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微表情心理学全集》

从手势看出蛛丝马迹,看谁还对你撒谎
微表情关键词

生活中随处有谎言,当然,有些善意的谎言,我们大可不必 理会,但若是谎言出于欺骗,我们又该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被骗呢?其实很 简单,就是看他人说话时的手势。这些微妙的手势,能告诉我们对方是不 是在说谎,成为打开别人心门的钥匙。


很多人看过美剧《别对我撒谎》,它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剧 集。莱特曼博士是一位鉴别谎言的能手,他能通过一个人的面部表情、肢体 语言、语音语调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在说谎以及为什么说谎。生活中随处都有 谎言的存在,有时候我们简单的一个耸肩、一个搓手、一个抿嘴都可能是说 谎的标志,即使是一个说谎高手,也会在细微的肢体动作上泄露出自己的秘 密。而正是这些微妙的身体语言,决定了我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是掌控别 人,还是被别人所掌控。
所以,千万不要忽视了那些微妙的身体语言,说不定它就会成为我们打 开别人心门的一把钥匙。下面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六种撒谎手势。

◎ 用手遮住嘴巴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我们在和别人交谈的时候,如果对方突然用手遮 住嘴巴,那么表示大多是因为说了谎,他正试图通过捂住自己的嘴巴来掩饰 自己说出的那些谎话。为了自然起见,有些人甚至还会在捂住嘴巴的同时假 装咳嗽来掩饰自己。
比如,在电影或者电视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小偷或者罪犯,想假装正 常地从警察身边走过时,他总会先四处看一下,然后遮住嘴巴轻咳一下,当 警察拦住他问话时,他会假装自然地放下手去回答,于是观众们会觉得这些


人鬼鬼祟祟的或者在对警察撒谎。 用手遮住嘴巴就如同把食指竖立在嘴唇前说“嘘”的手势一样,都是一种
表示不要随意表达内心的想法。当我们在和对方聊天时,如果对方突然下意 识地遮住了嘴巴,那么我们一定要注意听其话里的深意,我们要明白这个手 势意味着别人对我们有所隐瞒。这时候,不妨表露出不感兴趣的样子,让对 方有一种心安的感觉,那么接下来的交谈也会顺畅很多。

◎ 触摸鼻子

在童话《木偶奇遇记》中,匹诺曹说谎时鼻子会变长,而在现实中,人们 在说话时会摸自己的鼻子。触摸鼻子的手势一般是用手在鼻子的下沿很快地 摩擦几下,有时甚至只是略微轻触,几乎令人难以察觉。女人在做这个手势 时比男人的动作幅度更小。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研究表明,人们在撒谎的时候,会引发鼻子部位的 血液流量增大,导致鼻子膨胀而产生刺痒的感觉。于是人们只能频繁地用手 抚摸鼻子来缓解发痒的症状。需要注意的是,摸鼻子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发 生的一个小动作,在鉴定一个人是否说谎时,还需要结合其他的说谎迹象来 进行解读。
当然,真正的鼻子发痒和说谎时鼻子发痒是不一样的。真正的鼻子发痒 时,必须比较用力地摩擦鼻子,甚至是通过挖鼻孔才能消除刺痒的感觉,而 不像触摸鼻子的手势只是轻轻一摸那么简单。而且单纯的鼻子发痒往往只会 引发人们反复摩擦鼻子这个单一的手势,和人们整个对话的内容、频率和节 奏没有任何联系。

◎ 摩擦眼睛

也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在不想看到某些事物或者画面的时 候,我们总是做出摩擦眼睛的手势。其实,这是因为我们正在企图阻止眼睛 看见那些令人不愉快、不舒服或者遭受怀疑的事情,它代表的意思就是:“我 很不安,我不想看!”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的观察够仔细,那么你就会发现一个人在酝酿谎 言、说出谎言和说谎之后,都会去摩擦自己的眼睛或者不自然地笑笑。男人 在做这个手势时往往会使劲揉搓眼睛;如果他试图掩盖一个弥天大谎,则很 可能把脸转向别处。相比而言,女人更少做出摩擦眼睛的手势,她们一般只


