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上篇 历史与文化
  第一章 理学名镇
  元坑,是闽西北山区的一个古村落,位于顺昌县的西南部,是顺昌县元坑镇政府和墟镇所在地,距离县城约 17千米。元坑古村落风景秀丽,历史悠久,至今保留大量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古桥梁、古寺庙、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匾、古碑刻、古族谱。这些古建筑、古文物,或造型别致隽永,或风貌古朴淡雅,成为元坑古村落标志性的历史人文景观,也蕴涵着深厚的理学传统(图 1-1)。
  早在两宋时期,元坑蛟溪廖氏就先后诞生了廖刚( 1070~1143年)、廖德明(1140~1213年)两位理学名臣。据顺昌漠武廖氏(蛟溪廖氏分支)现存的乾隆四十五年( 1780年)《闽顺廖氏族谱》记载,廖氏始祖廖前,“字胜启,以父隆平侯孟光公勋,荫真州判官,升南剑州刺史,嗣迁将乐之龙池莲花峰下居焉”。传至第五世孙廖镇,官任唐吉王府司马,其弟廖业官任唐睦王府司马。廖镇、廖业兄弟“以两司马自将乐之龙池莲花峰下偕迁于交溪(今元坑蛟溪村)”,是为顺昌蛟溪廖氏开基始祖。这就是说,廖氏自唐代起就开始定居元坑蛟溪村,迄今一千多年。
  廖刚 宋代理学名臣,为廖镇之元孙,派行第十世。廖刚原名世芳,字用中,宋神宗熙宁三年( 1070年)出生于蛟溪村金溪对岸高峰山下的廖坑村(今属元坑镇),自号高峰居士;学者称之为高峰先生,世称廖高峰。廖刚少时从学于演绎“立雪程门”佳话的著名理学家将乐县的杨时( 1053~1135年),宋哲宗绍圣四年( 1097年)中乡举,徽宗崇宁五年( 1106年)登进士第,历官漳州司录、国子录、监察御史、知兴化军、福建路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起居舍人、吏部侍郎兼侍讲、吏部给事中、户部侍郎、刑部侍郎、知漳州、工部尚书、提举亳州明道宫,宋高宗绍兴十年( 1140年)致仕,绍兴十三年( 1143年)病逝,享年七十四岁,葬于顺昌县元坑蛟溪村凤山之原,赠少师,谥文肃,追封顺昌开国男(图 1-2)。有《高峰文集》行于世。
  廖刚为官刚正不阿,论奏时弊,无所畏避,先后为当朝权相蔡京、秦桧所不容。廖刚于学于官,堪称一代理学名臣。明正德年间编著的《顺昌邑志》赞其曰:“高峰之英,笃钟伟人,道南高第,绍兴名臣,忠直抗言,奸邪沮气,完名全节,仪刊百世。”据廖氏族谱记载,廖刚生有四子,长子迟,“历官朝散大夫,知均州,配(缺)氏,俱葬廖坑蛇山”;次子过,“历官朝请大夫,知梧州”;三子遂,“历官承议郎,知化
  图1-1 元坑古镇在顺昌县的位置上:顺昌行政区划图 下:民国二十五年《顺昌县志》所载顺昌县全图
  州,配李氏,合葬大槎”;四子伯宪,“元名蘧,号梦仙,绍兴戊午进士,历官广西路提点刑狱公事、吏部尚书,配张氏、姚氏、谢氏,均诰命,俱葬邵武庵溪水尾双溪口”。《宋史》称廖刚诸子“仕皆秉麾节,乡人号为万石廖氏”,堪称巨家大族。
  廖刚的事迹,除了见之于正史文献的记载,在元坑一带,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廖刚请土地公婆搬家的传说和故事。原来,廖刚故里廖坑村坐落在金溪北岸,蛟溪村在金溪南岸,两村仅一河之隔,既是同宗,又同属静安里。据载,静安里社(即土地庙)坐落于溪南蛟溪村后,庙中供有四尊社神,两男两女,即为两对土地公婆,相传这土地二公还是兄弟二人,而溪北廖坑村却无里社,每逢春秋祭祀,村民均要过溪往蛟溪村里社祭拜祈报,甚为不便。宋高宗建炎元年( 1127年),回乡探亲的廖刚邀集村中耆老,往溪南社庙中请起这对土地公婆神像,于溪北村中立庙安奉,从此廖坑村开始有独立的里社神庙,名曰龙沙庙。廖刚撰的《龙沙庙记》载:
