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幸福才是重要的事情》精彩书摘:

第2章 正能量改革

有个美洲印第安老人对孙子说:“我们身体里有两只狼:其中一只代表负能量,即怨恨、恐惧、愤怒和欲望;另外一只代表正能量,也就是体贴、感激、耐心和宽容。”
孙子问:“如果这两只狼打架,谁会赢呢?”

“那就要看我们喂养的是哪只了。”

尽管有这样的强烈主张认为人性是病态的或者不诚实的,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人类“健康”的一面,或者说其“正能量”,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这种“正能量”并不是从“负能量”中衍生出来的。相反,它是完全真实的,它的存在和其他事物一样,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健康”是我们自我认同的核心。如若不信,请试着回忆和想象一下我们的激情、梦想、爱恋,以及那些令我们记忆深刻的、带着正能量的经历。此类回忆和想象能够在我们心中激起某种情感,而这种情感并不是肤浅的,相反,这些画面给我们的灵魂和内心深处带来的美好感觉是铭心刻骨并且日渐壮大的——只要我们还在给这样的正能量做补给。

除非是处于某些异常困难的条件下,否则,通常来说,我们每个人身上的正能量是大于其他能量的,只是我们对此并没有加以特别关注,因为正能量本身的存在是很普通很平常的,也就是说,它的表现形式总是自然而然的。但是,就是这样的“普通事物”,却在几个世纪中吸引了不少显著人物对它的关注。


▏那些伟大的哲学家们关于幸福的理论▕

在1776年起草的美国《独立宣言》里,杰斐逊提出“追求幸福”跟生存和自由一样,属于人类不可剥夺的权利。

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每个人,”他说,“只要他的生活和他真正意义上的自己,也就是灵魂,是协调一致的,就能够得到幸福。”“幸福”,在希腊文里叫eudaimonia,这个词的前缀eu是“良好”的意思,而daimonia是“灵魂”的意思,也就是说,古希腊人认为幸福源自健康良好的灵魂。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解释说,人类喜欢成长和发展,他们从不断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得到的乐趣也无限壮大。人类有过好生活的欲望,这种欲望由理智驾驭着,又带着个人走向幸福,且为他带来了“的福利”。亚里士多德那不朽的唯心主义理论认为,如果有人为了富有而成为医生、律师或者商人,那是因为他们以为金钱可以使他们快乐。

两千年之后的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提出,幸福是人类深处的智慧,对这种智慧的追求可以激发在各个领域——不管是艺术领域还是技术领域——的灵感。如同他的鼻祖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农民在艰苦的条件下开垦土地和石油巨头进行投资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被他们活着的伟大目标——幸福地活着——引导着。

同样的,对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来说,幸福就好像是那颗让人憧憬的恒星。然而,他又说,我们有责任为了得到幸福而做出行动。幸福不是天生的,也就是说,它本身并不存在,我们必须为自己创造幸福。

还有很多别的哲学家也对“幸福”这门学问满怀兴趣。他们的思想曾经广为接受,且对当时社会的政治、宗教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他们当中有些思想也被认为是说教者的观念,比如,某个关于要力求做个“好人”和过“好生活”的观念就在后来被否定了。因此,如果说哲学在人类发展史上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为之注入了大量的正能量,那么,其中也有一些理论,对部分人来说则是留下了一丝苦涩的回味。


然而,幸福可以带来收益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上帝的创世计划中并没有包括人类的幸福”。他的观点不仅可以使人不再相信幸福,甚至还可以使人连快乐和乐趣都不相信。而其实这几个词让我们联想到了什么?微笑的男孩、在雏菊遍地的田野里飞奔的小女孩、庙会或集市,还有色彩斑斓的巨型糖果……那么,为什么我们对此感兴趣呢?为了一个简单而又很好的理由,那就是——人们渴望过得幸福!

关于这个课题,韩国首尔延世大学心理系的徐延克(Eunkook Suh)博士和他的美国同事们曾在42个国家做过广泛调查。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人类活着的终理想就是得到幸福和满足的人生。而这又是同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对幸福感兴趣?答案是:纯粹因为幸福是个“好东西”!知道吗,幸福的人身体更健康、抵抗力更强,他们的压力会减少,而对疼痛的忍耐力却提高了?简而言之,他们活得更好,也更长寿。而且,幸福的人成功的概率更高,他们在社会上的活跃度更高,所以,相比其他人,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也更大。

反之,缺乏幸福感的人更孤僻、更容易生病,同时,对社会来说成本也更高。所以我们说,幸福是可以带来收益的!一个幸福产业新近诞生了:除了要为世人的大苦大难寻求解决方案,幸福业还很认真地关心着世界上每个普通人的微不足道的幸福生活。


▏健康并非仅仅无病无痛▕

积极心理学的任务是什么?从本质上来说,它的任务是增加我们对心理学的了解。它希望心理学——所有在这个领域辛勤工作的专家和研究者们——在关心病痛的同时,用同样的热情关心健康,而这又需要我们重新定义“健康”。

我们是否可以把健康定义为无病?换句话说,没病的人就一定是健康的?当然不是了!虽然我们也得承认,没病痛已经是个好事了,但是,没有病——没有肺炎、癌症、抑郁症等——并不就是身体健康的标志,更不能说明你是一个幸福的人。

