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中国人能否换个角度看日本?

 

 

这几天回国,在苏州大学做了一次讲演,同时也在北京录制了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节目。这两个活动,给我两个感叹:一是中国的年轻学子们开始用自己的脑袋思考中日关系问题;二是专家们谈日本问题,依然是充满批判,重复着N年前开始的观点。

在节目中,我给自己封了一个头衔,叫“理性中日关系促进者”。当然,也有网友称我为“汉奸论者”,恨不得塞给我一个炸药包冲进日本首相官邸。

中国学界在研究日本问题时,似乎已经形成了这么一个固定的模式:首先是高举批判的旗子,满怀批斗的激情。日本政府做的事情,不管黑白,都会成为批判的材料,而且很自然地扯到中国身上去。然后,从甲午战争开始说到抗日战争,再从“狼子野心”说到“幕后黑手”,结论永远是“日本鬼子亡我之心不死”,对策永远是“坚决打击,抗争到底”。

遇到一些中国学者,大家对日的立场与观点,甚至语气和词汇都是克隆一般。我很纳闷:为什么很少有人换一个角度,或者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想问题:日本政府为什么会这么做?它的国民为什么会对中国越来越厌恶?我们的对策是否出现了问题?我们该做些什么?

古人教导我们:“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现在到了都懒得去“知彼”的程度,上来就敲棍子。我很担心,如果你是政府的智囊,以如此的方式研讨日本问题,能够给高层以一个极为准确的战略分析吗?

我在苏州大学对传媒学院的研究生们说了这么一段话:作为一名传媒人,基本的素质,是不带任何有色眼镜看问题。因为这会使你迷失方向,找不到真实。传媒人的基本能力,是不被任何思想与观点左右,独立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在哪。

其实,这一段话,我也很想对我们的一些学者讲,研究日本问题,千万不要先把自己打扮成愤青,似乎不愤,觉悟不高。你的职责是要找出日本为什么这样做的理由与原因,分清其目的和手段,得出一个公正理性的分析,引导人们去客观认识日本问题,而不是张贴大字报,处处开批斗会。批判能够解恨,但是解决不了问题。

这几天,我接到日本新闻协会和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的两个讲演邀请,主题分别是:习近平时代的中国经济的走向;中国第6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由谁构成?

我在中国国内讲演日本和中日关系问题时,还没有一个邀请单位提出过“安倍之后的日本首相会是谁?”“未来5年日本经济的趋势如何?”之类的选题,多的是希望对日批判,有一个 “请介绍真实的日本”,已经十分开明与难得。

想想日本人在研究中国什么问题?而我们在研究日本问题上,还停留在什么样的阶段。说实在,我有点着急。因此,我真诚呼吁,中国应该放弃“日本批判学”,尽快开启“日本研究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我们的对手到底几斤几两。

对于一个侵略过中国的岛国来说,它的沉没是许多人乐意看到的结果。但是,它偏偏是你的邻居,而且还无法搬迁。它以前还听你的话,现在是越来越不听话。但是它在单体国家中,是中国为重要的贸易伙伴,也是的对中投资国,许多地方比你先进许多年。你仇恨满怀,却又憧憬它的和谐与美丽。怎么办?我想道理很简单,那就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是一个更加兼容的时代,意味着你要不断扩大你的格局,扩充你的心灵,你要放弃偏见地包容一切的存在,哪怕是刻意挑衅你的对手。你要把一份厌恶变作化敌为友的动力,把一份战略变成一个互惠双赢的机遇。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领袖,而不只是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