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一、把话说在前头 老汉我今年七十七,出生于1938年,但不是“三 八式”老革命。我真正从事学术还是从大学毕业以后 的1960年开始的,迄今有半个多世纪。要把这半个多 世纪的事情说清楚,早些年还马马虎虎,现在记忆力 每况愈下。就是早些年,由于我厉行“没有忘记就没 有记忆”,有意把一些事情变成瞬时记忆,当作过眼 烟云,过后不再思量,当时就抛到九霄云外。可是当 时认为应该忘记的,未必就应该忘记,今天看也许应 该记住,悔之晚矣! 那就来个“亡羊补牢”吧! 在这次口述中,我力求言之有据。如果“据”有 不实、不丰之处,欢迎读者诸君指出。
  在这次口述中,我力求言之有理。如果“理”有 不确、不足之处,欢迎读者诸君指谬。
  在这次口述中,我力求言之有情。我说过:我的 直接领导(不含间接,间接太多),即顶头上司和同 事都有恩于我,有教于我。如果我在口述中有无情之 处,欢迎指出来,我立即纠正。
  在这次口述中,我力求言之有趣。不管怎么说, 活到这把年纪经历的事情不会少。可是在口述时总不 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所选择。差不多同样两件事 ,如果只能取其一,我是力求选择有趣的。目的是让 读者看了不乏味,少打几分钟瞌睡。如果读者朋友看 了仍觉趣味性不够,也欢迎指点,但是就不请诸位补 充具体材料了,因为多数读者不了解我这无名小卒。
  当然,少数同我有过接触的朋友,如果你们想起那些 有趣的故事,仍盼不吝赐教。
  再一点,我想跟徐有威教授(本书撰稿人)商量 一下,这本口述史是不是紧扣着“匍匐前进”四个字 来说来写为好。我欣赏这四个字的理由是:,取 其接地气的意思。我从小生活在豫皖苏边区,见到过 南瓜秧、西瓜秧匍匐在地,枝繁而不遮天,叶茂而不 蔽日,葱郁而不争艳,实实在在地贴在地上开花,贴 在地上结果。建国前,作为我们冬春两季主食的地瓜 ,上海人叫“山芋”,匍匐在地,一般不开花,扎根 在泥土里。它的根就是香甜的果实。刘勰在《文心雕 龙·物色》篇中写道:“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
  ”做学问一定要接地气,近水边,不能搞空中楼阁, 不能脱离实际。第二,取其脚手并用的意思。宋代理 学家朱熹说:“匍匐,手足并行也。”1958年暑期, 我参加军事夏令营,受过“匍匐前进”的训练。做学 问也必须使出浑身解数,调查、借书、求教该用脚跑 的就用脚跑,脚上磨出泡来也得坚持不懈地跑;记笔 记、写文章,手累得酸痛也得继续写,要像歌唱家“ 曲不离口”那样,笔不离手。完整地说,我春夏秋冬 ,‘周而复始的是“十部曲”:“读书——求教—— 调查——放眼——思考——看透——勤写——传播— —呼吁——担当——从零开始”。我手中这笔,有大 处落墨时,也有小处着手时,大量的是小处着手。有 大江东去,也有小桥流水,大多是小桥流水。大小结 合,类似脚手并用也。第三,多少有点消极了,那就 是取其前进的速度很慢的意思。我这个人进步慢得如 匍匐。人生道路崎岖、坎坷,大错小错都犯过,犯过 真错,也犯过假错。何谓假错?那就是有些学术观点 ,你认为错,他认为不错,先认为错,后来又认为不 错。当然,也有当时认为不错,后来认为错了的,再 后来又认为不错的。话又说回来,在我身上有没有今 天认为不错的,明天会认为错了呢?难说……。如果 在学术上碰了钉子,一要重视,二要藐视。如果碰上 了大钉子,那也大不了像张可久所写的元曲《卖花声 》里的一句话:“读书人一声长叹。” 末了,我对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给我提供如此宝贵 的口述机会表示感谢!让我一吐为快。口述出来比带 到棺材里去要好。我还要对徐有威教授不畏严寒酷暑 ,风尘仆仆地录音,然后加工整理,表示谢意!
  ……