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日本有几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迄今为止,日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有两个:一个是川端康成,另一个是大江健三郎。
(1)川端康成生平
川端康成,1899年6月14日出生,大阪人,是日本新感觉派作家。和很多名人一样,川端康成的人生也是多灾多难的。在他不到2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第二年,他的母亲也永远地离开了他。父母双亡加上体弱多病,川端康成在上学时难免经常缺课,可令人欣慰的是,他的成绩还是很优秀的,尤其是作文,颇有小文人之风。
学业虽好,可悲剧依旧未了,在他9岁那年,姐姐也离他而去。命途多舛的他在14岁时便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小说家。为此他博览群书,并且开始尝试写一些东西。不过自古才子多风流,不到17岁,他就和一位室友展开了惊天动地的同性恋。1920年7月,川端康成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系学习。上学期间,他在《新思潮》上刊载了《招魂节一景》,获得好评。而与此同时,他也和一个女孩恋爱并订了婚,只可惜他们未能步入婚姻的殿堂。在他与这个女孩恋爱时他创作了《南方的火》、《篝火》、《非常》、《她的盛装》、《暴力团一夜》、《海的火祭》等作品。毕业后,川端康成想当兵可是体格检查不及格。之后他筹备创刊同人杂志,名为《文艺时代》,并与同事以《文艺时代》为阵地发起新感觉派运动。1926年,他成立了“新感觉派电影联盟”,拍摄电影《疯狂的一页》。1929年,他加入《近代生活》与《文学》杂志。1937年7月,他创作的《雪国》获得第三届文艺恳话会奖。1944年,他凭借《故园》、《夕阳》等,获得第六届菊池宽奖。1954年12月,他获得第七届野间文学奖。1958年3月,他获得第六届菊池宽奖。1959年,对于他而言是平凡而又特殊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他并未发表任何作品。
1961年11月,川端康成获得第21届文化勋章。然后,不幸再一次降临,1962年2月,他出现安眠药药物成瘾症状,连续10天昏迷不醒。不过,这并未影响其创作的灵感,他于同年发表了《落花流水》以及《秋雨》等长篇小说。1966年1月至3月,他因患肝炎住院。可能是疾病的原因,这一年他没有什么重要的新作发表。1968年10月17日,他获得了世界文学界重要的奖项——诺贝尔文学奖,而且他是个获得此奖的日本人。
1972年,或许是因为太过疲惫,川端康成于4月16日晚,在玛丽娜公寓含煤气管自杀身亡。
(2)大江健三郎生平
大江健三郎,1935年出生于日本四国岛的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1941年,开始在大濑国民学校读书。1944年,他的祖母和父亲相继离他而去,随后由于他的两个哥哥被迫参军,家里就只剩下了他一个男人。1947年4月,他开始到大濑中学读书。5月,日本的新宪法将中学原来的修身课改成了新宪法学习课,这一改变对大江健三郎今后形成自己的独特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1951年,16岁的大江健三郎转学到了爱媛县立松山东高中,并且编辑了学生文艺杂志《掌上》,而也就是自这一年开始,长达12年之久的寄宿生生活便拉开了序幕。1954年,大江健三郎考入东京大学文科。1955年,他的《火山》在东京大学教养学部(基础*)学生杂志《学园》上发表,并且因此获得了银杏并木奖。
1956年,大江健三郎开始创作剧本《死人无口》、《野兽之声》。1957年,他在《东京大学新闻》上发表小说《奇妙的工作》,并荣获该报五月祭奖,以致著名文艺评论家平野谦开始关注他。这一年,他的小说《死者的奢华》发表在《文学界》杂志上,并因此成为日本文学界为推重的“芥川文学奖”候选作品,川端康成对这篇小说也是称赞有加,说这篇小说显示出了作者“异常的才能”。从此之后,“大江健三郎”这个名字便作为学生作家开始正式进入日本文学界。
