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中国可以向德国学习什么

罗兰·贝格

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新格局

过去几十年间,世界经济图谱发生了重大改变,它正不断地从发达经济体,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转移。特别是自2007年的金融危机、全球性经济危机以及紧随其后的欧元区危

机以来,这种趋势变得愈发明显。若单以购买力平价来衡量,中国现在已经是全球的经济体。尽管欧盟和美国的经济总量依然大于中国,但是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率,使得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地接近欧美。虽然这两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率有所下滑,但是自2007年以来,中国实际人均GDP仍以8.1%的速度增长,这已经远远超越了美国的0.3%与欧盟的-0.2%

欧洲各国差异显著,德国独树一帜

欧盟仍然是世界的经济体。2012年,欧盟GDP16.4万亿美元,占世界GDP25%,是美国的1.1倍,中国的2.0倍,日本的2.7倍。2012年,欧盟人口总数为5亿人,占世界人口的7%,是美国的1.6倍,日本的4.0倍。

欧洲经济增长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20092012年,欧盟传统15国的年均GDP增长率为原0.3%。其中,个国家的年均GDP增长率为负:10希腊增长率,为原4.9%;其次是葡萄牙和意大利,分别为原1.5%和原1.4%。只有瑞典、德国、奥地利、比利时和法国实现了正增长,其中德国以0.7%的年均GDP增长率排名第二。除此之外,各方面指标表明,德国经济处于健康状态。

一、经常账户盈余

20102014年,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只有德国、中国和日本有持续的经常账户盈余。德国的平均经常账户盈余为2410亿美元,反映出强劲的竞争力;而同期美国平均经常账户赤字却为4350亿美元;英国的平均经常账户赤字为970亿美元。经常账户盈余通常表明出口大于进口,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对于德国来说,这一现状也因其实际汇率低于欧元区其他国家所导致,这进一步加剧欧元区内部的紧张。

二、公共财政

2014年年末,德国的一般政府债占GDP75.5%,在欧盟国家中处于中等水平,远低于美国和日本。2014年,德国成功地实现整体政府预算盈余,不仅低于美国、日本和欧盟其他国家,也低于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较少的公共债务和财政赤字为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留出了空间。一旦德国经济出现下行风险,政府可以采取增加公共支出、降低税收等措施刺激经济。

三、就业率

得益于19982004年之间的经济改革,德国的劳动力市场更具灵活性,而失业率一路走低:2005年失业率为11.2%,此后逐年下降,只有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略有上升。2014年,德国失业率达到5.0%,比美国低1.2%、比法国低5.3%,但却比中国高0.9%。2014年第三季度平均就业人口为4290万人,达到历史水平。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维持生计的基本手段,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前提。失业给劳动者造成痛苦,增加社会保障体系的负担,甚至成为社会动荡的诱发因素。较低的失业率通常带来更高的幸福感,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高制造业比重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德国的制造业保持较高的比重。2012年,德国制造业占增加值的24%,高于美国的12%、日本的19%以及欧盟15国的15%。近年来,发达经济体出现了去工业化的趋势。2000年至2012年间,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制造业部门,都呈现下滑态势,其中芬兰下降10.3%,英国下降5.6%,法国下降5.3%;而只有德国和立陶宛呈现了明显的增加,分别增加了1.6%2.0%。与其他发达经济体相比,德国制造业部门的高比重意味着,德国经济更具均衡性,并较少地依赖于服务业;有助于德国增加出口,鼓励技术创新,吸引外国投资,发展高附加值的服务以及增加高技术含量的就业。这些让德国在金融危机后,得以迅速复苏,并实现增长。

德国经济成功背后的因素

德国经济的强劲表现,部分源于欧元体系设计之初的漏洞。由于德国抑制工资增长的政策,德国的产业亦更加具有价格竞争力,从而推动出口以及经常账户盈余。因此,自欧元颁布以来,德国的欧元”“实际上比欧元区其他国家流通的货币贬值30%

尽管如此,德国依然给自己打造了三大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成功。他们分别是:独特的社会政治架构、良好的产业政策和世界一流的企业。这些因素紧密联系,互相依托,并且有着很强的文化背景。