史蒂夫鲍姆嘉纳和玛丽克罗瑟斯引证说,每年都有26%的美国人经诊断证实患有精神疾病。他们接着问:那这是否意味着还有74%的美国人的精神状态就是健康的?学者科里季斯(Corey Keyes)回答说,答案是否定的。他们中只有17%的人确实处于安康状态,而10%的人则虽然闷闷不乐,但情况还没有严重到可以算得上是得了精神疾病的程度。由此可见,当我们用直接检验人群健康状况法和用扣除生病人数法所得到的数据去描述某个特定人群的健康状况时,得到的结果大相径庭。

然而,我们的医疗系统通常就是把健康定义为无病无痛。一般认为,一旦化疗结束、癌细胞消除,那么工作就完成了,病人也该松口气了。然后医院会定期提醒病人做检查,看看他的恢复情况,以及癌细胞再次出现的可能。病人觉得医院对他照顾周到,而对他的“健康护理”通常也就到此为止了。

事实上,健康与疾病这两者之间的差别,远比我们一眼看上去所能够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因为它们同时栖息在我们的身体和灵魂里,两者之间不但不是相互隔绝的,反而还是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的。


第17章 成就幸福人生的十个方法

和马修李卡德一样,我不希望在过完一日、一年,甚至一辈子后,感觉自己什么都没有做过。我也不要在临终的时候想起塞内加说过的话:“我曾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但是我只活了很短的一段时间。”

父亲过世后,我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都有一种迫切感。人生值得体验的事物何其多,对我而言,所剩的光阴又何其动人!成年后的岁月里充满了新发现,我尤其不想错过这个真正地活着和幸福地活着的机会。

“爸爸,我实现了我的承诺。你的书写完了,我已经准备好了用它来纪念你。现在我该怎么做才能从你的书里得到教诲?如何才能让幸福在我自己的生活中常伴我左右?”
在这后一章里,我将要讲述的是我自己所牢记的那些重要原则,它们是我的幸福源泉,也可能是你的幸福源泉。我还会再给大家一些关于追求幸福的忠告,我会把那些重要的概念重点做个概述,以期让这些信息在大家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我喜欢假想有10个人,或许100个人,甚至成千上万的人在读这几页书,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自己活得更好,把这个世界建设得更美好。

在写完前面所有这些章节之后,我发现幸福需要很多条件,而在这个课题上科学家们的观点有时候是相互矛盾的。毕竟,相比任何其他事物,我们的精神状态似乎更能帮助我们去珍惜和享受生活的每一天。遗传在某种程度上对我们今天的幸福有一定影响,生活经历也是,我们也可以因此认为幸福的源泉在我们自己身上。

更何况,就目前而言,对我们前文和后文中的理论的肯定还有些过于大胆:幸福能够带来健康、长寿、爱情和更高的薪水吗?又或者,那些特别受造物者宠爱的人是不是就更幸福?无论如何,虽然我们不用去管幸福的那么多“为什么”,不过,我觉得学习“如何”获得幸福还是值得的。

但是这个学习过程也不能太复杂,因为太复杂的事物早晚会被我们因为厌倦而放弃。好还是能够有些简单的东西,比如一些可以挂在我们内心世界某个角落的想法;又比如一些氢气球一样的主意,它们飞到我们头顶,“砰”的一声碎了,撒下一片智慧。

在这后面的几页里,我还会再向大家介绍10个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简单方法。这10个主意大家可以写在便利贴上,然后贴在经常看得到的位置上,用来时不时地提醒我们一下。“一个心理师的10个小诀窍”总结了书中前文所讲的内容。我们说过的东西似乎很少,但这也没关系!还有那么多鼓舞人心的书可写——或可读——还有那么多其他有意思的事情可做,那么多人可爱,那么多地方可去,那么多知识可学……可是只有一辈子可活!


▏1.记住生活中的快乐点滴▕

如同罗伯特艾蒙斯写的那样——他也是从爱因斯坦那里借鉴来的——幸福需要我们每天回想它一千遍!如若不然,“活着就是受苦”。佛教中苦海无边的生活概念在我看来是说得太重了。不过,我也认为无论什么样的生活,我们都有可能完成某种形式的“在人间的内心涅槃”。

幸福原则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回忆人生中的“美好事物”来改变对日常生活的看法。“是我们所记得的一切造就了现在的我们。”罗伯特艾蒙斯如是说。的确,我们的故事,我们每个人的故事,都是由很多微小的幸福和烦琐的不幸,再加上很多很多的回忆构成的。谋求幸福的办法之一,就是珍惜我们的美好回忆。

美好的回忆可以把现在面临的和过去曾面临的考验都相对化,也就是说,把考验放在一个带有希望的环境中,它们便不再那么了。美好回忆让我们和那个“痛苦”人生保持距离,并帮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人生、看世界。

除了记得那些美好回忆,还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换个角度看世界:假想我们有离开地面的本事,假想我们现在在我们头顶之上几米处的位置,如此,我们便可以从远处观察和窥视我们的生活。仔细观察!做我们自己生活的见证人!这个距离可以让我们换个方式看生活。

现在假想我们飞得更远,直到现实中的我们小到只有蚂蚁那么大。从这个视角看,你觉得什么是重要的?再远一点,直到地球也变得很小很小。我们用超声速的速度旅行,一下子老了20岁、30岁、40岁,那么现在我们又觉得什么是真的、是重要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远距离地看人生,世界在我们的眼里就完全不一样了。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把人生的“美好事物”——过去的和现在的——留在脑海里,好好滋养着,以留给将来。当思维开始走向负面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拨乱反正,把它们带向“让我们重新振作起来的幸福回忆”上去。我们可以用“近视”的方式看待生活,并有意地远离它,让眼睛只看到那些重要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