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学僧遵照师父所说立马行动起来,过不多久,跑回来说道:“葫芦口太小,我把盐块装进去,它不化;伸进筷子,又搅不动,看来我是没办法开悟啊。” 禅师拿起葫芦倒掉葫芦里的一些水,再轻轻摇晃几下,盐块就溶化了,禅师慈祥地说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搅不得,如何化盐,又如何开悟?” 学僧:“师父是说不用功也可以开悟吗?” 禅师:“修行如弹琴,弦太紧会断,弦太松弹不出声音,生活中得道才是悟道之本。”学僧终于领悟。
  禅宗行者说“瓦砾堆里有无上法”,这也很像学佛的人所说的“细行”,就是生活中细小的行止,如果在细行上有所悟,就能成其大;如果一个人细行完全,则动行举止都能处在定境。因此,细行对学佛的人是非常重要的,民初禅宗高僧来果禅师就说:“我人由一念不觉,才有无明,无明只行细行,未人名色。今既复本细行,是知心源不远……他人参禅难进步,细行人初参即进步。”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这样说过:“佛经上说,一切资生事业,皆是佛事。提倡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其中还有一个更大的利益,就是能够培养佛教徒主动人世的风气。
  厌离世俗生活,但不脱离人间生活,和日常生活打成一片,和众生打成一片。实际上,这既是我们禅宗的古老传统,也深契现代开创的建设人间佛教的伟大事业。
  如果修行者长期远离日常生活,或者和日常生活脱节,不仅容易造成修行走偏,而且修行成就也不容易巩同,更严重的是导致世间佛教的萎缩。” 古时候有一位禅师以令其弟子在炉中寻觅有没有火的方式来开导弟子“悟佛”。
  某天,禅师和弟子正在参禅打坐。室中的炉火已经几近熄尽了。禅师突然问他的弟子:“炉中可还有火?” 此弟子随后起身,手执一铁棍在炉中拔了两下,然后答禅师道:“炉中已无火。”禅师闻此言后即起身来到炉边,拿起铁棍在炉中深深地拨了几下,翻出了里面的炭火,然后问他的弟子说:“这,难道不是火?”弟子在一旁无言。这位禅师此举目的是要其弟子领悟:“佛性本有”,但必须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去挖掘。我们大家每一个人都是拥有着上天赐予我们的智慧,我们都是有着聪明、智慧的,但是我们必须付出努力,努力地学习创造新智慧,这样我们才不会枉负上天赐予我们的伟大的智慧,我们才会拥有更多的成功和更加多的欢乐。
  禅是什么?禅是修行,禅也是生活。能够从生活劳作中体会禅悦法喜的话,这就是禅。
  生活的内容是多彩多姿的,禅的内容同样是极为丰富圆满的,而禅与生活又是密不可分的。从心理状态来说,安详是禅,睿智是禅,无求是禅,无伪是禅。从做人来说,善意的微笑是禅,热情的帮助是禅,无私的奉献是禅,诚实的劳动是禅,正确的进取是禅,正当的追求是禅。从审美意识来说,空灵是禅,含蓄是禅,淡雅是禅,向上是禅,向善是禅。
  李叔同出家后法号弘一。他有一次和他的弟子、后来成为画家与文学家的丰子恺以及一群朋友吃饭,席中,有一个人是学佛的,自认深通禅理佛典,于是很想考验一下弘一大师,就问他:“请问大师,您出家当了和尚后觉得幸福吗?” 大家都盼望着这个闻名天下的高僧能说出什么惊人的禅机。
  谁知道弘一只一边吃着素菜,一边平淡麻木地说: “啊……是,幸福。”说完继续吃菜。大家听后觉得很失望,觉得这个所谓高僧的回答也不过如此。出门之后,在回去的路上,丰子恺也对老师说:“老师,您今天的回答似乎太平常了吧?” 弘一笑道:“有一群浑水里的鱼,一天游到了清水里,发现了这里也有一条鱼。群鱼感叹道,‘这边的水和空气真好啊!’而清水里的鱼很奇怪,说,‘是吗?我怎么没有感觉到啊!’” 丰子恺听后大笑,方悟出老师的高境界。
  一直在“纯空”里的人,是感觉不到纯空的。而那些自以为已经空了,陶醉于所谓“境界”的人,却未必有真境界,未必懂“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