旅行的体验和分享中收获良多。 

我经常在旅行中问路,也常常得到模糊和错误的指引。为了找一座距离罗马中央火车站只有几步之遥的旅馆,我甚至曾经南辕北辙到了需要跑去警局求助的地步。我想你可能猜到了,后找到正确方向的,还是自己的脚板和冷静下来之后的观察和反思。 

我当然对指路者提供的方向信息当然没有不悦或者抱怨,只是经过一番寻找之后我更明白,所有入脑走心的体悟都需要靠自己的体认,需要靠时间的流逝来洗选。 

作者都期待读者在生活中自己得出结论,了解并判断作者叙述的核心是否对自己有用,是否给自己带来积极的心理改变。 

面对生活的多面性,很多作者有足够自信也足够谦逊,他们甚至不愿意给出直接的结论,他们愿意把思考的自由和乐趣留给读者,期待一段唯美的留白能够让读者和作品取得更有深度的共鸣和认同,而不是仅仅记住一些过目难忘、耸动犀利的结论和警句。这大概就是所谓“旅行写作的真性情”吧? 

对于认真写作的作者,好的犒赏不是读者前来索要签名的眼神,而是看到作品成为读者生活体验和自我成长的一部分,不可分割。 

 

开始是怎么想要出这本书的?}

 

因为老天给我太多旅行的幸运,让我不敢独享独占这份幸运。 

有些时候,生活幸与不幸,只隔着一个念头的距离,向左天堂、向右泥塘。在很多事情上,旅行帮我找到了这个念头往哪儿动的开关或者说方向,所以我想和大家分享。老话说:“天机不可泄露”,其实也没法泄露。只有亲自走过的路,才能成就我们的未来。但是我知道只要用心地旅行过,就会距离理解幸福的密码越来越近。如果要说这本书的诚意在哪儿,我觉得是鼓励大家勇敢地去接受旅行的启示,我相信旅行有为人们提供灵感,让人们生活得更幸福的神奇能量。

初开始写旅行笔记的原因说来有趣,因为我其实是个健忘的人,所以特别希望把旅行中好的时光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来,放在浩瀚互联网的一个小角落里,好让自己日后能够找出来回味,而且这一切其实是为了让自己的“白日梦”更有现场感和真实感。我初开始写这些文章的时候在一家外企工作,因为现实压力很大,精神高度紧张,所以经常去主动回忆起以前旅行当中的种种美好片段,把这种“脑内电影”当做缓解工作压力的一种方法,让自己片刻间神游天外,回到曾经感受过旅行幸福感和满足感的时空去。当时博客刚刚出现不久,于是有一天突发奇想,因为我觉得和我一样身不由己、辛苦工作,但是常常心驰天外的“白日梦想家”一定不少,他们也许没有我这么幸运,没有很多“放电影”的脑内素材,而我有幸去过一些地方,在旅行中感受到天高海阔的正能量,所以觉得感恩命运安排的好方式,就是把旅行中经历的正能量片段变成文字,配上旅行中拍的照片和大家分享,也许看过我博客文章的读者每天可以多几分钟绘声绘色、身历其境的美妙的“发呆感受”,看几分钟唯美的“脑内旅行电影”。

后来越写越多,越写越渴望更多的旅行,为了可以和大家分享,也为了自己能够经常获得这样的“电影片段”,所以就更加热爱旅行,渴望在路上和天地世界灵犀相通、浑然无我的“浩渺感”。很多这样的路上时刻。让人感到自己虽然微尘般渺小,但也是美好、宏大的世界的一份子,这种幸福是其他心灵体验无法比拟和替代的。有了这些旅行中的经历做生活的底色,我发现自己发生里一些微妙的变化,很多以前看来严峻且无法摆脱的困扰变得更容易释怀,小事儿不在乎,大事儿不忐忑,多少活得更自如了些。

我相信这种经历和收获不仅对我是一笔财富,也能帮别人解开生活里的一些懊糟和纠结。当你在泰姬陵背后的亚穆纳河岸边,看着落日缓缓西沉的时候,或者在冰岛的近海目击硕大的鲸鱼凛然不可侵犯地浮上海面的时候,你生活里的麻烦虽然还是依然固我地堆积在那儿,但是日后深陷于麻烦包围的时候,想起这些过往的片段,你可能会多几分豁然开朗,少一些堵心和纠结,换个位置来看,大麻烦会变小,甚至会突发奇想找到出路。

这样顺其自然、推己及人地写来写去,慢慢就有了一本书的内容规模,想来这本书的写作过程前后大概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现在回头看,这十几年正是我年纪刚好、运气刚好、心态刚好、热情也刚刚好够用的十几年,我好的时光花在了路上,花在了对自己幸福心路的描摹和探索上,花在了让更多人感受地平线彼端的天地大美上,我何其幸运。

{·有人说,《好的时光在路上》这本书像是蝴蝶效应里的翅膀,从作者的角度,您认为这本书是如何做到这个效应的?}

大概是因为我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和大家一样是个平凡人吧?(笑)大家把旅行的难度想象得偏大了一点儿,这都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之类杂志和书籍的错,(又笑)他们总爱描写自己的作者或者摄影师怎么九死一生之类的,让大家觉得一上旅途,危机四伏,其实真的像我一样去了他们报道过的地方一看,哈哈,很多他们拍出所谓“大片儿”的场景,其实都已经是开发得很成熟的“旅游节目”了嘛!

我相信正是很多像我一样的普通人,踏出一步去看了,去体验了,才让大家明白其实做个“世界公民”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并不太值得矜夸和自傲。相反地,很多人可能都和我有类似的感受,之所以喜欢旅行,是因为走出去越多,越觉得很多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生活中很多看似难以逾越的困难或者解不开的死结,只是你怯于挑战,所以显得气势汹汹。只要你迈出步,旅行困难的阶段就已经完成了。

与其说这本书产生了“蝴蝶效应”,不如说旅行这只伟大的“蝴蝶”其实经常在我们眼前飞来飞去,只是我们都太忙了,没顾上多看它一眼,或者说我们当中不少的人即便已经插上了这只蝴蝶的翅膀,跟她一起四处飞翔过,但是因为只顾着看周遭的风景,却没想过这只蝴蝶本身的奇妙之处。

自打社交媒体排山倒海地入侵了我们的生活以来,我们做了太多讨好别人的事情,花了太多时间去窥看别人怎么生活、怎么做秀,而且渐渐把这种扭曲的生活方式视为天经地义,却渐渐淡忘了什么事情才是真正让自己欢喜、放松和自在的。当我们忘记自己喜欢什么的时候,便开始和真我渐行渐远,放任自己变成了另一个面目模糊的大多数,甚至是没有主见的愚民盲众。

旅行的好处之一,大概就是把我们的脑袋拧个90度,让一直死盯着屏幕看的眼睛转过来,看看真实的生活吧?

我相信正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好的时光在路上》而走上了旅途,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生活比作秀好看,所以这只蝴蝶才越飞越远,爱旅行也爱思考、爱分享的“蝴蝶族”们的数量才越来越庞大,蔚为壮观地一起传递着旅行的启发和灵感,让旅行的正能量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