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前言:百病生于气 养生先养心

心要静,身要动,营养均衡不过剩,这是历代各个门派的养生家共同提倡的养生三大法宝。静能生慧,用智慧去处理一切,则诸般难题就会迎刃而解。而且心静则身安,身安则体健,心安体健则百病少生。动能生阳,阳气旺盛而通达,则气血流畅,肌肉丰满,筋骨强健。营养均衡不过剩,就能够不得少得代谢疾病。一般来说,谈运动养生和饮食养生,言之有物,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容易被大家理解和接受。讲养心、静心、修心、调控意识情绪,听起来虚无飘渺,做起来无形无影,就难被大家理解、重视和接受。其实静心才是健康长寿的首要法宝,养心才是养生诸法中的法门。

影响人类健康长寿的主要因素是疾病,古代中医把导致疾病的原因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感受了外来的风寒暑湿燥火以及具有传染性的疫疠邪气而发病,这叫外因;二是由于内生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过激或负性情绪持续过久而发病,这叫内因;三是由于饮食不当、性生活失调、跌扑刀枪虫兽所伤而发病,这叫不内外因。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物质生活的富足、预防医学的发展,外因和不内外因都得到了有效的防范,唯独情绪过激和负性情绪持久而导致发病的内因却愈演愈烈,成为了威胁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的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说,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没有哪一种灾难会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一代青年带来无与伦比的痛苦。而临床统计显示,由于心理情绪因素而造成的心身性疾病,高达就诊病人总数的80%-90%。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90%的健康问题都与精神压力有关。可见当代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是人类自身的负向情绪和过激情绪。

作为一名医生,我和各种各样的病人打交道已经半个世纪,对病人在疾病的痛苦中挣扎,感同身受。对因心理情绪因素而导致疾病的产生并缠绵难愈,了然胸中。这真可以说是病由心起,魔由心生!我多么希望天下的人都不生病呀!怎样才能不生病?我的结论是:不生气就不生病!当然我这里所说的“生气”,代表所有的负向情绪和过激情绪,我这里的所说的“病”,主要是指心身性疾病和精神疾病。

本书呈献给大家的是,我亲眼看到的因为心理情绪因素所导致的疾病产生、家庭失和、事业挫折的大量实例,借此希望人们能意识到,防病抗衰老重点在调节控制情绪,实现健康长寿关键在养心修性。百病生于气,养生先养心。

人有情绪是本能,人能控制情绪是本领,人人都要认识本能,又应当不断提高本领。如何调节控制情绪、修心养性?本书则选取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与大家分享。

当本书出版之际,感谢纪红女士,提供了古今中外大量参考文献并协助整理了部分临床资料。感谢赵颖农先生,协助翻译了所需的国外文献。感谢轻工业出版社的金牌编辑童树春先生,为本书的编辑加工提出了宝贵建议。感谢东方出版社的王莉莉、王丽娜编辑,为本书的编辑整理付出了诸多的辛劳。更感谢东方出版社的许剑秋总编辑,为本书的出版关心、关爱和一路绿灯放行。

                                                          2014102日于北京

 

人脑生来有两个,关照好肠脑才能根除消化系统慢性病(节选自第三章)

 

从临床观察可见,几乎所有的消化系统疾病,除了因饮食不洁和饮食不节外,几乎都和负性情绪相关,尤其和生气相关。看来古人把情绪和肠子联系起来的说法并不是随意为之,而是深有体会的。那么现代自然科学怎么认识这个问题呢?近些年,医学科学家和生物学家研究发现,人生来就有两个脑,一个是颅脑,一个是肠脑。

 

动物初的神经系统起始于管形的蠕虫动物,那时没有颅脑,神经细胞就在消化道的组织中,在食管、胃、小肠与结肠(就是大肠)的内层组织中,在那里有神经细胞、神经传递物质、蛋白质和复杂的环行线路,这就是肠脑,也可以叫腹脑。

 

随着生物的进化,生存竞争的激烈,为了能够适应环境,需要更复杂的神经系统,从而发展了中枢神经系统——颅脑。但对健康十分重要的肠神经系统,不能进入头颅再与胃肠相联,为了适应高级动物进食和消化的需要,于是基于自然进化的法则,就保存了有独立功能的肠神经系统。

 

就人来说,早期胚胎发育中产生的神经脊,一部分进入了中枢神经系统,进入头颅,形成颅脑,另一部分变成肠神经系统,分布在消化道,形成肠脑、腹脑。两者通过迷走神经相连接。打一个比喻,颅脑和肠脑就像是一根藤上的两个瓜,会相互影响,荣则俱荣,枯则俱枯。

 

在肠脑中几乎能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如血清素、多巴胺、谷氨酸、去甲肾上腺素、一氧化氮等等。此外,肠脑中还存在多种被称为神经肽的脑蛋白、脑啡肽以及对神经起显著作用的化学物质。神经肽是泛指存在于神经组织并参与神经系统功能作用的内源性活性物质,是一类特殊的信息物质,作用广泛而又复杂,在体内调节多种多样的生理功能,如痛觉、睡眠、情绪、学习与记忆、乃至神经系统本身的分化和发育都受神经肽的调节。

