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骨头上的字 

春日,商朝君主武丁来到郊野,祭祀先祖。 忽然,一只山雉飞来,落到鼎上,发出刺耳的叫声。 商朝人大多迷信,武丁也不例外。他见祭祀被猝然打断,感觉不祥,心里有些害怕。 祖己是一个睿智的大臣,他赶忙劝慰武丁,毋须担心。 他说,人的命,是天赐的,但人的命的长短,却是自己决定的;一个人若是短命,不是天摆布的,而是自己犯 了过错,才断送了自己;因此,只要君王一心为民,不违 背道德,顺应了天意,就没有不吉利的。

武丁听了,放松下来,此后,更加修明政事,以德治 国。对于有功的将领,武丁不仅热情地鼓励,还予以加封。

一时间,有50多个人被封侯,近40人被封伯。人人都 心满意足,兴高采烈,一团和气。

当外敌入侵时,武丁寸土不让,亲自出征。 他作战勇敢,指挥灵活,先后几年,平定了好几个庞大的武装集团,俘获甚多。 他还组织了一支远征军,深入荆楚,击败了蛮人,声威大震。 经过他的努力,商朝势力增强,版图扩张,成了一个包含众多部族的泱泱大国。

为了确保和平,武丁每征服一个部族,都要建城邑, 进行监管。如此一来,各部族之间接触渐多,经济文化交流也多 了,文明的种子也传播得更广了。

对于臣服的部族,武丁好生安抚,并不歧视,也不 欺压。他甚至说服王室成员,娶各部族之女为妻,或将王室之女下嫁。很快,各部族都与商朝成了亲戚,国家一统的 力度更强了。

武丁创造了一个辉煌盛世,但天不假年。公元前1192 年,他一病不起,撒手人寰。

商朝的都城,在河南的安阳一带,武丁死后,就葬于 此处。随葬品中,有大量的甲骨。甲骨中,既有乌龟的腹甲、背甲,也有牛的肩胛骨, 还有鹿的肩胛骨,上面刻着奇形怪状的笔画。

这就是甲骨文。 它的出现,标志着文字已正式形成,并确认下来。 武丁墓中的甲骨文,大多记录着占卜内容,比如,十天内是否会下雨,庄稼是否会丰收,打仗是否能胜利,应 该祭祀哪些鬼神,做梦代表着什么,等等。

甲骨文是用青铜刀刻上的,甲骨很硬,刀也极硬,横 一刀、竖一刀地“写” 起来,颇为费劲儿。 “写”出来的字,方方 折折,直来直去,细瘦 劲硬,显得很诡异。

不过,由于武丁创造了一个盛世,受其影响,书体风格也与其他 朝代不同,特别豪放 雄伟。大多数的字,都起 笔圆,收笔尖,曲直相 错;不论字肥、字瘦, 都极雄劲。

为了便于武丁等人观看,字都排成竖行,像战场上的小纵队。 不仅“纵有行”,有的甲骨上,还出现了横列的字! 而且,每一个字的结构,都很匀称。独体字还有向合

体字发展的迹象,颇为漂亮。 爱美是人的天性,甲骨文的刻字者也不例外。他们在埋头劳作时,把自己对美的感悟,也渗透了进去。 有一些笔画多的字,被写得很大;笔画小的字,被写得很小。大大小小的差距,足有几倍以上,错落掩映,透 出一种神异之美。

刻字者还不甘寂寞,总是把一个字写成好几种模样。 比如,“龙”“凤”“龟”“鱼”,竟有5~8种写法!一个“羊” 字,竟然写出45个样子!

由于甲骨形状不同,刻字者留下的痕迹也不同。有的 甲骨,上宽下窄,上面的字便也“写”得上大下小。如此 错落参差,宛如繁星漫天。

有时候,刻字者只在甲骨一角,刻出几个字,寥寥落落,俨然空谷足音,美得令人惊叹。

 

石鼓上的痕迹 

强大的秦国,是从荒蛮的荆棘间崛起的。

秦国遥远的先祖,叫伯益。伯益是黄帝的五世孙, 因治水有功,被赐姓“嬴”。商朝时,伯益的后代为开国功臣,担任商王的驾车手。 当时,车还是稀罕物,能为王驾车是无上的荣耀。

然而,当周朝取代商朝时,嬴姓部族不肯投降,被驱 逐到偏远的荒山野岭,七零八落,漂泊流离。

迁移到汉水一带的嬴姓人,成了秦国的祖先。 这部分秦人,活动在汉水上游。而在下游及支流 的深山中,有一些彪悍的戎人。为抢占生存资源, 秦人与戎人见面就打,漫长的拉锯战,惨烈而 残酷。 不过,也正是因为战斗,秦人磨炼出了驯养野马的本事,并善于在崎岖的地势上驰骋。 周天子见此,便命秦人养马。 秦人把马养得膘肥体壮,令周天子开心。 到了周朝末期的时候,王室衰微,戎人趁机造反,攻占了都城,杀死了周天子。 秦人紧急勤王,拼命拦截戎人,同时,保护新登基的周平王逃难。 一路上,千辛万苦,处处惊险,但秦人不离不弃,一直把周平王护送到洛邑。 周平王大为感动,把秦人首领封为诸侯,并把岐山以西的土地赐给秦人。 秦人苦熬多年,终于有了自己的土地,自己的国家。 然而,岐山以西,是戎人的地盘,秦人只有赶走那里的戎人,才能真正落脚。于是,一代代秦人又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战争。

