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一座影响世界的山丘
  一
  从重庆往北六十公里,是合川城。出城向东,跨过嘉陵江,有一座小山,山高海拔三百九十一米。
  这样的小山,在地无三尺平、此起彼伏、到处是崇山峻岭的巴渝大地,根本不算什么。然而,就是这座小山,曾经改变了世界的格局,重写了世界的历史。
  这座小山的名字叫钓鱼山。
  悬岩三面阻江湍,古堞摧颓烟雨寒。
  盘石可能容我坐,绿蓑青笠弄长竿。
  以上是明朝进士卢雍所写的一首赞美钓鱼山的诗。的确,钓鱼山位于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交汇处,山虽不高,却三面临江,江水日夜湍流,惊涛拍岸,使山体形成了陡峭的崖壁。诗中描绘的坐山垂钓的情形,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远古时,有位巨人立于山上,持竿垂钓江中。后来,山顶果真有一块巨石,石上有巨人的脚印,此石便被称作钓鱼台。再后来,这座山也就叫作钓鱼山。
  这么美好的传说,加上四周美丽的山水,难怪诗人会发出由衷的感叹。可以想象,山峭陡立,沟壑险峻,山上绿树丛荫,山下江水奔流,就在水雾濛濛、若隐若现之间,有人披蓑戴笠,从容落座,弄竿于形,养心于神。这是何等的惬意,又是何等的美景。
  自从那个远古的传说,抑或传说的远古开始,钓鱼山的居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或许一直过的就是这样的生活。
  时光来到了十三世纪,这里的平静不再,代之以炮声隆隆;这里的清爽没有了,代之以硝烟弥漫。这一切,都源自于几千里之外蒙古斡难河边上的一个人——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于一二○六年统一北方草原各个部落,成立蒙古汗国。这个剽悍的男人率领他的战马,四处出击,所到之处如洪水猛兽,排山倒海,致使其国土迅速向外扩张。蒙古汗国先后灭亡了中国北方的西辽、西夏、金朝,进而东征高丽,西掠西亚、俄罗斯和东欧。不久,又把进攻的矛头对准南宋。十三世纪三十年代,蒙古军队多次攻掠四川,位于川东的重镇重庆、合州(今合川),成了蒙宋攻防战的前沿。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有一个人来到了钓鱼山。他叫余玠,是南宋时期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一二四三年春,当他登上钓鱼山时,这里仅仅是一个只有几十人驻守的兵寨。他俯视山边的沟壑和山下的急流,再把目光眺过嘉陵江,远处是层层的山峦。由此,他想到了一条抵御蒙古军的计策。
  余玠想到的,就是利用钓鱼山的山险水急之势,在山上筑起一座城堡,屯兵备战,以守待攻,以此来控扼蒙军南下之路。经过余玠的大兴土木,再加上他的后任王坚的拓展、巩固,十几年下来,钓鱼山上赫然竖立起了一座山城。山城的面积有二点五平方公里,四周筑有坚固的城墙。城墙依山势而建,大部分建在直立的崖壁上,高达几十米。城里有军民数万,兵精粮足。除了军政要所,还建有民居、寺院、学校、作坊。为了解决吃水问题,城内开有大小天池十四所,水井九十二眼。
  自从有了这座山城,钓鱼山渐渐不再有人提起,取而代之的是钓鱼城。随着即将到来的一场战争,钓鱼城三个字载入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史册。
  二
  如果说因为有成吉思汗才有钓鱼城,那么,真正使钓鱼城名扬中外的则是他的孙子蒙哥。