  交溪南北为静安里,溪北之人,岁时奉里社于溪南之岭表,不知始于何年。率夜半往待事于祠下,虽甚寒,若大风雨无敢改也。或不得时渡而奠献,独后往往举家惶惧,以为一岁不满之事。余尝怪之,顷因会诸耆老而语之曰:里有社,初无定所,亦各于其井庐之间为之,从其便也。惟溪北人烟实强半于溪南,岂不能筑一坛以为祈报地,顾必登舟涉岭,而后以为勤耶?父老矍然,咸曰:曾弗尔思,第见所从来久游,以为当然耳。因复谓曰:社神必立妃配,姑置不论,今岭表乃有二神像,与妃而四,列坐堂上,莫适为尊。递传以为兄弟二人而已,莫知其所以祀,是独不可分于南北社乎?且余畴昔尝梦游茔林龙沙之间,见庙宇甚设,今犹仿佛于心。吾党之社,岂此其地乎?试相与行,相之果得爽塏焉,卜之而吉。乃使诣祠而请曰:愿辂神像一躯与妃,为溪北地主,一正庙貌,庶几少于礼典。神聪惟听,亟蒙印可。于是无小无大,欢欣歌舞,相与捐金出力,惟恐其后。不再月而庙成,乃涓吉备礼而遂迁之焉。实经
  始于建炎元年( 1127年)八月,而奉安于十有二月壬子也。凡为屋二十间,神御曰堂庙,曰灵感,神君著兆于梦也。左右前后,四山特高大,而对峙溪流,直庙以来朝,盖山水之佳处也。门庭严邃,绘图森罗,里人瞻仰肃心有加,遂为子孙百世不改之祠,夫亦岂偶然哉! a
  廖刚起神立社一事,既让我们看到一位宋代的理学名臣对于乡村信仰和社区仪式活动的热衷和重视,也表明在南宋初年,元坑廖坑村开始与蛟溪村分离发展为拥有各自祭祀组织系统的村落社区,反映了两宋之际蛟溪廖氏家族繁衍发展和分迁扩大的历史变迁过程。
  廖德明 南宋理学名臣,是蛟溪廖氏另一始迁祖廖业的再传子孙,派行第十八世。其字思诚,后改字子晦,宋高宗绍兴十年( 1140年)出生于元坑槎溪村,故号槎溪,学者称之为槎溪先生,世称廖槎溪。廖德明少时信仰佛学,后来因受大儒杨时著作的影响而浸心于理学。朱熹讲学闽北时,廖德明投其门下,受业其间,成为朱熹的得意门生。宋孝宗乾道五年( 1169年),廖德明登进士第,出任莆田知县,在当地大毁淫祠,宣扬理学;之后历官浔州知州、广东提举刑狱、广州知州、广南路经略、吏部左选郎官,颇有政声,且有《槎溪集》等著作行于世。朱熹称他学有根据,为政能举,可谓一代理学名臣。
  廖德明的先人于何时从蛟溪村分迁槎溪村,廖氏族谱未见记载。不过,槎溪廖氏的兴起从廖德明的发达开始,似无疑问。传说廖德明出生时,廖家仍很穷。廖德明考上进士、走上仕途之后,家道开始兴旺。据廖氏族谱记载,廖德明的长子廖长叔“由乡贡进士任潮阳县,升闽城左参政,绍兴壬午( 1162年)生,配钱氏,卒俱葬坑田庵后,子二:根、本”。廖根,“字孟原,以贤良荐授临川尉,淳熙癸卯( 1183年)生,卒葬大槎;配宋氏,子三:兴一、兴二、兴三”。这时期,槎溪廖氏可能已经人满为患,一些族人开始外迁。其中,兴二( 1213~?年)、兴三( 1219~?年)兄弟迁居漠武一带发展,逐渐成为当地大族。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漠武廖氏创建规模宏大的廖氏宗祠,奉廖德明为始祖。每年清明,散居郑坊、元坑、槎溪、武坊乃至将乐县高唐、沙县夏茂等地的廖氏族人皆至漠武宗祠祭祀。
  作为一代理学名臣和顺昌先贤,廖刚、廖德明二人不仅名载史书,也为元坑留下了重要的人文史迹。至今,廖坑村有廖刚旧宅,槎溪村有廖德明旧宅;交溪村凤山下有廖刚古墓,交溪村黄坊山下有廖德明古墓。
  在元坑一带,还广为流传着关于廖刚和廖德明的各种传说故事和历史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