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心中空明,人自空明
    当今社会,很多人丢失了真正的快乐,焦躁不安、患得患失。而改变这种生活状态的办法之一便是让内心保持空明,在静谧时体会生活的点滴,还原生活的本色。

    老街的尽头有一间杂货铺,铺里住着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如今已经很少有人光顾他的铺子,人们都奔“现代化”的超市和购物广场去了,他现在靠卖一些罕见的老古董为生。
    老人斜倚在门槛上,货物码在货架上,他不叫卖,也不讲价,每天很晚才收摊。不管什么时候路过这里,人们总能看到老人躺在藤椅上,微眯着眼,手里捧着一本旧书,旁边放着一把紫砂壶。
    他的生意也并没有好坏的界定,每天的收入够他吃饭、喝茶。年过六旬的他已不再奢求一些虚妄的东西,所以他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
    一天,一位风尘仆仆的古董商人从这里路过,无意间看了一眼老人身旁的那把紫砂壶,那把壶紫黑如墨,古朴雅致,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他走近老人,端起那把壶仔细端详。
    壶嘴里留着一记印章,确实是戴振公所制的真品。商人顿时兴奋不已,因为戴振公在世界上享有捏泥成金的美誉,据说其作品公之于世的只剩下三件:一件在台湾故宫博物院;一件在美国纽约州立博物馆;还有一件被某位泰国华侨在1995年的伦敦拍卖市场上,用70万美元的拍卖价收入囊中。古董商端着那把壶,打算出15万元将它买下,当他和老人说出这件事情时,老人先是一惊,然后拒绝了商人。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传下来的,和这间杂货铺一样是他们祖孙三代的血脉。
    尽管没有将那把壶卖出去,但古董商来的那天,老人有生以来次辗转难眠。一把他用了将近60年的壶,他一直以为这就是一把再寻常不过的壶,今天居然有人出15万元买走它,他无论如何都想不明白。
    以往老人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把壶放在小桌上闭着眼睛喝的,现在他总是不由自主地睁开眼,坐起来,这让他感到很别扭。而且还有更让他无法忍受的事情,街坊邻居得知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蜂拥而至,有的人问他家里还有没有其他的宝贝,有的人甚至开口向他借钱,更有甚者,大半夜的也去推他家的门。老人原本平静的生活被这把紫砂壶打乱了,他不知该如何处理这把壶。当那位商人带着30万现金,再一次来到老人家中时,老人再也不能静默了。他召集左邻右舍,当着众人的面抄起一把锤子,把那把紫砂壶砸了个粉碎。如今,老人依旧天天斜倚在门槛上,守着他的杂货铺,据说他已经接近百岁了。

    老人的内心跟着茶壶的升值变得躁动不安,原本宁静、安详的生活亦不复存在,很显然,这样突如其来的“好运”并没有给老人增添快乐,反而让他的内心备受煎熬。在一段时间的平静之后,老人领悟了“虚空”的禅机。正是在他果断举起锤子落下的那一瞬间,他又找回了原本生活的那份宁静。

    唐代太守李翱时常听闻药山禅师的大名,于是打算拜访一下。经过四处打听、跋山涉水,李翱终于在一棵松树下见到了药山禅师。
    药山禅师布衣白须,穿着草鞋,随意坐在地上,手里捧着一卷长经。李翱觉得他这副模样丝毫没有传说中那般仙风道骨。
    李翱上前,毕恭毕敬地问道:“您真的是鼎鼎大名的药山禅师吗?”出人意料的是,药山禅师的目光始终停留在手中的经卷上,对他不予理睬。一直以来位高权重的李翱当然忍受不了如此怠慢,他准备甩出一句“见面不如闻名”就立刻离开,就在这时,药山禅师不紧不慢地回答道:“你宁愿相信别人的传说,却不愿相信自己的眼睛。”
    李翱有些惊诧地回头,拜问:“请问什么是‘道’?”
    药山禅师指一指天,再指一指地,然后问李翱:“明白了吗?”
    李翱非常诚实地答道:“不明白。”
    药山禅师提醒他:“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这才参悟到了其中的道理,激动地写下:“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