  蒙哥于一二五一年成为蒙古帝国的第四位大汗。此人一生英勇善战、雄心勃勃,其个性完全继承了他的祖父。他即位后制定了一个周密的灭宋计划。按照蒙古人擅长长途跋涉、迂回作战的方略,他在当政后的第二年,先命其弟忽必烈远征云南的大理国,对南宋形成了北、西两面包抄。而此时的南宋,东、南两面均为大海,可谓无路可逃。
  经过几年的准备,蒙哥于一二五七年春下令“诸王出师征宋”,开始对南宋发动全面进攻。
  此次灭宋之战兵分三路。一为东路,由河南进入湖北,进攻武汉;一为西路,由云南经广西进入湖南,进攻长沙;一为中路,由陕西进入四川,进攻重庆。三路军计划在武汉会师,然后顺江东下,直取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杭州)。蒙哥亲自率领中路军,这不仅因为在战略布局上中路处于主攻的重要地位,还因为四川为天府之国,占领了四川就等于切断了南宋很大一部分物资供应和财源。
  一二五七年九月,蒙哥率领十万大军自蒙古帝国的首都和林(今位于蒙古国境内鄂尔浑河上游的哈尔和林)出发,于次年四月到达甘肃东部六盘山。随后,他和他的军队一路过关斩将,由陕西陇县进入四川北部,顺利拿下了几十座城池,并于当年底到达合州城下。此时的合州城几乎是一座虚城,军政首脑机关和重兵都集中到了钓鱼城。蒙哥欲继续南下,必须先拔掉钓鱼城这只拦路虎。
  攻打钓鱼城的战斗于一二五九年二月开始。
  此时的蒙古军队早已不仅仅会骑马射箭,他们从西夏、金人的手中,缴获了许多中原的攻城武器,如云梯、弩石机、破门槌、飞火雷等。面对高高的钓鱼城城墙,他们一次又一次发动了进攻。但是,这些进攻都被城内的宋军击退。钓鱼城的士兵在王坚、张珏的领导下,分兵把守各个城门和城墙垛堞,凭籍居高临下的优势,展开了英勇的防御战。蒙军曾几度登上城头,与守城士兵进行肉搏战,终因宋兵顽强搏斗,拼死护城,蒙军还是败下阵来。
  就这样,城下是密匝匝的蒙古军,城上是怒目圆睁的宋兵。一方猛力进攻,另一方拼死防守。攻城,护城,再攻城,再护城。就在几公里长的城墙一线,到处是战火与硝烟。
  那年钓鱼山的树木没有绿叶,树干被硝烟熏黑;那年嘉陵江的水不再清澈,整条江被鲜血染红。
  这场战争何其惨烈,又何其壮观!说它惨烈,蒙古大军十万人,钓鱼城内军民也有几万人,双方近距离短兵相接,轮番上阵厮杀。不难想像,当时钓鱼城城墙上下内外,血肉横飞,陈尸数万,这些尸体足以堆成一个与城墙一样大小的人墙。说它壮观,战斗中双方都运用了当时世界上的武器——火药弹,它们燃烧的烟火映红了半个天空。“孤城百仞接云烟,撑住巴渝半壁天。”这是明朝胡应先对钓鱼城之战的写照。钓鱼城内至今保存着在地面岩石上开凿的九口大锅,据一位现代军事家看后说,那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早和的火药作坊。
  这场攻防战从冬天打到春天,又从春天打到夏天。蒙哥,这位曾经驰骋疆场、所向披靡的蒙古帝国大汗,被困在一个小山脚下半年有逾,感到莫大的屈辱。他坐不住了。
  一二五九年七月二十一日,这是中国和世界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日子。这天一大早,太阳如火球般升起,使得温度骤然上升。从小生活在北方草原的蒙哥,本不习惯川东这一带闷热的夏天,这天的气温更使他如火中烧。他一边抹着胡须上的汗,一边纵身上马,带领将士冲到钓鱼城下。就在双方交战如火如荼之际,一发从城墙上抛下的炮弹落在蒙哥身边。他当场倒地,身负重伤,不久即魂归西天。一代枭雄就这样结束了生命。
  有关蒙哥的死,史家历来莫衷一是。除了中炮身亡外,还有中箭而死、病死、溺死、气死等说法。无论哪种说法,有一点是大家都肯定的,即蒙哥是死于钓鱼城的攻战中。
  想必蒙哥临死前一定含冤愤天,慨然嗟叹:我戎马一生,纵横千里,曾翻越万丈高山,攻克无数城池,而今日却败在一个弹丸之地的小山丘下。这非我无能,一定是神灭我!