是在眼睛下方温柔地轻轻一碰。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的,我们不能看到对方摩擦眼睛就认为对方正
在撒谎,我们要先观察、再判断,后再下定论。

◎ 抓挠耳朵

人们在不想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就会抓挠自己的耳朵,这表示此刻他们 并不想听。比如我们在和客户谈判的时候,你正在发表意见,客户突然侧着 头用手指摩擦着耳朵,那么这代表的意思是客户对你现在表达的观点持相反 意见,他正在酝酿着自己的观点。这时候,如果你不能给对方发表意见的机 会,那么交流很可能就会没有效果。

◎ 抓挠脖子

当人们在抓挠脖子时,一般是用食指(通常是用来写字的那只手的食指) 抓挠脖子侧面位于耳垂下方的那块区域,而且食指运动的次数一般为五次左 右,这个手势是疑惑和不确定的表现,就像是在说“我不太确定是否认同你 的意见”。但往往这时候他们说出的话确实顺着我们,也就是典型的“口是 心非”。
当我们遇到“口是心非”者的时候,理智的做法就是放弃这个口是心非 者,否则,你很可能会一直活在谎言当中。

◎ 拉拽衣领

英国著名动物学家和人类行为学家德斯蒙德·莫利斯观察发现,人们在 撒谎时会在敏感的面部和颈部产生刺痒的感觉,这是因为撒谎者一旦感觉到 听话人的怀疑,增强的血压就会使脖子不断冒汗。因此他们会下意识地通过 摩擦或者抓挠的动作来消除这种不适。因此,我们在和对方交谈时如果看到 对方正在频频地拉拽自己的衣领,那么我们可以推测,对方很可能是因为撒 了谎正在担心谎言被识破。
当然,如果一个人在感到愤怒或者遭遇挫败的时候,同样也会拉拽衣 领,因此我们要判断好,对方是否在撒谎。因此,当你看到有人做这个动作 时,你不妨对他说,“麻烦你再说一遍,好吗?”或者“请你有话就直说吧, 行吗?”这样,在对方反馈的时候就会显露出他的真实意图。









示爱肢体动作:异性间示爱时身体本能发出的信号




微表情关键词 男女示爱主要靠肢体,它不但是一种本能,而且因为害羞或 者不确定,肢体语言能避免很多尴尬。所以,异性之间示爱时,会发出一 些肢体语言信号,等待对方做出心照不宣的回应。



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走在大街上的时候,如果 迎面走来了一位美女或者帅哥,那么我们会本能地挺胸收腹、容光焕发,甚 至连那些在平时有着“啤酒肚”的人也会不由自主地收腹抬头,使自己看起来