【感悟】
    实际上,药山禅师是在点醒李翱,外相皆是虚妄,只要自己的心境始终如白云一般自如,何处不能自由,何处不是解脱?无论你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如果你一直把这条路视为重要的事,一直执着于此,就不算是真正的道路。只有达到心中空无一物的境界,才是“悟道”。不管做什么,只要保持一颗空明之心,那么所有事情就会变得轻而易举。

【放下的智慧】
    人的内心很容易被世上的诸多繁杂琐事缠绕,被各种诱惑牵引而渐渐迷失方向。这时候,记得让心回归空明,放慢追逐功名利禄的脚步,生活才能轻松自在。

放下便是一种快乐
    我们终日穿梭在闹市中,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不停地忙碌。有的人为了争权夺利折腾得头破血流;有的人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沉迷,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日渐沦陷。尽管我们的内心一直渴望快乐,但常常被很多事情弄得很不快乐。我们总是害怕付出太多后一无所获,怕表现欠佳丢了面子,怕亲人朋友对自己失望,甚至因别人无心的一句话、一个眼神烦扰一天……人生行囊太重,应该学会放下。

    古时有一位富人,拥有众多金银财宝,但却总也感觉不到快乐。于是,他背着很多金银财宝,到远处陌生的地方寻找快乐。但他踏过了千山万水,也寻不到一点快乐的踪影,只好沮丧地坐在山路上歇息。
    不一会儿,山上走下来一位农妇,背着一大捆柴草边走边哼着山歌。富人向农妇问道:“我是个人人羡慕的富翁,但是为什么没有快乐呢?”农妇看着他笑了,放下那捆沉甸甸的柴草,轻轻地用衣袖拭去汗水说:“其实很简单,放下就是快乐!”农妇的这句话让富人茅塞顿开,自己一直背着那么重的金银财宝前行,担心被人抢走,又怕遭人暗算,整天忧心忡忡,怎么能快乐呢?在这之后,富人把自己的珠宝、钱财拿来接济穷人,以慈悲为怀,做了不少善事,也终于体会到放下的快乐了。

    人生总是这样:拥有的越多,烦恼也就跟着增长。万事万物,因缘变化,人生苦之处在于求不得,既然不得,为何苦求,不如放下心中执念,烦恼自然会消退。
    要想“得到”更多,就得具备聪明的头脑,拥有适时“放下”的勇气与智慧。大多数人只知道一味地占有,却很少人懂得如何去放下。所以拥有金钱的人往往被金钱所累,得到感情的人也为情所困……佛家劝人们放下,并不是让人们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劝大家不要太看重事情的成败得失。钱作为生活的保障,的确需要努力去赚,但赚了以后也要合理地将它花掉,而不是永远积攒;感情也是必须有所付出的,但不要太强求付出感情后应有的回报。当我们学会了“放下”的智慧时,不仅对周围的人有利,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自我解脱。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天,一位婆罗门的贵族来拜访他。婆罗门双手各献上一个花瓶,作为献给佛陀的礼物。
    佛陀对婆罗门说道:“放下。”
    婆罗门将左手的花瓶放下了。
    佛陀又说:“放下。”
    于是婆罗门又把右手的花瓶放下。
    但是,佛陀依旧对他说:“放下。”
    婆罗门茫然地问道:“尊敬的佛陀,我现在已经两手空空,你还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尽管你已经放下了花瓶,但你的内心依然充满执着。你只有将对自我感观思虑和对外在享受的执着放下,才可以从生死的轮回之中解脱出来。”

【感悟】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在这句话流传了几百年后的今天,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缩手”呢?
    要想从诸多烦恼琐事中解放自己,有时就需要一种敢于“放下”的勇气。生活中,我们对于一些“求不得”的事情,总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其实现,但当这个目标达成之后,紧接着就会出现新的欲求,于是新的烦恼便又追随而至,如此循环下去永无了期。
    生命如舟,承载不动太多的虚荣与物欲,要想让生命之舟不中途搁浅甚至沉没,顺利抵达彼岸,就必须时常减轻舟上的重量,果断地放弃一些不需要的东西。学会放下,事实上也是放过我们自己——让自己不被那么多事情羁绊。
    做到放下很难,一时的损失或是心痛总是在所难免。但当你真正放下的时候,会发现以前的负累与担忧会变成一片海阔天空的无忧。放下并不是放弃,更不是让你“四大皆空”“无欲无求”。放下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心境,是对很多事情进退取舍、轻重缓急的一种明智选择。放下你早该放下的东西,快乐便会如影随形。
    “放下”是一味解烦丹,也是一颗开心果。当我们适时地“放下”负累,用平和的心态迎接每一个早晨时,就不用担心朝阳被乌云遮挡。

