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本书满满的都是的育儿经,但是主题无关“驯服”、“顺从”和“规规矩矩”。相反,书中谈论的是亲子关系——让父母与孩子之间保持亲爱和睦的艺术。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剩下的通常也就水到渠成了。
  无论是成年人之间还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就是要用自己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去与对方相处。这就是本书的精髓所在:只要你对待孩子的方式是你希望别人对待你的方式,那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不会太糟糕。
  如果浏览一下本书的各个章节,你就会发现有些讯息会一遍又一遍地出现。这些讯息就是成为成功父母的奥义,同样适用于其他人际关系。比如下面的这些:
  ■ 孩子需要你给予欣赏、鼓励和赞美。
  ■ 孩子虽然需要日常秩序、一致性和清晰明了的交流方式,但是也需要灵活调整和
  给予选择。
  ■ 纪律并不意味着痛苦和惩罚,要通过鼓舞和奖励来培养良好品行。
  ■ 对立、强迫和严苛的纪律会破坏很多亲子关系。也许父母乍看起来像胜利的一方,
  但代价却是孩子的厌恶、愤怒和恨意。
  ■ 如果事态变得很糟糕,就要赶快原谅孩子、清零重来。良好的关系可容不下积怨。
  ■ 别在意无关紧要的行为。退一步问问自己:“我这样做会有进展吗?”如果前路
  不通, 就赶紧掉头。
  ■ 孩子们会有奇怪举动,也可能造成混乱。不要对此过分细究。
  学龄儿童是复杂得多的小大人,常常让父母觉得自己才是缺乏判断力的一方。幸运的是,你不必觉得自己永远失去了机智和先机。只要你意识到学龄儿童在这数年间会经历两个差异很大的发展期,而不是按一个模式发展,理解他们就会变得容易很多。在5~8岁,孩子处于依赖父母的单纯期;8~12岁,孩子则会经历独立发展的成熟期。
  注意力、性格和环境都是教养方程式的一部分,但是若少了父母的积极协助,就不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我从不去驯服孩子,而是着力改变父母,再由父母去有效地挖掘孩子的潜力。随着我年纪渐长,一些我治疗过的儿童现在已经变成了青少年,甚至是成年人。他们大多做得很好,但也有少部分至今仍身陷“苦战”,就如我和他们初见时一样。这些原地徘徊的孩子当中,有不少天生个性就很难管教,而他们的父母又会正面打击孩子。这些父母的立场十分坚定:他们要赢得战争,格杀勿论。当陷入“苦战” 时, 双方都会亮出更具威力的“武器”,直至每个人都变得愤怒不满,一身反骨。在我试着劝架调解时,父母会说该改变的是小孩而不是他们。在类似的案例中,双方的举动都会加深敌意。如果没有人愿意让步,不久“战火”就会摧毁家庭关系,两代人之间会产生难以逾越的隔阂。
  从一开始就树立正确的态度再重要不过了。你若善待孩子,他们也会投桃报李。如果孩子们感到自己被爱着,也会让你知道他们爱你。如果孩子一开始就走对了路,之后一般也会待在正轨上。
  管教孩子有一个重要的原则: 孩子们通常会重复能带来好处的行为,停止带不来好处的行为。这是指导父母抑恶扬善的基本准则。父母要做的就是明智地选择那些能带来好处的行为。
  人类热爱清晰的结构,喜欢弄明白自己所处的境况。即使到了成年,我们的许多行为仍然受到习惯的影响,十分机械化。这有点像巴甫洛夫的实验——狗在晚餐时间会条件反射性地流口水。无论我们将其称作条件反射、小狗训练还是习惯的力量,孩子在清晰一贯的结构之中会表现得好。
  清晨, 我们的小孩在被叫了两次后起床,洗漱,整理床铺,穿衣吃饭,喂金丝雀,收拾书包,登上公交车。傍晚,完晚餐后,他们会把碗盘收拾到水槽里,把果酱放回冰箱,然后琢磨琢磨家庭作业。之后他们洗澡,换上睡衣,喝一杯热巧后刷牙,挑一本书,然后爬上床。
  我们并不是在追求官僚式的死板, 而是在建立有规律的日常生活和清晰一贯的结构。 这些是成功育儿的步。