更加挺拔威武,而且走路的步伐也会变得轻快起来。其实这一切的目的就是 希望将自己好的一面展示在异性面前,凭借其自身魅力博取异性的青睐。
可以说,肢体语言是人们在向异性示爱的过程中基本的交流工具,因 为几乎所有的想法和情绪都能够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在这一点上,总是 女人在掌握决定权,在 90% 的情况下,首先示爱的总是女性。通常,在女性 发现了心仪的男性之后,她就会通过眼睛、身体或者面部表情不断地向他发 送一些旁人不易察觉的示爱信号,直到她认为对方已经注意到了她和她发出 的示爱信号,并且做出了某种回应。
人们的示爱过程也要遵循一定步骤。比如一位女士发现了一位极富魅力 的男士,那么她首先会静静地注视对方,直到对方也发现了她的存在,彼此 进行眼神交流;随后,这位女士的脸上会浮现一种稍纵即逝的微笑,这是一 种默许的信号,女性常常会借此暗示异性采取下一步行动;第三步就是整 理仪容,借此来凸显自己的魅力,吸引异性的注意;第四步,说话并走近对 方,试图以闲聊的方式拉近两人之间的距离;第五步肢体接触,有时候女性 会瞅准时机“无意间”触碰一下男性的手臂。
尽管这五个步骤看起来显得无关紧要,但这对一段新关系的开始具有至 关重要的影响。在这五个步骤中,肢体语言将占着决定性的作用。比如在整 理仪容中,男人和女人的基本动作都是一样的,这其中包括了梳理头发、平 整服装、将一只手或者双手置于臀部、用脚尖和身体指向自己感兴趣的对象 等。在一方没有接收到明确信号或给予明确表态的前提下,另一方都会想方 设法通过肢体语言来示爱。
  基本来说,女性在示爱时常使用的肢体动作和信号有 13 种,她们正是 借此来传达自己的单身信息。
(1)仰面与抚弄头发,这是女性在发现心仪对象时先使用的两种信号。
(2)温润的嘴唇、撅嘴以及略微张开的双唇。
(3)自我抚摸,女性的这一行为能让她产生一种被男人爱抚的幻觉。
  (4)展示自己柔软的手腕,借此来表示自己柔弱恭顺的心意,以期得到异 性的关注。在男人眼中,拥有柔软的手腕的女子格外娇柔动人。
  (5)对圆柱形物体的热情抚摸,比如玩弄香烟和手指,或者耳环等任何与 男性生殖器形状相似的物体。这一动作其实是行动者内心想法外显的一种下 意识行为。
(6)将手腕内侧那面平滑柔软的肌肤暴露在她感兴趣的男子面前,而且随


着兴趣的增加,女性闪动手腕的频率也会逐渐增加。
  (7)扬肩外带斜视的目光,扬起的肩头突出了女性特有的珠圆玉润的曼妙 身姿。
(8)摆动自己的臀部,于无形中突出了男女间的性别差异。
  (9)扭动自己的胯部,女性在站立时的扭胯动作往往能够显示出其卓越的 生育能力。
  (10)如果女性将手提包放在一个靠近异性的地方,从而让异性注意到它 的存在,或是碰触到它,那么,这就表示她对这位异性十分感兴趣,表示愿 意接受对方。
  (11)女性常常会摆出这样一种姿势:将一条腿弯曲后压在另一条腿之 下。每当这时候,她们那条弯曲了的腿的膝盖指向的往往就是那个让她感 兴趣的人。
  (12)将脚伸出鞋外,只用脚趾钩住鞋子来回晃动的动作,也是一种暗示 行为者放松心态的动作。
  (13)女人们常常会有意识地用两腿合而为一的姿势来让对方注意到自己 的双腿,这是一种能让男性心动的女性坐姿。除此之外,缓缓地将双腿交 叉,然后分开,同时用手指轻轻地敲击大腿,这同样也是女性暗示其内心渴 望被抚摸的欲望。
女性的示爱动作是展示自己的魅力,而男性的示爱动作和姿势从本质上 来说就是一个展示其权力、财富和身份的过程。男性在示爱时常用到的肢 体语言动作基本上都是围绕其裆部展开的。
比如,在面对女性时,男人能够做出的直接的凸显其两性差异的动作 就是极具侵略性的拇指勒紧皮带的姿势,从而让其裆部显得更为突出。而 且,男性还会将身体和脚尖慢慢朝向心仪的女性,然后用一种暧昧的眼神长 时间地凝视着她,将她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在坐着的时候,甚至会故意岔开 双腿,露出裆部。
男性在一些公共场所常做的向女性示爱的动作就是裆部调整动作。有 些女人抱怨一些男性在没有任何原因或预兆的情况下,会将手伸向裆部。其 实,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男性这一动作的潜台词——他的那个部位实在太大 了,以至于会卡在裤裆里,所以才需要时刻注意它的位置。
可以说,很多时候男女初都是在肢体语言的推动下才向异性示爱的。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去修饰自己的外形,从而加强自身对异性的吸引
力,赢得更多的接触机会。男女之间的示爱信号很多,如果发射的信号够 强,穿透力够大,那么一切都将水到渠成。很多人有时候碍于羞涩和勇气而 不敢直接表白,那么通过上面的肢体信号,如果你也中意对方的话,就给对 方一个明确的回应吧。
《微反应心理学全集》
逃离反应:惹不起也要躲得起
微反应关键词逃离反应绝非一个人胆怯的象征,而是几乎所有脊椎生物的自然本能之一,这种本能让人潜意识地远离危险,保护人的安全。当然,在很多情况下,预备逃跑可能在客观上会令人更加接近逃离反应信息源。所以,你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多地采集当事人的微反应信息。

