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城墙没了,城市在滚滚向前。

位于上海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3号的老建筑海关大楼,就这样为这座现代城市伴奏着,清澈、悠扬,不因你的迟疑而缓步向前。

乐曲是从上海海关大楼的钟楼发出的。

1928年1月1日凌晨1点,海关大楼敲响了声《威斯敏斯特》报刻名曲。1966年,《东方红》取而代之。1986年10月,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上海,《威斯敏斯特》乐曲重回海关大楼钟楼。2003年5月1日,《东方红》又重回故地。

这就是海关大楼的吊诡之处。这栋早由中国人承建的建筑,以希腊式新古典主义为外观,以希腊多立安柱门廊入口,辅以哥特式钟楼,仿以美国国会大厦的大钟。这个中国近代都会的发源之地,就这样在观念中生存,在风气中升腾,不可阻挡。

位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的外滩源,保留着一批主要建于1920年至1936年间的近代西洋建筑。它们曾是洋行、公寓、教堂、领事馆、博物馆……比如,位于中山东一路33号的原英国领事馆,1873年落成,是外滩一线现存早的建筑。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由英国设计师克罗斯曼和伯依斯联合设计。又如,英国乡村教堂建筑风格的新天安堂由英国建筑师道达尔设计,修长的塔楼和陡峭的尖塔,将十字架置于高处。

在外滩源经历百年风雨后,有的老建筑华丽已然转身为名媛富豪聚集之地。隐身其中的商业机构和高端品牌,试图沿袭着欧洲贵族不爱张扬的低调,安静的橱窗、优雅的导购、淡雅的香味,仿佛是巴黎的商业店铺,充满着人文气质和艺术沉淀。

上海吸引人的地方也就在这里了。她可以是任何模样,但她又只是她自己。就像上海的建筑,混杂着巴洛克、洛可可、中世纪、新古典主义、哥特式,以及江南古镇风格,却和谐共生,暗香袭人。

所以,在中国的文化地理中,上海是一个孤绝的所在。它以独特的文化品相,承接了吴越与西洋的博弈,以历史和时代造就的衍生地带,自绘版图却无人能袭。

近代以来,文人荟萃,报馆林立,上海在战火和西风中褪去了小渔村的土气和鲜腥,穿上了洋装,踩上了高跟鞋,优雅地握一杯咖啡或红酒。就这样,上海后来居上,以仓促的节奏接受了这远道而来的喧嚣与繁华。

自此,十里洋场的歌声不曾飘落。百年上海,绝代依旧。

2006年8月3日、2010年12月23日、2014年10月3—4日写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