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我爱厨房:好个,贪婪之岛

 

从开始做菜以来,拥有一座中岛形式厨房,始终是我的梦想。

而这追梦之路,却是出乎意料之外地漫长。

还记得早年刚刚买下现在的住宅、进行设计装修之际,一来当时的格局规划难以容纳,二来也是年纪还轻,对此的理解与想象犹然生嫩,遂而终只得了厨房与餐厅间小小台面一方,只能用来泡泡茶、稍微分担一点收纳,勉强算是个半开放式厨房,连个“岛边儿”都没沾上。

然后二十年来,随着年岁、阅历与厨龄渐增,尤其一脚跨入饮食写作领域,且还世界各地不断旅行、见识过越来越多叫人又羡又妒的梦幻厨房后,这梦想与欲望于是更加倍膨胀,同时还一年年脑海里来来回回反反复复,不断增修改易与变化。

从只是单纯至少能拥有一个基本的“岛”,有台面有橱柜抽屉、足够在上头简单做点备料备菜工作就好;渐渐地不断把各种设备设施大胆往上加:水槽、烤箱、洗碗机、吊架、各种功能形式抽屉……

 

稳占全宅公共区域比例面积的厨房中岛,毫无疑问是全家中庞大、分量的主角。

 

到后来,细细检视自己的真实需求想望后,开始越来越知道,事实上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完完全全百分百的“全中岛厨房”。

所谓全中岛厨房,重要的精神在于以中岛为厨房核心,合炉台、水槽、收纳与料理空间于一体,整个流理台、所有主要功能动线动作全部都在中岛,背后靠墙方即使有橱柜有台面,也仅做收纳与工作辅助之用。

这样的配置优点在于没有死角,非为“一”字形厨房的窄小或冗长,也打破“L”或“ㄇ”字形厨房于转角空间规划和运用上必然出现的浪费尴尬,重要的是掌厨者不再长时间闷困一隅呆呆面墙,视野大开,从空气到氛围到心情都朗朗大好。

当然也一直心知肚明这样的愿望要实现还有重重难关:首先是空间得够充裕。小小不到一百平方米的住宅,要安插进这样的厨房绝非易事——对此,终究一举发动全宅大改造工程后,我们早先有了痛切觉悟:没得说,其他厅房没一个比它重要,通通尽量压缩无妨,咱家厨房就是要大!

在这样破釜沉舟的决心下,设计过程中,考虑到整体用度、气势与前后的抽屉深度安排,中岛体积甚至还历经两次增长,直达270厘米×120厘米尺度,连同后方墙侧的冰箱与收纳柜架,稳占全宅近四分之一比例。

位置甚至干脆大剌剌就安排在正中央,大门一开踩进玄关首先就是厨房,而且还正向面对前方一连排看得远、天光亮的大窗,景观日夕俱佳。

然后是人人关心的油烟如何阻绝排除问题。市面上无数专家的谆谆教诲,都说传统台菜烹调,开放式厨房、特别是炉台与抽油烟机不靠墙是大忌;偏偏我生性对味道和油烟极敏感神经质,一丝儿残余杂味油臭都不肯忍耐,故而还真是花了长长时间犹犹豫豫思前想后左右为难。

后来,竟是日本电视节目《全能住宅改造王》(完成!ドリームハウス)一集集慢慢给了我足够的信心与勇气。里头所报导的住宅,无论大小,极高比例都是全中岛厨房,想想从来以高度洁癖个性闻名的日本人家都能解决应付,对我应该没那么难。

尤其自认做菜一年比一年更简单清淡,旺油大火几乎都已绝迹,更遑论油炸……于是奋勇往前迈步。

当然必要的设备还是都要有,在厨具团队的专业建议下,选用了排风量、搭配直径20厘米风管的排油烟机型。好在,入住一年多来如常使用至今,也曾偶尔经历类似煎牛排煮咖哩麻辣锅等浓香重味使用,大致都还能干干净净一点不留味道。

于是就这么拥有了一座开开阔阔宽宽朗朗大中岛,我们叫它“贪婪之岛”。

是承载了我们渴盼多年的无数贪心任性梦想和欲望的岛。美梦得圆,满足欢欣至极。

 