 

负性情绪会明显地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影响神经递质和肽类物质的分泌,于是就直接影响了消化系统工作的异常,造成了消化系统从上到下的大多数疾病的发生,并进而影响到全身健康状况的改变。也就是说,当你抑郁的时候,胃肠的神经系统也在抑郁;当你焦虑的时候,胃肠的神经系统也在焦虑;当你悲伤忧愁或者生气暴怒的时候,胃肠的神经系统也在悲伤忧愁生气暴怒。

 

我们前面所说的肠易激综合症、肠痉挛腹痛、便秘、肠穿孔、急性阑尾炎伴穿孔,以及上一章谈到的贲门失弛缓症、反流性食管炎、各种急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等,就是负性情绪导致颅脑和肠脑功能失调引起的。

 

治疗这样的病证,并不是只用治疗胃肠疾病的药物就可以获得疗效的,这些方法只是治标而不治本,而要用调控情绪为主的方法,用中医的话来说,就是舒肝解郁,和胃调脾,定志安神,通过药物来改善体质,进一步就可以达到调控情绪,根除消化系统慢性疾病的效果。

 

这样看来,断肠人在天涯,我搜肠刮肚想起的愁肠百结、愁肠九回、九曲回肠、愁肠寸断、泪干肠断、倾肠倒肚、柔肠寸断、牵肠挂肚、柔肠百转、荡气回肠、古道热肠、别具心肠、蛇蝎心肠、锦绣肝肠、热心肠、铁石心肠等等,真的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古人超敏感的身心感觉、身心感受得出的经得起现代科学验证的结论。

后记:大医治未病

在门诊跟随郝老师看诊,每当看到病人焦虑而来欣喜而去,从心里也不由得欢喜。可每次遇到病人感谢郝老师时,老师对病人讲得多的一句话是:“不用谢我,是你的自调机能恢复得好,所以病就好了,我只是帮了点儿小忙。”开始我并不太理解这句话,心想是老师过谦了吧,那些病人无一不是走过了漫长的求医之路,来的时候大多是要问“我这病能好吗?”“我这可是疑难杂症啊!”近乎无望的忧虑伴随着病人。直到有一天我真的读懂了老师的医道才恍然大悟,老师“治的是得病的人,而不只是人得的病”。这番思想与2500年前西方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所说的“疾病的痊愈是要通过自身的自愈力,医师只是在旁协助而已”同出一辙。

作为一个学医从医五十载以上的老中医,他的愿望是,希望天下人都不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每次有人请他去讲课,他都坚持讲养生、讲预防、讲如何知未病和治未病。

治未病是《黄帝内经》的思想,包括了未病先防和小病早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讲的是未病先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说的就是小病早治。这些话依然适用于科技如此发达的今日,否则像乔布斯等就不会56岁早逝了。

要想治未病,就必须知未病,前面的《郝万山说健康》里,详细介绍了亚健康的表现和危害,认识亚健康就是知未病。而且书里强调“生命的开始,就是衰老的启动,养生抗衰老,是一辈子都要做的事”,提示养生要从未病开始。而“心要静,身要动,营养均衡不过剩”,则是养生的基本要领,也是治未病的法则。这本《不生气就不生病——郝万山说健康Ⅱ》则以大量案例,警示大家意识情绪是如何影响健康的,负向情绪不仅可以导致许多心身性疾病和精神疾病的产生,甚至可以影响一生的命运与幸福。这显然是是知未病和治未病的续篇。如果你的负向情绪过多,你就要意识到,这就可能是疾病的萌芽。而调节控制情绪,这本身就是治未病。

在这个以名利论成败的年代,焦虑紧张自然难免,负性情绪如影随形。据媒体报道,中国每年过劳死的人数在60万以上,已经超过日本成为过劳死大国。每当看到一些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因为过劳致死,真觉可惜,这原本是人生好的年龄。苏格拉底说,“认清你自己”,而我要强调的是,认清你自己的身体!只有认清自己的身体状况,才能选择适当的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边保养身体边做好事业。如果知道自己是个塑料体格,就不要去干钢铁侠的活,这样人间就会少多少悲剧呀!其实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心平气和,因为心情平静,气血调和,身心才能健康,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承受更大的压力,做出更大的成绩。

可怎么才能心平呢?有些事由不得你不生气!我不气他他气我呀!这也是大家普遍的困惑。郝老师看到并治愈了太多由于身体原因而无法承受压力、无法控制情绪的人,所以在这本书里,他把自己多年行医总结出来的经验告诉大家:治愈身体,平复情绪,就能实现美好的人生。

不生气就不生病,不作死就不会死,这原本就是个朴实的常识,只是人们在拥有健康的时候,常常不认识这个常识。而在生病之后,焦虑紧张恐惧,更不去思考情绪对疾病的康复同样有着直接的作用。希望有缘读到这本书的人,从此能改变观念,重视调控情绪。观念变,你的情绪就会跟着变,情绪变你的健康会跟着变,健康变,你的命运也就从此会翻开新的一页。


纪红

2014年106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