  对一些孩子来说,学校意味着压力和挣扎。学校对小孩的影响是如此巨大,对于他们来说,学校是知识的殿堂,是全职“工作”的场所,是社交活动的中心。在这里,他们会与他人竞争,学会各种以后生活需要的技能。校园时代应当是我们一生中快乐的时光,对于成绩优人缘好的孩子来说也确实如此。然而,有些孩子虽然坚持上学,但并不觉得享受,还有些孩子十分痛恨学校。当孩子把学校里受的压力带回家发泄在父母头上时,我们可以感受到校园生活的起起伏伏。优秀学生的家长走起路来自信满满,在家长会上也备受瞩目。如果孩子学习吃力或者行为不端,父母则垂头丧气,仿佛得了成人版的拒学症。在5~12 岁,孩子会经历知识增长的高峰。一开始孩子连笔都拿不稳,不太会写自己的名字,数不过20,也不认识几个字。孩子会出现各种常见的学习问题,如阅读障碍、计算障碍、语言问题,还有自闭症谱系障碍和阿斯伯格综合征,精细动作和粗大动作的问题,以及多动症。到了13岁生日时,多数小孩都能够写出比较像样的东西,进行复杂计算并且像大人一样阅读。这所有一切都来自老师、父母和孩子自己长时间的努力。
  对于孩子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上出现的各种各样问题,我给出了详细的治疗建议和指导。
  兄弟姐妹之间经常打打闹闹,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父母不必小题大做。这并不是说要鼓励小孩子去拌嘴打架,但打架可能也有一定价值。挑衅、绊跤和打架能够强健孩子的身躯; 口头争执能让原本不利索的唇舌变得敏捷伶俐。 常和烦人的兄弟打交道的女孩长大了更会应付难缠的男人。父母尽可能不要插手,以和为贵,划清行为界限,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立场,通过让孩子提化解方案自己解决冲突。
  有的孩子仿佛生性孤僻,不善于与人来往。父母看到孩子不合群会十分难过。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不要想着去改变他们。你可以这样看待问题:大多数成年人都很害怕在众人面前讲话,你可以逼他们上台演讲,但是他们会紧张得一塌糊涂,日后可能就更害怕抛头露面了。同样,害羞腼腆的孩子不需要你去贬低、强迫或一个劲儿地纠正,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会随着时间慢慢改善。
  家中如果有人去世或者离婚,孩子的世界会受到很大震动,还会让他们平日里依赖的长辈在情感上变得疏离。孩子对这些情况的反应取决于年龄以及他们的监护人在处理自己的不安情绪上做得如何。孩子对于死亡的初步印象来自父母的对话,看电视新闻,以及去了天堂的小狗。如果家里有人死亡,孩子的反应取决于和去世的人关系如何以及死亡对他们日常生活造成的波动大小。同时,孩子对死亡的态度和年龄有很大关系。
  对于常见的影响儿童身体健康的疾病和问题,如发烧、耳聋、感冒、肠胃胀痛、发育期疼痛等,我给出了客观的诊疗建议和如何应对的忠告。附录中给出了父母应如何培养孩子的协调性的建议。
  本书研究学龄儿童的所感、所思、所行。这本书的重点在于儿童的行为,目的是让父母与孩子相亲相爱,避免家庭沦落为没有硝烟的战场。我在这本书里写下的各种想法都来源于日常工作——我已经为成千上万的父母和儿童提供过建议和帮助了。但我并不是全知全能: 即使已有25年的从业经验, 我还是苦于无法为某些来咨询的家庭提供帮助。但愿你能在本书中发现许多有用的建议。为了让你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本书列出了清晰的目录、并把许多要点汇总成了表格。
  本书的主旨是让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亲近又和睦, 同时也关注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我不能保证父母育儿的过程一帆风顺,但希望能帮助你减少一些磕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