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自序 这不是一本菜谱
  发愿编写这样一本小书,虽说是机缘凑巧,也算得上蓄谋已久——每到中餐厅吃饭,发现不仅是普通消费者,甚至餐饮业从业人员都已经不知道中餐的传统经典菜品是哪些,应该如何烹制、欣赏,而且这一趋势愈演愈烈,中国菜与传统渐行渐远,越来越非驴非马,不知所云。所以一直想编写一本“导吃”的小册子,使中餐的爱好者不至于总是“错把冯京当马凉”,“反认他乡是故乡”。
  孰料一朝动起手来,才知道自己学识浅薄,眼高手低,妄想金针度人,谈何容易!短绠汲深,“小鸡吃绿豆——强努”,不亦愚乎!
  没办法,“小卒过河”,已经断了退路,只好搜集资料,请教厨师,“临阵磨枪”,拉杂写来,獭祭成篇——错误一定是难免的,请读者诸君多多指正。
  本书编写初衷是从美食家的角度推荐一百款中国名菜,说明推荐理由、如何品尝欣赏,并就具体菜品与名厨互动,使爱好中国美食又不得其门而入者能够得到一个“向导”,通过此书比较直观、便捷地初步进入中国美食的殿堂,提纲挈领,得其大要。
  本书编写遵循如下原则:
  不选燕鲍翅类和野生动物类菜肴。
  十大菜系(鲁、苏、川、粤、京、沪、湘、闽、徽、浙)都有代表作入选,以鲁、苏(指江苏菜,包括淮扬菜、苏锡菜、金陵菜、徐海菜)、川(包括四川菜、重庆菜)、粤为重点。
  基本不涉及清真菜(北京菜的涮羊肉太重要了,实在无法割舍,算是例外)。
  主要选择传统经典之作或地方特色浓郁的菜品,同时又是作者喜欢、并有话可说的。
  以热菜为主,配以少量冷菜、甜菜,兼顾不同原料、技法、口味,不含点心、小吃。
  每道菜的介绍角度可能涉及原料、技法、口味等方面的特色,来历或传说,
  有关历史、地理知识、风土人情,如何从欣赏的角度判断是否正宗、合格,还包括关键技术环节、厨师创作心得。
  菜品烹制方法尽量遵循传统,由于种种原因确实无法做到完全一致的,则注明与传统不同之处;同一菜品的不同流派、餐厅、厨师的不同说法、手法也予以说明,以备查考。
  每道菜至少配成品、主要原料照片各一张。
  尽可能请名厨或有一定思想、特长的厨师烹制菜品。
  读完拙作,估计有不少人会觉得作者过于保守,动不动就奢谈“经典”、“传统”,反对创新——那可真是冤哉枉也!我在书中多次赞扬各地厨师对满族“福肉”的改良、发展,也不反对在现有条件下适度调整一些名菜的细节。我所反对的是一些厨师根本没闹明白中餐至少是本菜系的基本规律,在基本功还很不扎实的情况下,为了一时名利就急于“创新”,一味迎合媒体、不明真相的外国人和市场的短期效应,哗众取宠,或生吞活剥外餐的食材、技法,或偷工减料、滥用添加剂、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复合调味料,出品恶俗,难以下咽——这种所谓的“创新”,其实是胡闹,是对中餐的糟改、践踏!
  本书引用、参考前辈著作不少,尽可能注明了资料来源并附参考书目;如有遗漏,请鉴谅。
  感谢为配合采访、拍照辛勤操作的厨师们;感谢我的学生张婕娜负责采访和编写“关键技术环节”、“厨师心得”和所有“贴士”,感谢我的学生王同负责拍摄全部照片;感谢罗少强、廉勇先生的耐心,安安静静地等待我一拖再拖的书稿;感谢汪朗老师认真审阅、改订全书,并再一次为拙作作序;感谢常绍民先生的热心帮助;感谢我的师父徐秀棠先生为本书题签;感谢所有支持本书创作的前辈、朋友们。
  书稿付梓,就不再是作者私有,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只好听天由命。
  有道是:“大风吹倒梧桐树,任凭他人论短长。”
  反正评论有人,作者好沉默静听。
  不过,且容我奉告一言:望读者诸君勿以菜谱视之为幸。
  是为序。
  戴爱群
  2014 年 10 月 10 日于京华云苫雾罩之楼
  砂锅白肉
  满族的白肉(又名白片肉、白煮肉),是一道流传广泛的名菜,影响所及,远至江南、四川、广东,在各地又衍化出不少新菜,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汉族的饮食习惯——清代以前汉族在家畜中比较重视食羊。
  清代满洲贵族家有大祭或喜庆,一定请客“吃肉”,吃的就是白煮肉,而且是有规矩的:
  事先口头相告,不发请帖,无论认识与否,皆可登门(一说只有亲戚来道贺,没有朋友。见崇彝著《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客人公服赴会,进门道喜,然后席地而坐,厨子端上一方重约十斤的白肉和一大铜碗滚烫的肉汤飨客;客人以自带的解手刀片肉,自片自食,会吃的人讲究把肉片成极薄的大片,有肥有瘦,滋味方好;早年间的标准吃法是没有调料的,只能佐以白酒和白饭,进关以后旗人的口味也在变化,后来就发展成客人可以自带用酱油浸泡后晾干的高丽纸片,在刀上涂抹,或浸入肉汤中,藉以调味;客人吃得越多,主人越高兴,食毕一抹嘴就可离开,不准跟主人道谢——因为吃的是享神之后的馂余,道谢等于视主人为神;也不许擦嘴,否则便是对神的不敬。(见高阳著《古今食事天子脚下》)
  普通旗人,也爱食白肉,但没有这许多啰唆,各种调料都可使用。流传至今,北京以经营白肉著称的老字号砂锅居也是上调料的,而且砂锅改大为小,肉下边还要垫上配料。
  白肉在东北还有一种常见吃法,就是酸菜白肉火锅,但绝非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简单,仅调料就包括盐、芝麻油、葱姜末、腐乳、韭菜酱、咸香菜、咸韭菜、辣椒油和鲜汤,配料除了猪里脊、牛肉、山鸡肉、哈士蟆、口蘑之外,还有海参、冰蟹、蛎黄、银鱼、鲜贝、大虾——这哪里是吃白肉,分明是吃海鲜嘛!
  去皮不去皮
  这其实并非原则问题。传统旗人做的砂锅白肉带皮,而老字号砂锅居的做法则用去皮白肉。无论去皮不去皮,都是煮至八成熟,切片 , 加海米、香菇、粉丝、酸菜同煮,以中和白肉的油腻。
  关键技术环节
  煮肉:鲜猪肉入清水煮至八成熟。
  切片:煮后微冻,以便切出极薄的片。
  码放:酸菜切丝,铺放在砂锅垫底,将冷水泡好的粉丝码放在酸菜上,之后将肉片一片挨一片码放,后将香菇、海米、姜片等放在白肉上层的中心位置。
  调料:酱豆腐、韭菜花、辣椒油、香菜末,依个人喜好调制。
  厨师心得
  早年间有“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的说法,意为每天只煮一头猪,中午一顿即可售罄。这也说明,砂锅白肉必须选用新鲜猪肉。
  推荐海南黑猪,肉质鲜香,肥瘦相间;粉丝则可选择土豆水晶粉,粗细适中,筋道;酸菜选用东北酸菜,酸爽清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