我相信大家对成龙的电影一定不陌生,尤其是打斗部分,诙谐、幽默、机智,一改以往动作片一贯的硬汉主角形象,成功开启了一个“用脑子打架”的新动作片时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效果呢?成龙自己在接受采访时说:“因为我平时打架也这样啊,一个人来我就打,两个人来我就拼,三个人来我转身就跑!”
其实,每个人在经过训练之后,都有做“成龙”的潜质,这种潜质就是深植于人心底的逃离反应。所谓逃离反应,就是当生物规避对自己有害事物时的自然反应,人类的逃离反应同样如此。
逃离反应几乎是自然界为普遍的反应,因为无论是单细胞微生物还是脊椎动物,趋利避害都是物种得以延续的重要手段。人类是逃离反应的继承者,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人类将逃离反应演绎得更为复杂、深入。
简单、显著的逃离反应,即人对疼痛的规避。
当被利器刺伤的时候,你的手会条件反射式地弹开,以避免利器对你的伤口继续进行伤害。
如果你接触过交流电维修,长辈或师傅一定会告诉你,直接用手接触电器以测试电器是否有效时,一定要用手背接触电器。因为如果电器漏电,那么电流击中你时,你会条件反射地把手往手心方向拉扯。如果你用手心接触电器,则有可能被“吸住”。
我甚至听过一个笑话:老一代人在一起说怎样伤害人疼,有人说是打脑袋,有人说是用针扎。一个抽旱烟的老汉指了指自己手中铜质的烟斗,笑道:你们说的这些都不行,告诉你们,把烧得通红的烟斗贴在人胳肢窝(腋下)里疼。众人奇怪为什么是腋下,稍一思考就茅塞顿开。因为人的腋下有疼痛感时,条件反射的命令不是张开胳膊,反而是夹紧……
你现在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不是说“远离”危险吗?夹紧胳膊并没有使人远离烧红的烟斗,反而更紧密……这其实恰恰反映了真正的逃离反应是一种无法作伪的微反应。想知道为什么,就必须探究一下逃离反应的形成。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对微反应的定义:这是一种本能的、源于条件反射或下意识的表情、动作、行为、语言反应。人们无法通过调动大脑意识运动来控制微反应,而只能对微反应进行模仿。那么,逃离反应自然也是源于条件反射和下意识的。换句话说,是非理性的,先于理性的,其形成得益于人类数万年来进化所养成的习惯本能。在遇见可能会伤害自己的事物时,人类会深深地吸一口气,绷紧肌肉,蜷缩四肢关节,准备逃跑或自我保护,而夹紧胳膊正是这种自我保护的过程:肋骨很脆弱又很重要,所以必须保护好。
由危险信息源引发的逃离反应,有以下特征:
面部表情呈紧张、不安、恐惧趋势;
会有吸气储能的反应;
由于腿部是逃离反应的制动区域,所以血液流向下半身,脸色发白;
站姿时,身体向反信息源方向倾斜;
坐姿时,腿部绷紧,以便自己随时可以起身逃跑;
语言急促紧张,会有敷衍性回避。
上面的描绘是否让你想到了这样的画面:一个信心不足的面试者,当他面对一脸严肃的考官时的样子,没有比“如坐针毡”更好的词来形容他了。在生活中,大多数处在紧张、信心不足、焦虑等状态下的人,都会产生逃离反应。如前文所言,这种逃离反应源于人类对于危险信息的潜意识躲避,它未必有用,有时甚至起到反作用(就像那个夹着烧红的铜烟斗的腋窝)。但是,你越紧张就越想逃离,而越想逃离,腋窝就被破坏得越大。所以,你要想办法克服自己的不自信和逃离反应。