秦人的尚武精神,由此达到了极致。其攻击性之强, 让其他诸侯国望尘莫及。

《诗经秦风无衣》中还描述了秦人战戎人的场景——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秦人就这样一路血战、拼杀,终创建了秦朝。 在这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中,秦人的一切,似乎都与力量结合在一起。就连文字,也都刻在厚重的石鼓上。

秦人把石头磨制成战鼓的模样,然后,把籀文刻在上面。

籀文,就是大篆。刻在石鼓上的大篆,叫石鼓文,是 历古老的石刻文字。

秦人刻下的石鼓文,无论横竖、钩折,大都圆中寓方, 整肃周到。书风气势凛然,骨骼嶙峋,升腾着一股强悍的 庙堂气、王者气。

此时的秦人,对书写已经有了更多的主观意识。他们 对原始的朴拙之美,不再感兴趣,而是向往人为的规矩之美。 在刻字时,当他们遇到笔画多的字时,便把它刻得紧一些;遇到笔画少的字时,便把它刻得宽一些。这样一来, 每个字的大小都差不多。

于此,整个石鼓文,藏头护尾,含蓄停匀,宛转周到。 石鼓文被誉为“书家法则”。在书法史上,它仿佛一个璀璨的转折,既汇集了大篆的精粹,又开了小篆的 先河。

如此辉煌的石鼓文,却在诸侯混战中,一度失去踪影。 直到唐朝时,才有十只石鼓再次露面。

石鼓文的现世,惊动了唐朝的文人学者。他们纷纷作 诗,慨叹其神奇。

金石学家们更是激动不已,热情洋溢地称赞它:既婉 转秀丽,又像铁针一样劲锐。

有人还深情地说,它好似花钗落地,又好似灵芝、团 云,有无尽奇采。

此后,这十只石鼓曲折流传。抗日战争时,被藏匿到四川,战后被送回北京,现藏故宫博物院。

 

浪漫的素书 

水边的荒野里,有一个部落,充满了紧张气息。 部落首领鬻熊的妻子有了身孕,正要临产。但她身体虚弱,许久不能产下婴儿。 百般无奈中,鬻熊只得让人剖腹取婴。 婴儿活了下来,他的妻子则气若游丝,慢慢地死去了。

 鬻熊喜得儿子,又悲痛于妻子的离世,心里滋味万分复杂。 他让巫师割来荆条,把妻子的腹部包裹好,这才下葬。 为了纪念她,鬻熊他们把部落称为“荆条”,也就是“楚”的意思。 楚国的前身,就此出现了。

 那个用母亲生命换来的男婴,取名为熊丽。此时的楚人还不知道,这个孩子日后将为楚的立国作出大贡献。 鬻熊带着一大帮楚人,在大泽大野中寻求生存,日子非常艰难。尽管如此,每一年,鬻熊都坚持向周王朝进贡。 他衣衫褴褛,赶着破车,载着可怜巴巴的几捆苞茅,跋山涉水,前往周朝都城。 周文王唏嘘不已,待他非常亲厚,回赐亦多,还让他掌管祭祀之事,并担任自己的老师。 这是两个温厚之人的相遇,这段历史也是温暖的。 然而,他们终究年迈,不多时日,便都去世了。 历史就此发生了改变。熊丽继承父位后,发现新王对楚人很戒备,不禁有些忐忑。 为了自保,熊丽决定,迁到荆山一带避难。 在这里,熊丽艰辛经营,努力积蓄力量,为部落成为国家创造了条件。楚国八百年基业就此萌芽。

几年后,周公(周王叔父)来到荆山。熊丽得知后,真诚迎接,处处尊礼相待。 周公不料荒山中还有如此仁厚之人,被深深地感动。 周公回朝后,向周王一一诉说,把周王也感动了。此时,熊丽却已病逝。周王便下令,封熊丽之孙为 国君。

从此之后,楚国正式成为了诸侯国。 然而,楚国人的生活依旧贫寒。当时的荆山(在今湖北境内),属于落后之地,偏远而荒瘠,楚人为解决吃穿, 还要艰苦奋斗。

经 过 几 代 人 的 埋 头苦干,楚国才算有模有 样了。

或许是回想过去的艰 难仍旧辛酸,或许是因国 势强盛无所畏惧,楚国 人竟然胆敢“问鼎中原” 了。楚 国 人 不 再 按 时 进 贡,甚至还显出了取代周 天子的苗头,地盘也迅速 扩张。