【放下的智慧】
    人生苦短,放下,无疑是一条解脱之道。放下了,内心才能快乐,心灵才会自由。

守住内心的“念”,勿忘心安
    人们常说“境由心生”,这种观点在禅宗看来也未免肤浅,并不能非常深刻地揭示“心”与“境”的关系,也算不上境界的“悟”。众所周知,环境只是影响人们心理活动的一个外因,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念”,即我们自身的思维。只有当我们的“念”不被“境”左右时,才可以达到禅宗的境界——“悟”。

    一天,五祖弘忍禅师将所有的弟子都召集过来,说:“我年纪大了,该把禅宗祖师的衣钵传下去了。你们每人写一篇修行感想交给我,谁能真正领悟到禅宗的真谛,我就把衣钵传给他。”
    弟子们退下以后,都没打算写这个感想。因为他们觉得,大师兄神秀已经是默认的继位人,所以没必要再多此一举。然而神秀也在纠结,他心里想:“假如我写了,就像是在争夺禅宗祖师的地位;但如果我不写,大师又怎么能知道我的看法对不对呢?”
    到了半夜,神秀终于想出了一个两全之策。在夜深人静、四下无人的时候,他将感悟写到了寺院墙壁上。他是这样想的:如果大师说这个感想不好,那就算了;如果大师说好,他就承认这是自己写的。神秀是这样写的: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第二天,众僧看到神秀写的诗,议论纷纷,这时五祖弘忍禅师也走过来,看了看,说:“不错,大家好好学习学习。”接着他把神秀叫到了自己房间,问道:“这是你写的吧?”
    “是的,大师。我并不是想得到祖师的位子,我只想知道自己的见解对不对。”
    弘忍实事求是地说:“神秀,你的这个见解只到了门外,还没有入门呢。如果想要用这种方法求得无上智慧,是根本不可能的。你再回去想一下吧,重新写一篇。”

    众所周知,“境”是由“心”生,再由“心”灭的。但“心”却未必一直随着“境”变化。所以,很多人犯了“除境不忘心”的错误,被自己内心的“念”困住。只有同时抛却了“境”与“念”,才能成为智者,真正忘却烦恼。

    某天,两个和尚一同从一座庙去往另一座庙。半路上,有一条河将他们的去路挡住了。这条河上没有修桥,河水并不深,于是两人决定趟水过去。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貌美的女子走过来也要过河,她说有要紧事处理,所以必须到河的对岸,但又害怕被河水冲走。个和尚见此情景,二话没说背起女子,趟水过河,将她顺利地送到了对岸。第二个和尚跟在个和尚后面也安全地过了河。
    接下来,两个和尚都默默地继续赶路。
    在走出好几里地的时候,第二个和尚终于憋不住了,说出了心中的不解:“师兄,我们和尚是绝不能近女色的,你刚才为什么犯戒背着那个妇人过河呢?”
    个和尚只是淡淡地回答:“我一过河就立刻将她放下来,为何你走了好几里路,到现在还‘背’着她呢?”

    师弟从师兄准备背上女子过河的时候,“心”便被困住了,认定了师兄这样做违反了戒律。因此,当“外境”早已消除的时候,他的“内境”却始终被困扰着;而师兄却做到了“忘心”,只是将女子当作普通的众生,所以不管“外境”还在不在,对他都没有影响。

【感悟】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只是不断地修正自己的错误,是解决不了本质问题的。我们要找到初的错误从何而来。假如烦恼是从内心生出来的,就会如同泉水般不断向外涌。假如烦恼是外来的,就会如同秋日的落叶般不断簌簌落下。这样的“心”,即使外界的“境”再改变也不会有所好转。
    拥有大智慧的人,可以做到“忘心不除境”,而普通人往往在外境消除以后,心里依旧备受困扰。这就是凡人与具有大智慧的人的区别,也正是我们需要多加修炼的地方。

【放下的智慧】
    我们要学会掌控自己的“念”,守住内心的“念”,这样才能不受外界“境”的影响,从而让人生更光亮、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