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始计篇
《孙子兵法》十三篇,以“计”为首篇。“计”是当时《孙子兵法》所用的兵学范畴,现在直译为计算或估计,引申理解为决策、预测;是战前对敌我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时、地利和将帅才能等诸多的主客观条件的估计和对比,即我们今天所说的通过敌对双方有关战争胜败的各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作出胜败的基本判断,以做到胸中有数。本篇后论述了总的战略方针和主要军事原则。
孙子曰①:兵者②,国之大事③,死生之地④,存亡之道⑤,不可不察也。
①孙子曰:这是孙子的学生记录师说的一种形式。②兵者:军事、国防、军队等事项。这里指战争。③国之大事:中国古代以祭祀和军事为国家的头等大事。④死生之地:指地形上的生地、死地。⑤存亡之道:指战场上军队生死存亡的作战原则及其道理。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到军民生死、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不能不详查。
故经之以五事①,校之以计②,而索其情③。一曰道④,二曰天⑤,三曰地⑥,四曰将⑦,五曰法⑧。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⑨。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⑩。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①经:衡量。这里指分析、预测的意思。五事:即下文所述“道”“天”“地”“将”“法”等。②校(jiào):比较。计:计算。③索:探求。情:情况,情报。④道:道义,事理。⑤天:天时。⑥地:地形,地利。⑦将:将帅,指挥官。⑧法:法令。这里主要指军法,具体指军队的建制、指挥等项规定。⑨不畏危:不惧怕危险。⑩阴阳:这里指雨时、昼夜等气象变化。时制:春、夏、秋、冬四季。死生:死地和生地。这里指地形是否有利于进攻。曲制:部队编制、指挥等方面的制度。官道:各级将吏的职责划分以及统辖管理制度。主用:财物管理,可引申为军队后勤保障。
所以,要通过对五项决定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的研究,把敌我双方的诸种条件进行评估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实际情势,从而决定我方的行动。(关于这些主要条件)一是道义,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帅,五是法度。所谓“道义”,是指要使民众和君主的愿望一致,可以叫民众与君主同生共死,不惧怕危险。所谓“天时”,是指昼夜、阴晴、寒冬、酷暑等季节中的气候情况。所谓“地利”,是指远途近路、险要平坦、广阔狭窄、死地生地等地形状况。所谓“将帅”,是指将帅的才智、诚信、仁慈、勇敢、威严等品格。所谓“法度”,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指挥信号等的规定,将吏的职责划分,粮道和军需管理等情况。对于这五个方面,将帅一定要了如指掌。了解了就能取得胜利,否则就不能取得胜利。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所以,要通过考察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并加以比较,从而预测出战争的形式。就要问:哪一方的君主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帅指挥高明?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能严格贯彻执行法令法规?哪一方的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有素?哪一方的军法公正严明?我根据这些条件,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了。
将听吾计①,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①将:虚词,表示假设,意同“如果”。
如果能听从我的计谋,指挥作战一定会取得胜利,我就留在这里;如果不听从我的计谋,指挥作战一定会失败,我就告辞。
计利以听①,乃为之势②,以佐其外③。势者,因利而制权也④。
①计利:分析后有优势,对我有利。听:听从,采纳。②势:兵家的专门术语。此处指人为制造的敌我状态,即战场的情形局势。③佐:辅助。外:国境之外的地域。古代用兵多在境外。④权:权变,衡量利弊,随机应变。
分析各种利害条件,使意见被采纳,然后设法构建有利的敌我态势来辅助在境外的军事行动。所谓“势”,就是利用有利的状态,伺机而战。
兵者,诡道也①。故能而示之不能②,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③,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④,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①诡道:诡诈的方法。②示:表示,显示。这里含有伪装的意思。③取:攻取。④挠:扰乱,打扰。
用兵,是一种诡诈的行为。因此,能打要装作不能打,要打要装作不去打,要向近处用兵就要装作要向远处用兵,要向远处用兵就要装作要向近处用兵(不同情况,不同对待)。敌军贪小利,就以小利去引诱他们;敌军混乱就趁机攻取他们;敌军力量充实就要防备他们,敌军兵力占优势就要避免与其决战;敌军易恕就要扰乱他们,敌军卑辞示弱就要使敌军变骄傲;敌军休整得好要设法使他们疲劳;敌军内部和睦要设法离间他们;攻击敌军缺乏防备的地方,采取出乎敌军意料的行动。这些是军事家取胜的秘诀(是根据诸种变化的情况,随机应变的),无法事先规定。
夫战而庙算胜者①,得算多也②;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③。
①庙算:古人出兵发动战争前在庙堂上进行的战略筹划、决策。庙,庙堂。古代帝王祭祀或商议军政大事的殿堂。算,古人计算用的工具,是一种用竹木或象牙制成的小棍,长十二至十三厘米。这里指筹划。②得算:这里引申指取得胜利的条件。③见(xiàn):显现。
凡是未开战之前预计可以打胜仗的,是因为胜利的条件充分;凡是未开战之前预计不能打胜仗的,是因为胜利的条件不充分。胜利条件充分的就能胜利,胜利条件不充分的就不能胜利,何况不事先筹划,缺少胜利的条件呢?我们根据“庙算”的结果来判断,胜败就显而易见了。
1孙子认为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是什么?
2历史上哪些著名的战争运用了这些因素?和你的同学或家人分享一下这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