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从事教育工作这么多年,我身边经常有同事会这样问我:小余老师,为什么你的课那么受欢迎?为什么孩子和家长都喜欢听你讲课?有没有什么秘诀?其实我哪儿来的什么秘诀,要真的有,也只有一条,那就是鼓励每个学生说不一样的话。比如我曾经在课堂上问过学生这样一个问题:请将下面这句话改成拟人句——小鸟在树上叫。如果是你来做这道题,你会给出怎样的答案呢?
  我相信,大部分中国学生的答案都是——小鸟在树上唱歌。但这个答案其实并不是我们自己原创的,因为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无数次在课堂上告诉我们:小鸟在树上,那必须得唱歌。我曾经在五年级到六年级的课堂上做过调查,居然有高达92%的学生认为,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小鸟
  在树上唱歌”。但有没有人反思过,这明明是一道开放题,为什么在我们心里却成了一道拥有固定答案的“数学题”了呢?其实这个“固定答
  案”,恰恰是一个民族的学生人格独立意识丧失的表现,也是当今中国教育的创伤。
  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小鸟一定要在树上唱歌?它就不可以说相声吗?不可以吵架吗?不可以聊天谈恋爱吗?我发现,国内
  学生其实有很多新奇的想法,他们之所以在课堂上不愿意表达,是因为我们的课堂总有一种无形的“隔阂”在限制着我们的学生朝更新的方向思考,一旦这层“隔阂”被打破,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释放,学生也会强烈地爱上课堂。经过引导之后,同样的问题,学生总能在瞬间想出一堆连我都想不到的答案:“小鸟在树上背英文单词。”“小鸟在树上发表国旗下演讲。”“小鸟在树上叫:‘我是人啊,我是人啊。’”……这些“离经叛道”的答案可以在瞬间引爆课堂气氛,它让全班同学捧腹大笑的同时,也让课堂多了一分难以抗拒的魅力。但这些,难道不都是正确答案吗?
  总有家长喜欢问我:小余老师,为什么我的孩子就是不喜欢读书写作业,整天迷恋网络游戏呢?我想,如果课堂和作业都是那么无聊和枯燥,换成是家长自己,恐怕也会选择网络游戏吧?记得有一次,我在给初一的学生上人教版的初中课文《在山的那边》。这是一首现代诗,讲的是作者翻山越岭寻找大海的故事。其中有一道练习是: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
  当时很多学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宽广的海域,那迷人的夕阳,那萧瑟的海风,那激情的海浪,都使我如痴如醉……这是相对来说比较传统的答案,可当学生经过点拨之后,也会出现一些有创意,并且适合在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进行传播的答案,比如其中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大海,我终于要见到你了!可是当我翻过后一座山,我了个去!我愣住了!那水臭得跟粪坑里捞出来的一样,鱼全被毒死了。海风吹来,熏倒了成群结队的游客。五颜六色的沙滩,堆满了贝壳的尸体。好不容易见到一条奄奄一息的美人鱼,我兴奋地跑过去想要救她,结果一看,我大喊一声,鬼啊!然后拔腿就跑……我们学语文的终目的,是要让自己写出来的文章被更多的人喜欢,当我们写完一篇文章,首先应该问问自己,我喜欢它吗?如果我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出现,我会给它点赞,会在微信微博上转发它吗?有些学生的答案虽然在别人眼里有些叛逆甚至出格,可在我的课堂上,却有可能拿到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