其实,除非精神崩溃,否则,这种由威胁性信息源造成的逃离,并没有出现真正的逃离,而只是逃离准备。观察一个保持紧张坐姿的人,你会发现很多准备逃离的迹象:坐正方便站起;用手支撑腿部;双腿向后调整重心;脚尖接触地面,腿部紧绷准备离开。
可是,需要明确的是,并非一切撤离都是逃离反应。
抗战初期,当时的地方军阀被日本侵略军打的屡战屡败,“国军逃的丢盔弃甲,日军追的丢盔弃甲”,这是逃离。
发生在抗战前不久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虽然也是远离危险区域,但却不是逃离,为什么呢?很简单,你能说数万人集体有纪律、成编制地大范围转移,并且对老百姓秋毫无犯,还保持着旺盛士气的迁移是逃跑吗?
拳王阿里也有一个重要战术,就是用灵活的脚步闪躲敌人的进攻,直到对手体能消耗过大时,再予以反击。阿里的闪躲也不是逃离。
其实,看撤离或规避是不是逃离反应,要看当事人在进行规避时对信息源的态度。如果他仍然觉得自己可以战胜信息源,那么就说明当事人没有出现逃离。
当然,除了有威胁的信息源之外,还有一种信息源可以对当事人造成逃离反应,那就是令人反感的信息源。与威胁信息源产生的逃离反应不同,反感信息源并不会给人无法战胜的恐惧感,所以,反感信息源导致的逃离,呈现的是另一种形态。
一个足够强烈的反感信息源导致的逃离反应,与饱满的厌恶反应如出一辙:
眉头紧皱;
强烈的闭眼趋势;
上唇提升导致鼻翼两侧形成极深的沟壑;
面颊紧绷牵动嘴角运动,嘴巴两侧产生“括弧”;
身体整体呈现条件反射式的一系列远离信息源方向的动作,比如后仰;
偏头……
语言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厌恶感。
这就是我们在前面提过的饱满厌恶反应。当然在绝大多数场合下,我们不会做出这种饱满反应,你能想象当你的老板提出一个愚蠢的决定时,你直接表现出一副几欲作呕的架势吗?这也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独有问题,人们太喜欢压抑自己的正常情感,以至于每个人都戴着几层“面具”活着,这也是我们研究微反应的原因——通过不自觉的反应破解人的真实意图。
所以,即便刻意克制,但当反感信息源存在时,人们还是会不自觉地产生有意思的、可供观察的反应。
想象一下,当你站立时,准备听一个人讲话,如果他讲的很好,很能令你产生兴趣,你自然会把身体完全面向他,这样,你的两个脚尖也就自然而然地指向他。
如果演讲者的话令你十分厌烦,听都不想听下去,可是受限于场合等客观因素,你又无法转身离开,甚至你必须继续装出一副聚精会神的样子,此时的你会怎样?
首先,你的表情会由于这种心理冲突而显得僵硬:你会露出讨好的笑,因为这个讲话的人是你的上司;但你心里却想让他闭嘴——所以此时你的笑和赞赏都是僵硬的。具体就体现在:你的嘴在笑,但你的眼睛没有任何的正面感情。
更重要的是,你的脚尖。我们刚刚提到,当你全面肯定讲话者时,你的两个脚尖会完全朝向他;但当你不耐烦时,你的一个脚尖则会朝向其他方向。这样,你的躯干和视线仍然可以面向讲话者,但你的身体其实随时准备离去。
除了脚尖之外,视线也是一个逃离反感刺激源的信号。用为简单易懂的说法,我们在逃离之前会选好逃离的路,所以,在与人交流时,不妨看他是否一直把视线从你身上移开,转移到另一个方向。
那个方向不一定是他的逃离路线,但肯定有助于缓解你的无聊话语带来的烦闷感。
第三种可能造成逃离的信息源,是焦虑信息源。与威胁信息源和反感信息源不同,焦虑信息源的存续性很强。当逃离行为成功逃离了威胁和反感,那么这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