一、社会政治架构

社会政治架构是理解德国经济成功的关键之一。

社会市场经济是德国经济的总体框架,是经济成功和社会稳定的前提。社会市场经济的理念是充分发挥自由市场经济的优势,同时为了社会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对自由市场经济加以限制。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穆勒-阿尔马克(AlfredMuller-Armack)对社会市场经济的定义是“一种将市场自由与社会平等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方式”。社会市场经济的核心原则有三点:一是保护个人不受过度自由资本主义的影响,建立社保体制,保护工人权益;二是提供免费教育与平等机会,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三是保证市场自由公平,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才能为自己和社会创造财富。国家规定市场活动的框架条件并加以调节,通过提高消费者机会、刺激技术进步和创新、按劳分配收入等方式使市场中的各种力量自由发挥作用,在主张市场有序竞争的同时强调社会责任。德国的基尼系数为0.34,低于美国、日本、欧盟平均水平和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这表明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是成功的:它一方面保证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控制了财富分化。就增长与繁荣而言,经济自由与社会保障并非完全对立,正确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增长的方式。德国的传统文化注重共识,有利于为社会福利做出妥协。法律规定,大型企业的监事会包括工会代表,企业、员工、工会和行业工会之间的妥协降低了罢工数量和劳动力成本。20002008年,德国平均每年罢工时间仅为4.5天,而美国和欧盟分别为9天和34天。20012012年,德国单位劳动力成本仅上升8.4%,远低于美国(18.3%)和欧盟平均水平(24.0%)这使德国产品价格低廉,增强了德国经济的竞争力。

19992005年,德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德国企业创造了竞争优势,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就业。劳动力市场改革减少了保护主义倾向,取消了工资限制,增加了灵活性。税制改革降低了企业税和直接税的水平,适度提高了间接税。医疗改革把医疗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分开,提高了德国企业的竞争力。福利制度改革缩减了养老金,并在之后的2010年把退休年龄提高到67岁。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改革措施是将企业的资本利得税降至0%,这鼓励了公司之间以及与银

行之间进行资产买卖,从而缓解了“德国公司”的问题。然而,值得提出的是,尽管政府从早前的改革中获得不少经济利益,但是现在也开始取消一些改革政策,例如,引入工资,并且对于那些工作超过45岁的人,把退休年龄降低到63岁等。

二、产业政策

稳健的产业政策是德国经济成功的基础。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德国制造业比重较高。2011年,德国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为23%,高于美国(13%)日本、(19%)和欧盟传统15国平均水平(15%)。近年来,发达经济体呈现去工业化趋势。20012011年,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制造业比重下降,其中芬兰、爱尔兰和法国分别下降7.9%、5.6%和4.6%,只有德国、匈牙利、立陶宛、波兰等少数国家的制造业比重上升。较高的制造业比重有利于扩大出口、鼓励技术创新、吸引外国投资、创造高技能工作岗位,是金融危机后德国经济快速恢复和增长的关键因素。

不断增长的研发投入和良好的研发体制促进了技术创新。2011年,德国的研发费用达755亿欧元,GDP2.88%。占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在研发领域有紧密的合作关系:企业研发投入占研发费用总额的67.7%,大学占17.8%,公共机构占14.6%(数据四舍五入取两位小数)。公共科研机构中既有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协会等基础研究机构,也有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等应用研究机构。技术创新帮助德国工业提升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在产业价值链中地位不断攀升:德国的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额占世界总额的12%;1995年至今,从德国每百万人口的专利数量始终名列前茅,遥遥领先于美国和日本。德国政府在激励创新和提供基础设施支持上发挥了关键作用。政府自下而上地与产业展开紧密合作,而参与研发的目的并不是选出个别佼佼者,或直接确定研发方向,而是为企业创造研发工作的激励框架,提供资金支持以及基础设施支持,同时保证中小型企业和供应商也能参与其中。除了常见的税收激励、大学支持和基础研究支持之外,德国还有一批独特的致力于与产业紧密协作的各科技中心网点,这批网点专攻技术创新。其中成功的即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协会拥有60家技术中心,遍布全国,由政府、企业界共同出资,完全依靠市场驱动运营。从化工多聚物到镭射传感器制造所需的光学精确度,再到新一代IT(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