我爱厨房:愉快哼唱与自在烹调的地方

 

“厨房是个不介意零乱,而且还混杂着笑容与哼唱、非常愉快地烹饪食物的地方。”

“零乱得很好看的厨房,或者是有点散乱但是却不至于令人精疲力竭、大方的厨房,是我的理想。”——《住宅读本》里,中村好文这么说。

 

我也是。从一开始,我就一点不曾想要那种设计杂志上经常登载,整整齐齐光洁亮丽、什物杂物一点不见的漂亮厨房。反倒是常用爱用工具道具餐具器皿痛痛快快叠放吊挂出来,抬眼可见伸手可得,方便好用且生活味道满满,才是我心目中的理想厨房样貌。

所以,还记得静敏的首版设计方案出炉时,一眼望见模型里和他过往作品一样,中岛后方一整排门扇门板关得严严实实、连冰箱也藏得干干净净的雍容优雅厨房……

“哎,这样不行哟!以我的密集频繁且还常赶时间匆忙做菜习惯,一顿饭下来开开关关,手大概都拉得脱臼了吧!”我笑说,“别怕,尽量大胆全露出来吧!”

遂而,历经几次来回反复推演讨论,终定案图纸,门板全消失了,大方现身的冰箱旁,是一列与中岛等高的柜架:下设抽屉与期待多年终于堂堂入列的嵌入式烤箱,中间是可放置咖啡机、微波炉、热水瓶等家电与其他器具的备餐冲茶台面,上方则有层架和玻璃柜。

还在我们的央求下,于水槽正上方设计了一座以不锈钢与玻璃材质组成的双层吊架——没错!正是我怀抱多年中岛大梦里不可或缺的要件;两道层板兼具展示与置物功能,层板下密密安上横杆、挂钩,高脚酒杯、常用道具与清洗后待晾干的锅具工具有耳杯就此都有了落脚的地方,也成为整个厨房、甚至整个家里温暖热闹吸睛的焦点。

然后,吊架下方,则毫无疑问是全厨房里核心的中岛了。这里,我们选用的是来自西班牙的厨具。

说来奇妙。其实对于豪华高档欧洲厨具原已彻底断了欲念。

 

属于我的,可以一面微笑哼唱,同时轻松有效率烹调食物的厨房。

 

早年在设计杂志担任编辑时,由于经常有机会在这些名牌门市里出入,遍见经典设计大师手笔无数:Bulthaup、Boffi、Miele、Poggenpohl……件件都是美得超凡绝俗的梦幻之作,弄得不知多少次脑海里一遍遍勾勒着不切实际的幻梦:“总有一天,我一定要拥有!”

然而随年岁渐增却是越来越清楚知晓,不仅自己的能力财力委实难以高攀,蓬门小宅面积有限更显不出气势;尤其个人烹煮习性和工序一年年越加成形成熟后还益发了然,纯粹欧式奢华气派取向的厨具设计思维,和自己的真实需求显然有不小的鸿沟和差距。

就这样,目标一度朝日系厨具转向,几乎已经确定应将会是我的不二选择……

没料到有一年,连改造计划都还未真正萌芽之际,因缘际会结识了Santos的品牌总代理许宏荣。算是缘分吧!那回,本来只是慕名前往参观他在老屋新用领域里赫赫有名、兼作门市与住家的大稻埕老屋“宅邸食旅”,参观当口遂也顺道看了厨具,结果竟然就这么一见倾心。

据说由一群西班牙妈妈担纲设计的Santos,风格极简雅平实低调,不炫目不浮夸,然而细看下却处处可见无微不至实用到位的巧思。尤其是各种细部配件零件,不管是材质的选用与加工,以至分格分层分类方式和弹性运用逻辑都聪明合理,让人点头频频。

甚至,过往一般厨具里很难周全尽善处如水槽柜,以及让我分外深恶痛绝,可说也是触发我非全中岛厨房不可、一点都不想再碰的转角处理,更是让我五体投地大为叹服:“原来只要这样就可以?”

