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听与看
  法国《小日报插图》出版感言
  ◎毛喻原
  真实的历史对我们来说是重要的,因为历史的是否真实直接关系到我们现在的是否劣伪,而现在的是否劣伪又必然会涉及到我们的现在能否与我们的未来有效对接。对一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员而言,生命是否不辜负,人生是否不冤枉,是否不空幻,不虚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要取决于他们生活于其中的历史、现实与他们所期盼的未来是否前后对榫、逻辑呼应、因果连线。
  为了更好地还原历史的真实——因为这种真实是现实的根基,未来的保障——我们不仅要学会去听,而且要学会听见,不仅要学会去看,而且要学会看见。因为听与听见不一样,看与看见是两回事。听是有限游戏中生理耳朵的偶然、随意、慵懒动作,听见是无限游戏中灵魂听觉被听的对象给彻底打动、触动与感动,听见的行为中贯穿有一种追寻、探究的人类意志 ;看指的是在限制中去看,是一个有疆域的活动,而看见是要去发现我们在看的过程中所受到的限制,甚至要去看见这种限制本身。看是在一个有边界的空间去观察一个又一个的事物,而看见则是看到存在全景中一个个不断扩大、外延的视阈。听与看的结果是普世意识的进化,普世价值的形成。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属于视觉文化,而西方文化属于听觉文化。这是两种在看与听方面有着明显不同的文化,前者重眼睛(看),后者重耳朵(听)。它们各自的文字起源及其终定型为这种文化的差异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本来,中国文化在看的方面与西方文化相比是具有明显优势的,似乎我们先天就更倾心于、偏向于视觉、象形、外观、画面之类的东西。无疑,视觉是我们的强项,只可惜在历史上由于种种说得出与说不出的原因,我们的看受到了诸多的限制,我们看的更多是局域之象、零星之象、下阈之象、离散之象。看是看了,但看的东西极其可怜,数量有限,即使看了,实际上又没有看见,诚然看见,其实又没有真正贯通、理解。在加上听的付诸阙如,这就使我们对历史的拼图、还原工作极其地离题不靠谱,极其地拉稀摆带,极其地忽悠有余、较真不足,甚至大有被伪历史彻底玩弄、欺骗之嫌。没有真实的历史,我们的现实就是漂浮的,现实没有被准确定位,那未来肯定就找不到方向,是盲目的。如此,一个社会的宿命就只能是过去对于未来的永远胜利,而不是一个充满理想的未来决胜于一个已成事实的过去。要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它的历史是杜撰的,现实是荒诞的,未来是虚幻的,那一切的一切就棘手到了极点,一切的一切就根本无从谈起,你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而为了规避这种杜撰、荒诞、虚幻,有效的办法之一恐怕就是我们应该尽量地去多听,并且听见,多看,并且看见,当然,还要多想,并且要想得彻底,想得明白。否则,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画中饼、水中月、云中阁。做了也等于白做,也许,不做什么
  比做什么更强、更好。就像我们说,在一个大踏步倒退的时代,不动就是进步是一个道理。
  历史之所以向我们呈现出一种云遮雾绕的景象,是因为我们鲜有去做祛瘴除霾的工作 ;我们之所以对历史的认识多有混乱、偏差,甚至颠倒,是因为我们勘查的工作踩点不够,样本偏少,参照匮乏。如果我们尽量地多踩点、多样本、多参照,兴许我们就更有可能接近历史的真实与原貌,从而为我们的迈步定下一个更合乎历史进步逻辑的基点。
  基于以上的理由,《小日报插图》的出版可圈可点,可歌可贺,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打量我们近代历史的他者目光,向我们呈现了一幅幅我们之前从来没有见过的历史画面。无论从文献学、历史学,还是社会学、政治学的角度看,这都是一本珍贵的手绘画册。全书收集的100多幅彩图,大多来自法国的《小日报》,并且全都出自当时法国的名家之手,由报社专门派往中国进行现场采访报道的一流画家兼新闻记者亲自绘制。书中的内容非常丰富,由于有强烈的现场感,所以极具视觉的冲击力,多半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既有重大历史时刻的立此存照,比如,关于中国的革命运动、义和团、中国的饥荒、满洲大瘟疫、清太后与皇帝的驾崩、中国使团在巴黎、日军在满洲的残酷报复、远东事件、攻占西藏等 ;也有近代中国风俗、景物的有趣描绘,比如,中国的架飞机、兵站的娱乐、当众剪长辫、蒙古的汽车、中国楼宇、征兵入伍、甲午战争时期的上海港等。其中,有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大头像,比如慈禧、李鸿章、北京教区主教樊国良、俄国满洲的司令官林涅维区将军等,我想是读者十分愿意目睹的。这些绘画的时间跨度是 1891 年至 1911 年。而这几个年头又恰逢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拐点——辛亥革命前夕,所以,这些画面就尤其难能多得,显得特别有意思,有意义,很值得我们仔细端详,耐心品读。
  尽管画册中所记载的大多都是我国近代史上的悲惨事件,比如暴乱、杀戮、瘟疫、饥荒、战争、酷刑,但我仍是相信,只要是真实的历史,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忽略、遗忘。因为遗忘历史,意味着同样的悲剧就有可能会再次发生。我认为,我们能从悲惨事件中学到的东西绝不会比从幸福事件中学到的更少。往往是悲惨的事件更能触动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更能吸教训,长记性,赋予我们对人类本性更为人道的理解与认知,从而让我们以及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更有可能向更好的方面依情转化、顺势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