1958年1月,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中篇小说《饲育》发表于《文学界》,并因此荣获当年第39届“芥川文学奖”。1959年,24岁的大江健三郎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法国文学专业。毕业之后,他开始专注于他深爱的文学创作,并于同年发表了《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性世界》等作品。
1960年2月,大江健三郎与著名电影导演伊丹万作的女儿伊丹缘喜结连理。同年他创作了电视歌剧《昏暗的镜子》。作家是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对现实问题的积极关注的,也是在这一年他参加了“安保批判之会”、“青年日本之会”,并做出明确表态,反对日本与美国缔结安全保障条约。可以说,他是一个敢于说话的作家。
1961年,大江健三郎创作并发表了《政治少年之死》等作品,反映的是日本社会党委员长浅沼稻次郎遭右翼青年刺杀这一骇人事件,他也因此遭到了右派势力的恐吓威胁。
1963年,大江健三郎发表中篇小说《性的人》。1964年8月,他的长篇小说《个人的体验》正式出版发行,并因此荣获了新潮文学奖。1967年获得第三届谷崎润一郎奖。
1970年7月,新潮社出版了大江健三郎的讲演集《核时代的想象力》。他针对三岛由纪夫剖腹自杀这一事件多次发表个人意见。1971年,他参与创办并编辑季刊《冲绳经验》。同年7月,出版与重藤文夫的对谈录《遭受原子弹爆炸之后的人》。1973年,他的长篇小说《洪水涌上我的灵魂》由新潮社出版。同年12月获野间文艺奖。1974年2月,在日本作家要求释放索尔仁尼琴的声明上署名。同年11月出版《文学笔记》,其中详细记录了《洪水涌上我的灵魂》的推敲修改过程。
1975年5月,大江健三郎参加了一些关于抗议韩国当时的政府镇压诗人金芝河的活动。大学时代的恩师、东京大学教授渡边一夫在这一年去世,山口昌男在这一年著《文化的两义性》,并由岩波书店出版。大江健三郎把这两件事称为“两个重大事件”,并说这两个事件在他的内心是紧密联结在一起的。他把渡边一夫视为终生的老师,而他开始关注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文化人类学,则是受了山口昌男的影响。
1978年5月,大江健三郎的作品《小说的方法》由岩波书店出版。在这部小说中,形式主义、新批评以及结构主义理论对其作品的影响可见一斑。1981年,他先后参加陀斯妥耶夫斯基逝世百年祭、正冈子规纪念馆开馆等活动并发表演讲。1983年他获得第34届读卖文学奖。1984年1月,他与作家堀田善卫通信,并在《朝日新闻》上发表《核时代的乌托邦》;5月,他参加国际笔会东京大会,做了题为《核状况下的文学——我们为什么写作》的演讲;9月,他辞去芥川文学奖评委职务。
1988年,大江健三郎的理论著作《为了新的文学》由岩波书店出版。在该书的结尾部分,他提到了自己“后的小说”。他说,关于广岛,关于核笼罩的当今世界的问题,将构成这部作品的核心。1989年,他获得欧洲共同体设立的犹罗帕利文学奖。评奖委员会认为,他对欧洲文学的影响是极其深远、不容忽视的。他的创作风格不仅表现了个人体验,同时也具有普遍性经验,二者巧妙地结合,独具一格。
1992年4月,大江健三郎担任《朝日新闻》“文艺时评”专栏作家,直到1994年3月离职。1993年,他创作长篇三部曲《燃烧的绿树》,获得意大利蒙特罗文学奖。
1994年10月13日,瑞典科学院宣布大江健三郎为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2月,他赴斯德哥尔摩参加授奖仪式,并发表受奖纪念演讲《我在暧昧的日本》。同年,他表示拒绝接受日本政府拟议颁发的文化勋章。
川端康成的授奖词是:“川端先生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但是,川端先生也明确地显示出这种倾向:他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在川端先生的叙事技巧里,可以发现一种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而大江健三郎的授奖词则是:“诗的力量创造了一个想象的世界,并在这个想象的世界中将生命和神话凝聚在一起,刻画了当代人的困惑和不安,深受以但丁、巴尔扎克、艾略特和萨特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影响,开拓了战后日本小说的新领域,并以撞击的手法,勾勒出了当代人生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