  三
  蒙哥一死,蒙古军队不得不回撤,这意味着他的灭宋之战以失败告终。中国的南宋政权得以继续偏安一方,后来被忽必烈统治的元朝灭亡,当然这是二十年后的事。
  蒙哥之死,犹如大海深处的一次地震,震中表面平静,真正的灾难是遥远岸边的海啸。事实的确如此,蒙哥死后,钓鱼城和中国其他蒙宋交战的战场出现了暂时的安宁,但在大蒙古国遥远的西域边陲却引发了强烈的震动,并导致灾难的后果。
  先让我们来看看蒙哥临死前的世界大格局。
  这又得从成吉思汗说起。
  时间倒流四十年,也就是一二一九年,成吉思汗派往西方的一支四百五十人的商队,被花剌子模国(在今乌兹别克一带)的官吏劫杀。成吉思汗一怒之下率兵征战,直到把该国的国王摩诃末消灭。
  如果说成吉思汗是迫不得已才开始的西征,那么,一旦他到达花剌子模,他发现,西征是一个明智之举,并进而把它上升为一种战略。成吉思汗和他的军队,从草原的深处走出来,尚未摆脱落后、荒蛮的游牧部落经济,而当他们到达中亚的时候,看到了大片肥沃的土地和牛羊,以及许多金银珠宝等商品,远比他们的家乡发达。于是,成吉思汗决定暂时不忙着回蒙古草原,派兵继续前进。派去的军队向北到达第聂伯河和克里米亚半岛,并在那里大败钦察和俄罗斯联军。在多次劫掠、收获丰满之后,他才班师东归。成吉思汗这一走就是五年多,直到一二二五年春天才回到和林。
  这是蒙古帝国的次西征。
  成吉思汗的继任者、他的儿子窝阔台指挥了第二次西征,那是一二三五年。这时候已经不需要什么理由,因为在窝阔台眼里,他的父亲及其军队曾经到过的地方,就是蒙古帝国的国土。所不同的是,他派出的西征军由他以及兄弟的长子、也就是成吉思汗的长孙们率领,除他们之外,其他蒙古权贵的长子也概不例外,一律充当此次西征的将领。正因为如此,此次西征被称作“长子西征”。
  这次西征的总帅是成吉思汗二儿子的长子拔都。他率领的队伍直奔钦察,于一二三七年春进入北高加索地区。一二三八年一月,他攻克了莫斯科城,二月攻克俄罗斯大公所在地弗拉基米尔城,一二四〇年十一月占领罗斯古城基辅。在攻陷这些城市之后,蒙古军队到处烧杀抢掠,几乎将整个城市摧毁。从此,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在蒙古人的统治下长达两个半世纪。
  在征服俄罗斯之后,拔都带领蒙古军继续西进,入侵了波兰、匈牙利。正当蒙军逼近奥地利维也纳时,传来了窝阔台的死讯,拔都这才奉命回撤。拔都并没有回国,当他走到半道上听说有了新的大汗,就在伏尔加河下游建立了钦察汗国(或称金帐汗国),其疆域东起额尔齐思河,西到今天的白俄罗斯、乌克兰,南起巴尔喀什湖、里海、黑海,北至北极圈附近。
  这次西征,蒙古军队几乎占领了整个中亚地区,横扫了东欧各国,特别是对西伯利亚和俄罗斯形成了长期的统治。
  蒙古帝国的第三次西征是在蒙哥掌大汗之后。蒙哥是成吉思汗四子拖雷的长子,自然参加了“长子西征”,因而他对西域了然于心、念念不忘。他当权后第二年,即派遣他的弟弟旭烈兀率队西征。
  此次西征的目标是西亚、阿拉伯地区。旭烈兀只用几年时间就消灭了当时伊斯兰世界的两大强国。一个是在今伊朗境内的亦思马因派王国木剌夷,另一个是在今伊拉克境内的逊尼派王国黑衣大色(亦称大食国)。特别是后者,从公元八世纪开始建立了哈拔斯王朝,国王哈里发已传位三十六代,其首都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辉煌的城市之一。一二五八年二月,旭烈兀率领蒙古军攻入巴格达,处死了国王,结束了这个延续六百年的阿拉伯帝国。据史料记载,旭烈兀在巴格达屠杀了数十万人,并把这座城市付之一炬。在这之后,旭烈兀又攻克了叙利亚。当他的部队浩浩荡荡向西奈半岛挺进,准备进军埃及的时候,蒙哥正在东方的钓鱼城下鏖战。