当然,比起一线欧洲厨具来得略略平易的价格,也是让我禁不住转念动心的主因。

还有许先生对厨房厨事的热爱和熟习。和一般展场的一片光亮如新毫无人间烟火气息不同,这里,锅碗瓢盘油瓶醋罐满满堆置,每一组厨具都看得出日常重重使用痕迹;同为料理爱好者,更是投契。

事实也证明,到后来,许先生兼具专业者和使用者的双重丰富经验也成为漫长沟通规划建构过程里的一大助力。于是,如前篇所述,这座因难以止息贪婪之心挠动下导致一路增长到270厘米×120厘米巨硕尺度的中岛,形貌配置,无一不是凝聚了我对厨房多年积累而成的点滴思考想法愿念的结晶:首先,总高91.2厘米,是参考西方厨具尺度与我的身高审慎定下——这点很有意思,出乎东方人身形、其次也是尖底炒锅需要多一些空间的缘故,传统台式流理台通常较低矮、约在80厘米上下。然这样的高度固然炒菜时舒服,切菜备料就免不了得低头弯腰,长期下来着实劳瘁。

当然另有变通之道是将炉台处单独下降、分为两种不同高差。但这种做法除了损及中岛的整体完整流畅感,也很容易形成死角,油垢污渍清理不易。

好在我家菜色类型素来兼容台日中西,虽也爱尖底炒锅但非主角,遂直接采用90厘米高度,实际使用下来,果然轻松多了。

 

另一特别处是赛丽石台面,只有薄薄一二厘米。此是来自许先生的建议,尽量争取收纳空间,也使整体视觉轻巧不厚重。

接下来,出乎长年经验——是的,我已经不想再忍耐任何看不到摸不着、东西一放进去就忘掉的暗黑神秘角落了!因此,柜体本身不设任何门板,除洗碗机以及为不使整座中岛量体太庞然而刻意留出的一格开架外,剩下全数做成抽屉,务求一一拉开便能悉数清楚了然。

抽屉的用途与功能分配也经过深思熟虑。

我的向来坚持,位居全宅正中央明显位置的厨房中岛,要紧的是可以随性但好不要零乱……好吧,我承认这点和中村好文先生的看法不大一样。

我永远记得,年少时曾在某家标榜欧式田园乡村风餐厅里惊见一座琳琅满目到“几乎找不到中岛究竟何在”的奇妙厨房。身在此中,感官渐渐变得靡芜喧哗,怎么样也静不下心来细细品尝。自此成为我的毕生警惕之一,砥砺我时时不断自勉,无论如何都不能像它……

所以,所有相关用得上的工具道具之安排摆放都得细细分配停当。

首先,确定只有级常用且样子好看的工具用具允许挂于吊架或立足台面上。其余全盘以日常工作动线为基准做分配:位置、亦即中岛内侧下方四个大抽屉为核心,次之为中岛后方靠墙抽屉,再其次则为中岛外侧五个大抽屉。然后,将物件按照用途与使用频繁度严格分级,有理有序次第安排入各个不同抽屉中。

例如基础调味料瓶罐虽说也是顿顿都要使用,但一来不容易整齐美观,二来保存上也大多不宜见光,故一一排入木质方盒中整齐置于炉台下层抽屉右侧,伸手可及;左侧则是同属一级常用的碗砵碟盘的家。

第二层抽屉再分两道,夹层浅抽放次常用工具、之下放大小锅具。水槽下方抽屉则摆放和洗涤有关的器皿器具。

 

接下来,除了中岛后侧烤箱下抽屉用以存放烤箱周边道具,中岛外侧近餐桌方位的抽屉为餐桌专用的饭碗、骨盘、筷匙刀叉的存放之所;位于动线末端的其他剩余抽屉便都划为不常用的备援物件的收容处。

如是,大家伙儿各安其位,留得台面干净清爽;视觉舒服外也多留了余裕,不仅烹调煮食上得以游刃有余畅快挥洒;一年多使用下来还发现,厨事之外,这儿也渐渐成为我们的工作台,一些临时琐碎零星家事工作都就近在这儿解决,非常方便。

