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角逐,在濒海

  海战史上的几次大海战都是在远海洋面上进行,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航空母舰在辽阔的海面上进行激战。所以,世界上的海军强国都重视发展大型远洋战舰,使其海军舰队具有强大的远洋作战能力。

但是,在近几年内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些海军强国的目光转向近海、沿海海域,这些国家的海军舰船科研设计人员闻风而动,一批能在濒海水域作战的新战舰应运而生,这就是“濒海战斗舰”,它们将角逐,在濒海。 

 

                   濒海作战”的由来

  在上一个世纪的冷战时期,美国海军实行远洋战略,其装备发展计划是针对前苏联海军进行武器竞赛,把发展远洋作战能力置于首位,全力发展航空母舰、核潜艇、宙斯盾战舰等大型远洋战舰。

  1991年,苏联解体了,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海军作战对象也发生了变化。美国海军认识到,今日海战场在近海濒海水域,在近30年内的局部战争中,美国海军在战斗中损失了5艘军舰,其中3艘被水雷损坏1艘被反舰导弹击中,1艘被自杀小艇所破坏,全部发生在近海濒海水域。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舰队的一半战舰停泊在海湾的濒海水域。由此,美国海军提出了“濒海作战”概念,并提出了发展“濒海战斗舰”计划。

  所谓“濒海战斗舰”(代号LCS)是指一种能在全球沿海水域作战的速度高、机动性好的水面舰艇。美国海军对“濒海战斗舰”的要求是它能完成下列两类任务:一类是海上作战任务,能在濒海海域作战,包括针对敌方小型舰船的濒海反水面作战、针对敌方潜艇的反潜作战和濒海水雷对抗作战;同时能执行海上拦截和本土防卫任务。另一类是辅助战斗任务,包括海上监视、侦察和情报搜集,支持特种作战和支持人员/物资输送。美国海军要求“濒海战斗舰”能在濒海环境中独立作战,又要能与美国海军舰队、美国海岸警卫队或盟邦舰队协同作业。

按照美国海军的要求,“濒海战斗舰”的基本架构分为两大部分:海上骨架和任务模块。

所谓“海上骨架”,即其核心系统,是所有濒海战斗舰”基本共通单元,不因任务变化而有不同,包括舰体载台、动力与航行操作系统以及其他的基础系统等;而“任务模块”是根据它所执行任务的不同而装备的模块,是即插即用的装备模块,根据不同的用途而规划出几种不同的任务模块。

为了达到“即插即用”, “濒海战斗舰”的战斗系统使用开放式架构。为了便于快速换装,“濒海战斗舰”的任务模块次系统都安装在符合标准货柜尺寸的容器内,安装固定后只需联上电源以及与舰上作战系统的数据扁平电缆,就能运作。一个基本的“海上骨架”结合特定任务所需的任务模块后,就构成一个完整的作战单元。

若要改变一艘“濒海战斗舰”任务,只需换装对应的任务模块。由于该种战舰具有“即插即用”的特性,所以它能直接在军港基地里迅速换装任务模块,不需回到船厂进行换装。

在“濒海战斗舰”上装备有多种传感器和作战系统,并能根据任务需要,灵活组装不同的武器模块系统,使其在反潜、反水雷、反水面舰艇的作战技术、战术性能方面有质的提升。“濒海战斗舰”能面对各种威胁,它能攻击、回避高速快艇,进行濒海海域作战;它也能进入雷区,进行反水雷战;还能在濒海水域进行反潜战。

由于“濒海战斗舰”具有良好的规避敌方雷达探测和通信指挥能力,能秘密行驶至敌海岸,协助特种部队作战。可以这样说:“濒海战斗舰”是未来近海濒海水域的“全能战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