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引言
  看武侠小说而顺便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真可谓一箭双雕。港、台原版的金庸作品集,每一册的前面都附有与小说内容相关的名胜古迹、书法碑帖、琴谱、棋谱等大量图片,无疑加强了金庸小说的文化品位。
  这就是寓教于乐了。
  而这一形式本身,又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的特征之一。孔子讲《诗》,不仅说它"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还能够"远能事君,迩能事亲",进而还能"多识花木鸟兽之名"。也就是说,《诗》不仅是文艺作品,同时还是伦理、政治作品,又是自然、博物学的教科书,如此一石三鸟,难怪孔子要将它列为儒家经典之首,称为《诗经》。孔子的做法,成了一种经典规范,大大地影响了后世。所以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被人称为"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便不足为奇了。因而,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成为华侨子女的中文--文字、 文学、文化--课本,也就容易理解。
  在同一篇文章中,梁守中先生还写道:"说老实话,笔者在读初中时,也曾从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中领略了不少传统文化知识"。这句"老实话",想必能引起不少有心的中国本土读者的共鸣。肯定有许多人是由读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而受到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
  这就是说,不仅海外的华侨子女需要以金庸等人的武侠小说为文化启蒙的读本,且海内的读者也是一样。
  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先生写道:在20 世纪的中国,佛、道因其不再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重要作用而逐渐为作家所遗忘。除了苏曼殊、许地山、林语堂等寥寥几位,现代小说家很少以和尚道士为其表现对象,作品中透出佛道文化味道的也不多见。倒是在被称为通俗文学的武侠小说中,佛道文化仍在发挥作用,而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以致可以这样说,倘若有人想借文学作品初步了解佛道,不妨从金庸的武侠小说入手。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一川先生则说:金庸作品的特点是用通俗手法表现极深的意义。情节和细节虽然荒诞,但写出
  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对儒释道兵等古典文化的神韵有了重新构建,而且作品体现了人的理想性格和对人性的考察,他与别的武侠小说作家不同,靠的是文化。
  人民大学中文系冷成金先生则更进一步,他说:金庸的武侠小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读者?主要就是它把中国的文化传统雕刻成了一座玲珑剔透的雕像任现代人观赏。在许多地方,金庸把中国的传统提炼为各种理念,再通过形象把理念表现出来,超越了细节的真实,直接诉诸人们心灵的层次。
  以上引述,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和金庸小说本文分析的角度,提示了金庸小说广受欢迎的原因,在于它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魅力。当然,这种魅力只有对中国人才有效果。
  不过,如果说海外华侨子女通过金庸小说来学习祖国传统文化尚属可以理解,那么,祖国本土的读者也要通过金庸的小说来学习祖国传统文化,就不免令人感慨。况且,能够通过金庸小说学到的传统文化,决非佛道二学而已,广至儒家学说,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典章文物、历史地理、医药数理等等,皆可以从金庸小说里窥见一斑。
  如此,应该使我们想到的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
  我们应该注意到,当陈平原先生提到"在20 世纪的中国,佛、道因其不再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重要作用,而逐渐为作家所遗忘",以及"倘若有人想借文学作品初步了解佛道,不妨从金庸的武侠小说入手"时,口气是那么轻松,似乎"佛道"的被遗忘有如一块用旧了的抹布,而谁要想拾起来--比如从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拾起--亦无可无不可。这样来想这个问题,说这个问题,未免太简单了些(当然,我并没有要与陈平原先生争执的意思,因为像他这样想、这样说的人实在太多了。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思想潮流,而且是主流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