  此时的蒙古帝国,东起太平洋沿岸的朝鲜半岛,西到地中海,南至波斯湾、阿曼湾,北达波罗的海,面积超过三千四百万平方公里,其疆域囊括了今天二十多个国家。在这片广袤的范围内,生活着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生活方式的族群,他们有着各自的历史和文化。仅从宗教来看,就有蒙古人的萨满教,中国境内的佛教、道教、摩尼教,西伯利亚及东欧地区的基督教,阿拉伯地区的伊斯兰教。蒙古军队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有意无意地把中国在唐、宋时期形成的先进文化、科技和生产方式带到那里,包括把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造币术等传授给当地。
  再看看世界其他地方。此时的欧洲,正处在黑暗沉重的中世纪。就在成吉思汗西征的那一年(一二二〇年),教皇洪诺留三世设立了臭名昭著的“宗教裁判所”,对异教徒进行残酷迫害。教会神权统治了一切,以教皇为首的教会势力正在开展针对东方穆斯林的“十字军东征”(一〇九六年至一二七〇年),因此,当时的欧洲根本无法组织起针对蒙古人的有效抵抗。此时的非洲、美洲等地还处在原始状态,因为中国的指南针被欧洲人应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洲际间开辟航路,还要再过约三个世纪才会发生。
  毫无疑问,当时的蒙古帝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并且正处在向外扩张、势不可挡的过程中。
  然而,这一切,因为蒙哥在钓鱼城下战死,便戛然而止。
  四
  蒙哥猝死,在蒙古宗室内引起了继承汗位的争斗。直到来年春天,蒙哥的弟弟忽必烈果断地宣布即大汗位,在这之后他与几个兄弟因此发生了多次战争。
  蒙哥的死讯传到叙利亚前线,旭烈兀当即动身回撤。当他走到今天伊朗北部的大不里士,听说忽必烈已登上汗位,于是他就地建立了伊儿汗国,统治区域相当于今天的伊朗、伊拉克、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以及阿富汗的一部分。他,以及他的后人,统治了这个国家一百多年。
  旭烈兀走后,留守在叙利亚的蒙古军不足二万人。他们很快被埃及军队歼灭。在以后的日子里,伊儿汗国军队虽然同埃及军队有过几次交战,但都以失败告终。自从旭烈兀东撤,蒙古人在幼发拉底河西岸便销声匿迹。
  西域岌岌可危,收兵自保,其他地方也大致如此。
  曾经横跨大半个亚欧大陆的蒙古帝国,在蒙哥死后很快四分五裂。忽必烈虽说是蒙古汗国的大汗,但实际上他只拥有中国北方。除此之外,原先大蒙古国的其他地方被四大汗国占有,即钦察汗国、伊儿汗国、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后两个汗国,虽说都在新疆境内,但它们各自拥汗,与蒙古汗国平起平坐,直到十四世纪初才被元朝兼并。
  总而言之,蒙哥毙命,蒙古帝国便分崩离析,从一个国家分割为五个国家,到后来又演绎为若干国家。擎天大厦,一朝倾覆,再也没有统一的号令,再也没有统一的军事行动,成为一盘散沙。曾经不可一世、横扫千军的大蒙古帝国,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
  钓鱼城的一发火炮,终结了一个蒙古大汗的生命,也终结了一个帝国,终结了一段历史。
  假如没有那发火炮,蒙哥在钓鱼城得胜,结局会怎样谁也无法预料,但以下的事有可能会发生:
  南宋政权提前灭亡;
  旭烈兀进军埃及和北非;
  钦察汗国向西欧挺进;
