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经济学的一个标准定义是:一门研究如何分配及使用稀缺资源的学科。这个定义很准确——假如亚当和夏娃从未离开伊甸园,他们就永远用不着经济学家了。然而,这个解释过于乏味、抽象,激不起人们学习经济学的热情和兴趣。19世纪后期伟大的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用朴素但更为迷人的语言来描述经济学,他说,经济学可以说是对人们维持生计的日常事务的研究。任何具有正常好奇心的人都会或者说都应该乐于对其加以了解。这本书来源于沃尔夫冈许雷尔教授的一个想法,即让一群十分杰出的经济学家——准确地说是诺贝尔奖得主——为那些即将开启学术生涯的学生们提供一些他们认为有趣、实用而且能够进行有效思考的问题。无论许雷尔教授还是我们,都希望这本书能吸引一部分读者(无论他们的职业是什么)去学习经济学:或者是进行专门研究,或者是作为普通人发现这些问题既有趣又重要。
  在经济学这门学科中,宏观经济学常引起争议,原因至少有两个:其中存在许多利害攸关的因素,而且经济的潜在事实相对变化较快。例如,显而易见,全球都已经开始意识到金融活动数十年来的异常激增可能会为整个经济带来严重的甚至灾难性的后果。宏观经济学对这一现象的跟踪研究尚不够充分,但可以确信的是未来这一学科将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当今世界两大央行——欧洲中央银行与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以及许多规模较小的央行的首脑都是训练有素的经济学家,这绝不是巧合。
  经济本身有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功能意义上的变化,这为经济学注入了活力和刺激。有一位评论家曾经抱怨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改变想法过于频繁。关于此事甚至还有一些笑话。据说凯恩斯对此的回答是:“事实发生变化时,我的想法也会改变。换了您会怎么做呢,先生?”经济活动的大规模金融化就是这样一种变化。纵观历史还有其他变化:一个是从农业向工业的转型,另一个是所谓的人口统计转型。低成本、低门槛的互联网信息的激增可能会成为第三个变化。如果这真的成为现实,那么个体市场经济学的部分内容将会被改写。一直以来标准的假设都是,所有经济参与者都共同享有关于价格、质量、可用替代品等等的同样信息,通常是完整的信息。近些时候,大量有趣且重要的研究对信息不对称的后果进行了检验——例如,某件商品或某项服务的销售者可能比任何潜在买家都更了解产品的特性。毫无疑问,这会改变市场运作模式及其带来的利益。也许互联网会让现实世界更接近经典假设里的情况,也许不会。这可能取决于互联网经济学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