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自序

    过了花甲之年,回首往事,“倚马可待在现场”确是我近30年新闻生涯中,包括“急难险重”采写工作在内的工作常态。

    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没有电脑或电脑初现的时代,所写报道都是我靠一支笔、一双脚板在现场采访后写成的。

    当时大多时间,报纸只有4个版、8个版或12个版,稿源甚多,几乎全据稿件的新闻价值决定取合。

    往往10分钟左右一条消息,一个小时左右一篇场记、特写人物专访、评论……是按照报纸的要求,应时写出。

    支撑我的是信仰:当一名合格的符合党和人民要求的记者。其工作的准则正如一位新闻界老领导所言:“导向是灵魂,真实是生命,以人民为中心。”

    没想到,退休近5年时,又奉命打了一场“倚马可待”的“遭遇战”:在一无大纲,二无教材,备课时间极其紧张的情况下,自成体系,赴大学给新闻学子开设20余个学时、12万字左右讲稿的系列新闻讲座。一些业界人士曾好心相告: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既褴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又“出力不落好”。

    而且是在大病初愈,婉辞未获批准之后。心中的压力陡生。

    2013年10月13日我才看到上级的有关文件。几天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领导开会询问了我系列讲座的内容,10月23日赴洛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煤学院与学界人士商谈自拟的6个系列讲座题目,得到双方的认可后,开始撰写讲稿。10月31日按文件要求上岗讲课,至12月12日6个系列讲座的授课完成,前后正好历时两个月。

    有人说:“你又是‘倚马可待’。”我沉默不语。这两个月,梳理观点、理念和内容,查找案例……一天只有5个小时左右质量不高的睡眠,殚心竭力,甘苦寸心知。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我在想,这次在大学开设系列讲座的准备时间短、任务重,政治上的要求、理论上的阐述、讲实践的分寸等极不好把握。语失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万一“语失”了怎么办?向智者讨教,进行纠正。

    实干兴教。我相信自己的基本政治和业务素质,既干,就“把心窝子掏出来”,坚持学术品格,坦坦荡荡地和大学师生们进行一次思想和业务上的沟通和交流,接受他们的检验。事业的薪火相传高于个人的荣辱得失。

    令人欣慰的是,系列讲座在师生们心中产生了共鸣和肯定。

    “高山老师的系列讲座内容源于实践,联系实际,把自己的采编体会和见解上升为理论,不仅为同学们系统阐述了新闻学原理、基本概念和框架,而且为学生树立了明确的新闻价值观和高尚的职业精神。”

“高山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从业经历和对《河南日报》新进新闻人才的考察,提出了‘以全社会新闻人才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基础课程和学生新闻实践为主体,以课上与课下交流和对话互动为手段,以学生实践作品为平价体系’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

……


 


《倚马可待在现场:高山新闻讲座及作品选》:

  除了新中国的工业制造基地外,九朝古都是很重要的一个文化基因。洛阳名声在外,九朝古都功不可没。

  以上是文化这个概念和我的体会,希望能够加深同学们对文化的理解。

  站在“新闻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高度去诠释新闻的内涵,就会绽放出绚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花。

  切人新闻文化这个主题,我觉得告诉大家文化这个大背景,有助于大家对新闻文化的理解。新闻传媒业是现代社会的神经和血液,新闻工作者采写的一篇篇报道,拍摄的一个个影像和镜头,播出的一段段电台之声,上传到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都在向世界传播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有用知识和信息,揭示着大干世界的许多真相,也在向世界传递出一种大爱和是非认知,从而推动人类历史和社会的发展。

  人们经常能在新闻传播中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在采访一个个新闻事件的时候,我的心弦一次次地被触动。这就是新闻行业的魅力。你能走到别人到不了的地方,见到别人见不到的人和事物。这个大干世界光明的有时你能看得到,黑暗的有时你也能看得到。

  新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且是各种文化的交汇点。新闻记者的报道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体育、卫生、文化、艺术等社会各个行业,如果再具体一些,像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等都在新闻报道的范围之内。

  刚才已经讲了文化包括理想、信仰、道德这些很重要的因素,现在我跟大家主要谈一下信仰问题。什么是信仰?我觉得信仰就是一个人或一个政党、一个团体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持有,就是历史的自觉、心中的理想。人活着就要有信仰,有方向感,这是一个做什么人的问题。你朝什么方向走,你就想做什么人。

  正确的信仰能帮助人们找到人生的方向、奋斗的目标和通向成功、幸福的路径。方向、目标与路径,是每一个青年人生中都要遇到的问题。从历史、现实和长远的趋势看,那种认为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的世界观,那种能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为他人、社会、国家承担责任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实现自我价值和奉献于集体、社会的统一,都值得称道和尊重。冰心老人说过:“如果春天里没有花,人间里没有爱,那还成什么世界?”更具体点讲,信仰不仅仅是一种人生追求,也是一种大爱,爱父母,爱祖国,爱人民,爱常常在你心上。一个人找到了自己正确的信仰,人生就有了归宿,就像给自己的心灵找到了一个温暖的家,就会化成一种情怀,一种力量,一种行为。

  不管时代和新闻媒介形式如何变化,它都需要信仰和核心价值观的指引。

  我讲一个例子。2011年凤凰网转载《武汉晨报》的一篇报道,题目是“我们缺失信仰”。这篇报道记录了优秀篮球运动员姚明在亚洲博鳌论坛上的一段讲话,他说:“当我拿到张NBA10万美金的支票时,我确实很幸福。但是幸福之后,你会有无止境的欲望,所以更重要的是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信仰是我们现在缺失的东西,信仰中包含道德。在某个时候我需要某些依靠,但是在我的文化背景里找不到。”姚明很坦率地承认在某个时期自己部分信仰的淡化或者缺失。可以说,一个人如果只有钱而没有信仰,他也会很空虚。

  昨天中央电视台报道,北京举办了“非公企业家理想信念道德追求”这么一个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出席,讲这个问题。包括联想集团的柳传志、农夫山泉的老板等一些大企业家也去了。为什么企业家要参加理想信念道德追求的座谈会?就是他要考虑他富了以后人生导向和路径该怎么确定。

  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成才,一个企业要成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强大,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力量,更要有强大的文化和道德力量,硬件和软件都要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复兴。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青年人责无旁贷。

  翻开近代以来的新闻史我们就会看到,在中国新闻界,有许多坚持真理、光明磊落、饱学而又有胆有识有为之士,取得了彪炳千秋的业绩。他们的生命属于信仰。中国新闻界的巨子范长江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他一生都在风云变幻的历史环境中不避艰险地努力探索真理,坚持真理。

  1935年,26岁的范长江带着“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问题和西部地区的抗日军事问题”,只身万里到西北地区采访,足迹达川、陕、甘、青、内蒙古等广大区域。他所带的两个问题都是事关“中国向何处去”的焦点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