  大蒙古帝国继续奉行对外扩张政策;
  蒙哥的继任者不是忽必烈……
  当然,历史是没有假如的。一切该发生的都会发生,没有发生的只能是猜想。
  五
  文章写到这里,本该可以结束。忽然想到与钓鱼城有重要关联的另一个人,他就是忽必烈。
  忽必烈在蒙哥之后接掌大汗位。在中国历代统治者当中,他是少有的才能与功绩卓著的一位。不仅如此,他虽然是一位少数民族人,却精通汉文化,他对汉文化和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甚至远远超过许多汉族君王。
  他上台后做的件事就是诏告天下,不再称大汗,而改称皇帝。他在《即位诏书》中批评过去的蒙古汗国“武功迭兴,文治多缺”,因此,他誓将“建极体元,与民更始”,意味着他要从头开始,与民众一起走进万象更新的时代。
  从成吉思汗到蒙哥,依靠杀戮和征服建立了大蒙古帝国,可这种充满血腥的帝国缺少稳固的根基,那就是文治和民心,因而会在顷刻间瓦解。忽必烈非常清醒地看到这一点,所以他在施政后放弃了武力政策,把国家战略的重点由对外扩张转为对内治理。在治国方面,他以周公、唐太宗为榜样,招贤纳士,尊儒敬佛,推行汉人治汉,以达到天下一统。他在执政十一年后,即公元一二七一年,取《周易》中乾元之义,定国号为“大元”。从此,国家不再是蒙古一族之国,而是中华各民族的国家,中国有了一个新的朝代——元朝。
  有元朝的大旗,有多民族的合唱,加上汉文化的凝聚力,忽必烈领导的元朝在较短的时间内就灭亡了南宋,收复了西北,安定了西南和西藏,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四次统一。
  元朝无论是疆域还是国力,都胜于汉唐。在忽必烈当政十五年后,元朝才刚刚勃兴,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在中国住了十七年,回国后告诉西方:中国是世界上强盛、富有的国家。
  历史的大格局,往往因为一个人、一件事而彻底改变,这一铁律,在钓鱼城、在忽必烈那里,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本来按照前面几任蒙古大汗的做法,在蒙哥之后,继任者可以承传成吉思汗的思维,继续把大蒙古帝国经营下去。一切都有条件,一切又都顺理成章。然而,钓鱼城使蒙哥猝然身亡,历史选择了忽必烈。他当政后,让历史的航船来了个急转弯,给大蒙古帝国画上了句号,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可以这样说,钓鱼城摧毁了蒙哥,催生了忽必烈。正是因为他们两个人的交替,中国发生了变化,世界出现了转折。
  同样,由于他们两个人的态度迥异,钓鱼城的命运也截然不同。
  蒙哥战伤于钓鱼城下,行将归天之际留下遗诏:“我之婴疾,为此城也。不讳之后,若克此城,当赭城剖赤,而尽诛之。”
  一二七九年,钓鱼城在守城主将王立带领下,投降元朝。尽管王立和钓鱼城军民一直坚持抵抗,杀蒙军和后来的元军无数,但忽必烈下诏:“鱼城既降,可赦其罪,诸军毋得擅便杀掠,宜与秋毫无犯。”
  一个“赭城剖赤”,一个“秋毫无犯”,前后相差二十年,同样是一国之君,而他们对钓鱼城的处置方法竟有天壤之别。仅仅从这个差别,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前后世界会出现不同的发展轨迹。
  今天,当我们走在钓鱼城的古道上,欣赏那些保存完好的城墙、城门,不禁会想起七百多年前远在北方,主持修建元大都,首开北京城市辉煌的那个人——忽必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