后是炉具。一字排开三口炉,尖底锅与高汤锅专用的瓦斯炉一口、电陶炉两口,以及已然垂涎不知多少年的台面式蒸炉,清蒸水煮两相宜,成为日日餐餐几乎都用得上的一大战力。

至此,梦寐多年的理想厨房终于自此大致完成落定。是属于我的,写意自在但有条有理不至于零乱,交织着笑容与哼唱、可以愉快而轻松有效率地烹调食物打理家务的地方。

 

旧家具,新回忆

 

不知是否出身台南古都缘故,一直以来,我对于旧的、老的事物总是格外情有独钟,甚至可曰执着。

——喜欢欧洲胜过美国,喜欢京都胜过东京,喜欢老城胜过新区;即连生活周遭物件,衣服动辄一穿十几年,穿惯的鞋子背惯的包包戴惯的手表用惯的手机到完全坏掉之前都不想换新,厨房里的杯盘碗碟锅缸瓢盆工具电器不少都是二十多载紧密相伴至今……

对我而言,旧时物旧时裳不仅拥有无可取代的自得自在、全无任何负担挂碍的安顿熟悉亲密感,更刻镂晕染了悠悠漫长岁月点滴摩挲酝酿而成的优美情致,糅合了过往重重历史记忆与活过的痕迹,叫人怎能不留恋?

所以这回,居家全面翻修,虽说全宅面貌架构一新,但出乎一贯惜物爱旧个性,遂早早就已决定,既有的一众旧家具除非确定已然不堪使用或形貌颜色明显无法和合,抑或数量过多体积太大无法容纳非舍不可,其余尽量重点留用。

比方餐厅里,有着弯弯四足、可拉开成两倍长度的餐桌与两张惯坐黑白餐椅,未来仍将待在和过往巧巧几乎一模一样分毫不差的位置上,继续陪着我们度过无数美味时光。

卧室里的厚重木质眠床与两侧的白色床头柜,结婚时拼着咬牙发狠买下,这么久了,睡起来虽难免有些吱嘎作响、也白得不那么纯粹,摆进全新打造的卧房却还是那么漂亮。

更早前,记得是进入职场未久时买的一张仿明式椅,当年稍嫌簇新的亮泽终于渐渐温润,现在,从原本的玄关位置改移至浴室旁眠床畔,作为沐浴时就寝后的临时衣物置放处刚刚恰好。

旧家具落定,其余,虽确知还是得适量增购些许,然心情上的安步当车,入住一年多来却大致处于宁缺无妨状态,只依随缘分心情徐徐陆续添置新兵:先来家的是两张台湾品牌木椅,融合了北欧风的简净与台味的敦厚。好久前在网上瞧见便觉喜欢,默默记下了,直到这会儿才下单。果然货到拆封摆上,一如所料,仿佛天生就该属这地方一样,好生合衬。

另张孔雀椅则为旧物。记得是迁回后不久,偶然在某旧货店里的惊喜邂逅。其实走进那店为的并非椅子,但在架上一看到它就再也转不开眼睛,是早从年少沉迷流连台湾民艺店时一直想要、却始终无力无能下手的古早怀念旧相识,此际,看来是缘分到来的时刻了。

后来,还得到一位长年钻研台湾老家具专家朋友的肯定,说是形制极罕见难得的神物,听到是意外之遇更加惊奇,直言老东西择人而居,自己选中了下一个归属。让我开心无比,就这么加入新居行列,成为家中日日玩味咀嚼不尽的迷人一景。

然后说来奇妙,相隔八个多月,再次路过同家旧货店,一眼望见随意堆置廊下、破损憔悴的一张椅,西式温莎椅形式,却有着很台湾风味的藤面,当下一见就倾心,便立即订下并央求务必原样修复。完成后果然面目一新,尤其依店家建议,细细刮除已经斑驳的表漆后露出原本木头颜色,摆进书房里特有味道。

椅旁的樟木箱则也同是旧物新添。早从好几年前,深陷家中藏书满坑满谷、连走路都艰难的惨况下,渐渐开始养成习惯:每每新书来到,读完后只要觉得不够牵心感动或缺少实用参考价值便断然舍离、直接装箱存放,累积到一定数量即转售二手书店。