公元前740年,楚国 建都于郢,国势更加强 大。不仅江汉一带的小国害怕,就连周天子提到楚国人, 也很畏怯。

郢,位于今天的湖北江陵一带。楚国人的足迹,还遍 布在湖南、河南、四川、安徽、江苏、江西等地。

楚国起于荆棘中,深受中原鄙视,一向被认为是野人、 蛮人。楚国崛起后,却创造了神异迷丽的楚文化。其中,楚帛书就是一项瑰宝。

楚国人来到湖南后,在长沙,留下了许多帛书。帛书,又名缯书,是写在丝帛上的文书。因其色白, 又叫素书。

楚国远离中原,原始气息浓烈,书法也极为神秘。楚 国人写字时,奇诡难懂,文中还彩绘鬼神、植物等,浪漫 天真,充满想象力。

不过,楚国人的书法材料——帛,却很先进,又柔 又轻。书法的载体,有甲骨、青铜器、石鼓、竹简、木椟等。 但帛比它们要轻便,而且能画图,能折叠,易传递,好保 管,便于阅读。

只不过帛很昂贵,一般人用不起,如果写错了,也不 好更改。

所以,帛书虽好,但始终未能取代简牍。 楚国的帛书,为贵族所有。当贵族死后,帛书作为贵重物,会埋入墓中。

民国的时候,有盗墓者在长沙发现了一座楚国古墓, 深夜钻进去,找到一堆青铜器、漆器、木人,还有一些残 碎的纺织品。

盗墓者偷走了青铜器、木人,把纺织品当成破烂儿, 送了人。那人把“破烂儿”放在竹篓里,污秽不堪。

他们压根儿不知道,这些“破烂儿”,正是文化 激动人心的发现之一。

湖南人蔡季襄闻讯后,紧急买下了“破烂儿”,并精心 清洗,临摹研究,使珍贵的帛书得以重见天日。

由于出土时未加保护,帛书损毁严重,许多字看不清。 蔡季襄便前往上海,想为帛书拍摄红外线照片,显示出一 些字迹。

一个叫柯克思的美国人,主动找来,说自己家里有新 式红外线摄像机,可以帮忙。

蔡季襄信以为真,便来到柯克思的住处。 其实,柯克思是美国情报人员,假冒的考古学家。他借口镜头出了毛病,请蔡季襄明日来取。 次日,蔡季襄却得知,帛书已被送往美国。 蔡季襄气愤不已,一再索要追寻。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柯克思秘密回国了。 蔡季襄悲怆地返回长沙。

1982年,美国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了楚帛书原件。迄今,这件帛书仍未归来。

 

 

首诗,仅四个字 

深夜,一个叫修己的女子,卧在草屋内,望了望苍穹,蒙眬睡去。 她已有身孕,正待分娩。面对新生命的到来,她心中喜悦,睡得不踏实。有那么一瞬,她略略睁眼,忽见流星 坠落,华光四射。 

刹那间,她似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接着,便生下一个男婴。这便是禹。 

禹的先祖是黄帝,身世显赫。禹的父亲 名鲧,也不简单,是一位能臣。禹的降生, 让父亲格外高兴,百般宠爱。 

还在幼年时,父亲就带着禹四处行走,并来到中原。 

中原土肥草美,但洪水也大。禹父受命治水,总未能见效。九年光阴倏忽而过,禹长大时,洪水仍旧泛滥。部落成员陷在烂泥里,愁苦不堪。 由于禹想法多,且成日在浊水中摸爬滚打,因而,他被推举出来,替父治水。 

禹又悲又喜。悲的是,父亲治水无功, 受到严惩而死;喜的是,自己有机会得以造 福百姓。 

禹忍住丧父的伤痛,全身心投入治水。 他亲自视察每一条河道,反省父亲失败 的原因,总结地势的特点,然后把堵塞法改 为疏导法,使洪水因势而流,汇到大海里。 为了规划水道,禹拿着测量仪器,整日奔波,翻山越岭,趟河涉水。 他费尽心血,也耗尽体力,手脚肿胀变形,腿上的毛也都被磨光,但他仍旧苦苦坚持,未有一丝懈怠。 风餐露宿,披星戴月,禹从不叫苦,从不叫累。有三次,他经过家门,都无暇进屋,匆匆而过。 此时的禹,刚刚成婚不久,妻子女娇是他在安徽开辟河道时遇到的。当时,他们各自走在桑林中,抬头的刹那, 惊见彼此,顿时一见钟情。 

当然,禹娶女娇,还有另一个隐秘的原因。 女娇来自涂山部落,而涂山氏很强盛,若能联姻涂山氏,禹就会扩充地盘,得到更大的拥护,治水也会更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