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城乡经济整体上有明显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乡之间的劳动力及产品要素流通环境也有所改善。但受历史因素、经济发展以及制度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依然明显,局部地区城乡发展甚至呈现割裂化倾向,这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牵制了我国人民特别是8亿农民“中国梦”的真正实现。因此,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角度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六大强调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此后,党中央、国务院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加强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指导思想不断明晰,理论认识不断深化,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和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将城乡关系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战略高度,同时也反映了中央对城乡发展一体化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就如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迫切需求。可见,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实现城乡融合、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加大一体化联动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近年来,作者申报承接并完成了*和上海市有关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两项课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城乡一体化建设联动发展研究;上海市决策咨询课题:上海市城乡一体化联动发展的模式及对策研究),除上述课题报告外,其间又发表了有关论文十余篇。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围绕城乡一体化这一研究领域,形成了一些基本观点:
    1.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中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实现“中国梦”的迫切要求。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由于历史因素及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我国城乡发展呈现割裂化倾向,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农村和城市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这种城乡二元结构制约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制约着农村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制约着我国8亿农民“中国梦”的实现。“中国梦”不仅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还是人民幸福感、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创新。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不仅有助于城乡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更是从城乡社会融合、实现公民权利均等的角度实现“中国梦”的迫切要求。
    2.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助于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约束,在经济上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基础。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和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协调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不仅是政策措施的变化,更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更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因此,只有城乡发展一体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3.新型城镇化是推动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中国的城乡一体化在更好的空间布局中得到实际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动荡,国内宏观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新的动力。新型城镇化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次全面战略部署。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它不仅是城乡之间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进一步优化,还是扩大内需、推动市场全面繁荣的重要动力。同时,新型城镇化的实质是以城镇为纽带,以城镇发展带动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为农村承接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转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是中国的城乡发展一体化在更好的空间布局中得到实质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4.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民获得社会财富及均等公民权利的具体途径。当前我国的城乡发展现状中,城乡统筹发展仍然是以城市为重心,农村地区通常作为土地储备地或资源储备地,忽略了城市和农村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基本关系,在发展观念方面也存在贬低农村的倾向,其根本原因是城乡之间存在大量的人为制度障碍,这些制度障碍中影响为深远的当属农村土地制度以及固化城市和农村人口的户籍制度。在现有农村土地制度下,农民个体的产权主体地位无法完全确立,导致农民权益屡屡受到损害,农民的资产无法正常市场化,也无法依靠资产的交易、转换和流动满足其工作、就业、就医、就学等方面的需求。而户籍制度严重限制了农村和城市之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使劳动力资源无法进行优化配置。从这个角度出发,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土地制度和相关户籍制度的改革不仅有利于资源结构的优化配置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而且通过一定程度政策设计,让农民拥有一定的财产权和就业保障,也是保障农民权益、实现公民权利均等的重要途径。
    5.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表征和衡量标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核心之一就是减缓乃至消除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在保持城市经济良性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迅速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城乡经济协同发展。城乡经济的协同发展与产业发展、产业布局、产业所吸纳的劳动力结构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城乡产业布局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了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长期以来,由于受“工业优先、城市偏向”思路的影响,形成了严重的城乡分割。如在产业政策上,强调工业优先;在空间布局上,强调城市中心;在资金流向上,把农业剩余积累转入城市。这种城乡脱节的产业政策,致使农业的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的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与城市的差距不断拉大。城乡之间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不仅符合区域经济条件的客观需求,也是发挥城乡之间比较优势,实现城乡资源统筹布局的现实性要求。
    6.政策与体制的创新设计,是在改革中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保障。中国经济、社会的城乡二元特性,不仅仅与国家的城市化战略方向有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多项经济、社会制度所引起的。现有的土地、户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多项制度都构筑了城乡之间难以逾越的屏障。在这种屏障下,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更具有一种无法抵挡的魅力,吸引着产业、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使得城乡差别越来越大。因此,城乡发展一体化决不能仅仅局限于硬件(市政设施、住房等)建设的一体化,更重要的是要对阻碍城乡一体化的现行制度进行改革,建设基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目标的新的制度体系,缩小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属性的差别,推动城乡之间的资源互补与功能耦合,才能真正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7.国外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值得借鉴,但由于国情不同,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道路的终形成还要基于中国国情,特别是源于基层的彻底研究。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或者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主要是市场自发调节形成的,是人们根据自身的成本收益状况进行选择的结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人口从乡村不断到城市集中的过程,这种自我选择式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当前学术界单向的“城市化率”的判别标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有所脱节,从而导致判断我国当前城市化所处阶段以及以此为基础进行的相关政策设计存在先天性的不足。所以,学术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基于中国国情,着眼于社会基层,以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作为标准,重新审视中国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现状问题。在深入分析我国城镇化和城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当前城乡发展的阶段进行整体性把握,形成系统性的分析机制,才有助于更好地对国外的既有经验进行学习与总结,并将其应用到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践当中。
    8.国内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已经出现了一些成功模式,对于现有的做法,归纳分析其政策设计的机制和路径,对于成功经验的推广至关重要。在市场自发推动和政府适当引导之下,我国部分沿海地区城乡一体化产业布局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教训。与此同时,成都等中西部地区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直面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探索推动城乡一体化的现实路径。通过深入分析典型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可以为其他地区的稳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的深入研究,结合区域特点进行对策研究与政策设计显得尤为必要。同时,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均衡,在总结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成功经验的过程中,重点应放在如何推动土地制度改革、产业布局调整等相关政策的机制设计方面,它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了良好的分析范式,
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研究过程中,作者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现阶段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需要新型城镇化作为引导,重在城乡联动,重在农村发展。为此,在前述两个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作者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入口,以“城乡一体化联动研究”为主题,经过进一步修改完善,力图形成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比较系统的学术成果。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本书确定的逻辑结构大体是:章绪论,提出问题并对研究思路进行概述;第二章是理论综述,对国内外城乡一体化及土
地制度改革等相关问题的理论进行概括及论述,以作为全书的理论基础,并力图使本书的理论阐述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第三章是对我国城乡一体化联动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剖析;第四章侧重于对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联动发展的机制分析;第五章结合实践情况,对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联动进行实证分析;第六章概括介绍了国际上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第七章以上海市为实例,着重对城乡一体化联动发展的模式进行了研究;后,第八章是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联动发展的一些对策思路。
    从国内外已有研究来看,西方城市发展观和增长正统论一直占据研究主流,导致诸多研究都是站在城市的角度研究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问题,没有将城乡发展一体化纳入到统一明确的分析框架内。当前,由于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正在加快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并且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这对理论界来说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研究的大好时机。由此,作者期望对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联动发展的形成机理、演变过程以及如何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联动发展等方面的系统研究,以及本书的出版,能够有助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理论体系,也能对政府推进城乡一体化联动发展的实践工作起到参考的作用。同时,限于作者的认识水平,本书难免有诸多不足乃至失误之处,欢迎大家指正,以共同推进这一领域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