而为了更确保这决绝之心,网上寻寻觅觅,终于从某拍卖网站购得一只老樟木箱,搁在新书房里专为此用。经历风霜淘洗,箱身通体散发着优雅内敛的美丽润泽,煞是好看。多亏这箱,舍起书来少了犹豫心疼,更多几分畅快。

至此,因而慢慢发现,应是此心之恋旧惜旧,即使非为既有,有缘四方相遇得来的家具竟也大多是老件旧物。

应全是愿能相守相依到老的伙伴吧!我如是确信。同时期待,即将一齐携手创造的更多崭新回忆。

  

且拥,一萦萦晕黄暖亮

 

不知为何,我很怕亮。

自小就一直对当时台湾住居千篇一律的、一盏白炽炽亮晃晃大大居中主灯遍照全屋全室的照明法深感困惑。总觉得太明白直接还晒得人目眩发昏,偏偏真的需要看书写字辨物时却还是得另外补足,既没气氛又欠效率。

后来随父母出国旅行,开始在异地旅馆或人家里见识到各种局部与间接照明手法:不设主灯,而是在需要明亮的角落如床头、书桌、餐桌、沙发、浴缸、妆镜、厨台以至过道壁间等的上方旁侧各自设置灯具打亮,走到哪开到哪,有需求才有灯光。

如是,不仅实用上都兼顾了,空间更因之产生了明暗层次,整个儿优雅立体起来,且灯泡多为橙黄色泽,更平添几分温暖;当下大为折服,成为我一贯追求的照明原则。

——说来好笑,其时,即使是大学时代在外赁屋而居,我甚至大费周章将斗室原有的吸顶灯搁着不用,改以放置各处的台灯、夹灯取代。

后来有了属于自己的住居,我对每一盏灯的安法摆法都更斤斤计较,务必在亮与暗之间都能有姿态有氛围有味道。

有趣的是,不知是否一年年越发歇斯底里,几度和室内设计师合作之际总会发现,我似乎比常人更畏光。

每每灯具配线图一来,简直已成立即反射……“这盏拿掉,那排取消,这处不要,那区一枚就好……太亮了,真的不用这么亮。”

当然过程中也心知设计师们其实委屈,都说原也认为不用这么多,但偏偏大多数房主犹嫌不够,所以一开始干脆全先装上;且一般状况反而是还得往上加,像我这样大砍特砍的实在很少。

但事实上根据经验,即使大砍之后,实际进住其中,还是总会有那么几处灯具仍旧只能屈居冷板凳角色,鲜少能放光芒。

所以这回,由于预算本也吃紧,我的杀伐动作比以往更强悍,一一秉持超高标准严格考虑,再三确认一定派得上用场才肯要。餐桌吊灯还配上调光开关,要暗要亮都可视状况立即弹性调整。

果然至今,每一灯都确确切切各有重用……甚至减得太过,穿衣镜前竟硬生生漏了一盏,直至入住后才忙忙地赧然央求工队回来补装。

配置之外,在灯具造型上,出乎向来审美立场,则偏爱简约静雅的设计。因为相信美的应该是光,所以,过多纯粹装饰的线条形状图案颜色其实并不需要,暗里,且让光与复印件身幽幽对比绽放温暖就好。

因此装修过程中,花了好多工夫各处一一仔细挑选来的灯具,样子都颇单纯,一任朴朴素素的方圆,紧要的是能与周遭场域相衬搭,自成风致。

而一年多来,检点各处灯具的使用,很奇妙的是,结果常用常开的,竟非预想中、也是以往习惯多年的餐桌吊灯与沙发旁立灯,而是附于厨房中岛吊架上的一圈LED灯,以及厨房底起居室旁的壁灯。

几乎是日日一到向晚时刻便下意识先打开,将公共区域温婉照亮。

细究其中原因,应是厨房中岛原就是全宅生活动线与情感寄托之核心,当然无论如何都希望这儿一定要有光。

至于后者,则是这盏灯本身太美,又刚刚好拥有一面干干净净白墙当舞台,只要点亮,上下各成丰姿的光晕无比吸睛。不管身在何处,只要望见便觉动心喜悦,遂越来越少不了它。

这是,灯与光的曼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