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后记:做人的批评

老村兄写了一篇关于我的“印象记”,他写道:周明全有南疆人的率性,朴实,喜抽烟,爱喝酒,好玩,很神。老村基本上将我的秉性和“劣性”都捕捉到了。
“好玩”是我三十岁前对人生的追求。本想长发及肩,浪迹天涯,做个逍遥快活之徒。却不曾想终了,还是步入了一条为传统的路,早早地结婚生子,在现实中和各种俗务撕杀。“好玩”被俗世彻底地干掉了。唯有阅读,能让自己浮躁的心灵平静,每晚以读书抚慰自己孤苦的灵魂,日子一久,居然领悟到了读书里头的巨大乐趣。近来,读到顾随的《中国古典文心》,他说,书怕念得不熟,也怕念得太烂。在他看来,读书若不能让人心里活起来,读再多的书,也是死书。一点效力也没有。我深以为然。近年从散文书写转入文学批评,只求将自己念的书,在心里活起来。我以为,搞文学批评,能将自己散乱的阅读串起来,终形成一个活着的整体。
经过这几年的批评实践,我觉得,只有做到古人讲的知人论世,才能真正体会文字的力量,自己的书写,也才能真正活起来。所以,这几年,我更愿意做人的批评。这有两层含义,一是,我觉得当代许多文学批评,之所以立不起来,核心问题是,批评没有去主动地发现有独立人格和有独立精神指向的作家;二是,作为批评家,自己作为人的主体意识,常常自觉不自觉地被自我阉割掉,蜷伏在一大堆理论里,巴霍金说,别林斯基说,海德格尔说,福柯说,唯独没有他自己说。用一堆死人的话堆起来的文字,能活起来嘛?
2013年9月以来,我着手做“80后”批评家研究,一是想通过对同代且是同行的人的研究,来解答我自身在成长中遭遇的迷茫;二是向借此回应媒体鼓噪的“80后”难处批评家的起哄,同时,也为策划“‘80后’批评家文丛”做必要的前期准备;三是想实践自己倡导的“做人的批评”的理念。
至2014年年底,我已完成“‘80后’批评家文丛”辑、第二辑所选除我自己外的十位“80后”批评家——杨庆祥、金理、黄平、何同彬、傅逸尘、刘涛、徐刚、李德南、项静、康凌的个案分析和访谈。当然,“80后”批评家群体远远不止以上十位,其外的如岳雯、王晴飞、方岩、李振、陈思、丛治辰、颜炼军、张勐、王敏、刘芳坤、杨晓帆等诸友,亦很优秀,目前仍继续对他/她们进行个案研究。
至于书名《“80后”批评家的枪和玫瑰》,非我所创,乃深圳青年批评家廖令鹏兄在为我的集子《隐藏的锋芒》所撰写书评时的标题,觉得正合我意,在令鹏兄欣然同意下,我拿来作为自己这本小书的书名。令鹏兄说:如何解决“80后”批评家的难度?文本是一片彩虹,它像一座桥梁,五彩缤纷,更可贵的是,它昭示的是雨后的晴天。文本的自足性不言而喻,重提文本系统性和全局性的深读,具有重要意义,而从文本出发,注重真实在场的经验,坚持人的批评的立场,以自己的内心,来审视文学及文学批评,同时兼具批评的情怀及责任感,甚至批评的野心,才是“80后”批评家的枪和玫瑰。令鹏兄说得极有道理。但我还有另外的一些想法,那就是,“枪”或许代表了客观、公正。我选的“80后”批评家,大多不掩盖自己的武器,用时髦话说是敢于亮剑。这也应该是“80后”批评家有别于上几代批评家的地方。而“玫瑰”,或可理解为是“寻美的批评”。当然,“枪”和“玫瑰”非对立之物。印象很深的是,2006年9月,泰国军方发动政变推翻了他信政府,在局势动荡不安中,泰国民众却走上街头和全副武装的士兵拍照留念。一位美女将玫瑰插到了大炮的炮口上并和士兵站在一起,笑得灿烂地合影。此一意象,或许可理解为,文学批评中的客观公正和寻美是可以相得益彰地同时存在的。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亦算对我的同龄人的期许。
除了继续推动“‘80后’批评家文丛”外,自2014年年底,我和金理选编了《“80后”批评家年选(2014)》,将2014年度“80后”批评家在公开刊物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收录成集,此一工作也将持续做下去。同时,在社领导的支持下,2015年年中,又启动了“‘70后’批评家文丛”的选编工作,这些,都是我倡导的做人的批评的延伸。
做文学批评始终要关注人,而生活中,我们亦得常怀感恩之心。这本书中的访谈,在青年散文家闫文盛兄的支持下,以“同步成长”专栏刊登在太原的《都市》杂志,文盛兄才情一流,文章写得飘逸灵动,在他实际主持《都市》一年多的时间里,《都市》面貌焕然一新,备受作家喜爱。目前,手指兄接手文盛兄的编辑工作,仍保留访谈栏目,若有一天,这组访谈被世人提及,那都是《都市》之功。自2015年2月开始,应《文学报》主编陆梅的邀请,在《文学报》开始“枪和玫瑰聚焦‘80后’批评家”专栏,系统推出我对“80后”批评家的个案分析文章,这对于初出茅庐的我,不知该以什么语言来表达对陆梅及《文学报》的感激之情。
这几年,我为做“80后”批评家研究,耗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幸得云南人民出版社刘大伟社长的偏爱,他不仅支持我的创作,还在观念上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这几年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产生兴趣,均得益于他的教诲;感谢陈思和老师对我的关爱,他虽杂务缠身,却对我策划的“‘80后’批评家文丛”、“‘70后’批评家文丛”格外支持,并在百忙之中出任主编;感谢贺绍俊、白烨、张元珂对拙作的推介;感谢老村兄多年来对我的爱护和帮助;感谢《滇池》杂志张庆国主编、《创作与评论》“新锐批评家”栏目主持程光炜、杨庆祥以及责任编辑马新亚以批评专辑的形式对我的推介;感谢北京时代华文书局王水副总编,杨海明兄为拙作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单位的赵石定兄、海慧兄、雷安平兄以及孔帆等诸友,在工作和生活对我的关爱;感谢云南大学戴顺祥兄、高小秦兄帮我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后顾之忧;感谢在我成长路上给过我帮助和支持的前辈和朋友们。
后,感谢我的妻子和我尚不满五岁的女儿周楚然,她们给予我的爱,让我有力量战胜一切现实中的苦难。还有我年迈的父母,他们至今仍生活在农村,从事着烦琐的农活,却时常挂念着我,让做儿子的痛心不已。

2014年12月23日深夜于家中
补记:书中所选十位皆为当下实力旺的“80后”批评家,只是因个人笔力所限,且他们都正处于成长期,故对他们的个案研究还显得干瘪无力,另外,写作时间跨度大,风格也各不相同,收在一起,显得杂乱无章。在校对书稿时,我一度想放弃出版,在多位朋友的鼓励和虚荣心做崇下,尿贸然将之出版,还望各位朋友包涵。
至于排序,我参考的是《南方文坛》“今日批评家”栏目推各位“80后”批评家的先后顺序,杨庆祥(2008年第5期)、金理(2008年第6期)、黄平(2011年第3期)、何同彬(2013年第4期)、傅逸尘(2014年第1期)、李德南(预计2015年第5期),若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2015年1月5日深夜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