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孔子所追求的快乐 

中国人每提到《论语》,无论老少都会背诵这几句。如果要你也谈谈快乐的事,你会发觉你所谓的快乐和孔夫子的快乐大不相同哦! 

究竟孔子所追求的快乐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种内心的快乐。孔子从不因为物质条件差而影响了他的快乐。他甚至还认为“饭疏食,饮水”(吃粗糙的饭,喝白开水),乐趣也在其中呢! 

而“学而时习之”有什么快乐呢?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要和我相处的人,都可以做我的老师,因为我可以效法他们的长处,而短处则作为警戒。又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求学问好像来不及似的,学到了又怕忘掉它。这种无时无刻不在求进步的心理,孔子认为这就是内心充实的快乐。 

另一种快乐是“有朋自远方来”,孔子的学生有三千多人,都来自当时各国的人才,不远千里共聚孔子门下求学。能教导这些天下杰出人物,教学相长,实在是一大乐事,难怪孔子要说“不亦乐乎”了。 

“人不知而不愠”这是做学问的内在修养功夫,也是孔子一再叮咛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愁别人不知我的才学,但愁我有没有真实的才学。能达到这种修养境界实在不简单,因为通常人们稍有成就,就想要大大地炫耀一番,而满腹经纶(lún)的人,即使别人不知,也不生气,也不会满腹牢骚,内心还是很愉快,孔子说这才是一位君子啊! 

 

 

 

曾子的三面镜子 

学问重要的是去实行。在孔子弟子中,子路是有这种实践精神的:每当他听了孔子的教诲,即刻就去做,如果听了还未做到,就很怕再听到另一个训示呢!曾子也是有这种锲(qiè)而不舍的功夫,所以他每天以忠诚、信实、学习三件事来反省自己,务必要求自己去做好学问。

曾子用来省察自己的三件事,可说是面面俱到。因为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所接触的不外是“他人”、“朋友”、“老师”这三者,对这三者如果真能做到“忠”、“信”、“习”,则学问自然就更扎实了。

有时候我们也会自我检讨,但遇有做不到的事,总会说:“我没办法做呀!”其实这是自己不肯做。有一个故事是这么说的:有一天,宣王问孟子:“所谓不肯做与不能做是如何区别的呢?”孟子回答:“如果你要一个人用两臂挟着泰山越过北海,他说:‘我做不到!’他的确是无法做到。如果你要一个人为长辈折取树上的枝条,他却说:‘我做不到!’这就是他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

同样的,曾子所检讨的三件事,都是我们平时能做到的,但是我们大都没有恒心去做,曾子却能保持天天的反省、确实的履行,这就是他难能可贵的地方。

子夏变胖了

读到这一篇,你或许会感到奇怪,孔子为什么教我们“食无求饱”呢?饿肚子的滋味可真难受。为什么又“居无求安”呢?其实孔子的意思是要我们生活不要太奢侈,因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有了一个大的,就想要一个更大的。而如果这样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相对地也就忽视了精神生活。因此,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一个读书人既想要专心求学,又觉得自己吃穿不如人,而感到羞耻,那就不用和他谈论学问。

有一个小故事正可以印证这个道理:

有一天,子夏去拜访曾子,曾子问他:“你怎么胖了?”

子夏答道:“因为我战胜了,所以我胖了。”

曾子听了,不解地问道:“怎么说呢?”

子夏回答:“我研究古圣先贤的道理时,深深觉得这些义理的博大精深;当我想到达官贵人的生活时,又深为他们享受的富贵所诱惑。这两者在我心中交战不已,我不知该怎么办,所以我瘦了。如今我终于发现先圣先贤的义理比富贵可贵多了,我战胜富贵的诱惑,也战胜了我自己,现在我更能够全心全意地求学,当然就胖起来了。”

在知识的领域中,当你探知了它的奥秘时,就会有无穷的乐趣了。怪不得孔子说他发愤求学时会忘了吃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